当前位置: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最新章节 >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32节 薛延拓犯边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作者:话糙理不糙加入书架
“这狗曰的拨灼啊。”

  李治得到确切消息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下旬了。

  多弥可汗新官上任三把火,最近三四年突厥大地风调雨顺,牲畜多不胜数,满山遍野都是牛羊。八九月正是秋高马肥的时候,精力充沛的薛延拓突厥眼看部落里家家户户又新添了三四名人口,基因里的战意便熊熊燃烧起来。杀完自己哥哥,剧集各个部落的头人,多弥可汗立刻集结了四十万战士,南渡黄河,以寻求掠夺人口,攻击唐军。

  唐初论军力,突厥实属第一,“控弦之士百万”,小意思!而唐军几乎没有打过30万人以上的大战,以少打多都不足以形容,应该是要用“面对两倍,五倍还是八倍的敌人”来形容。

  第一期赶到的突厥战士,便约有四十万。

  9月20日,多弥带着四十万突厥人在乌兰素海以东南渡黄河,很快就在夏州以北四百里发现了唐军的踪迹。

  多弥立刻命令全军压上,唐军的数量约莫只有八千骑兵,看到满山遍野的突厥兵,立刻不要命的往南逃。多弥哪里肯放过到嘴的肉,下令奋起直追。

  不到七十里地,眼看唐军停下准备战斗,多弥很兴奋,也下令休息备战。

  第二日一早,多弥可汗兴冲冲的带兵杀过去,可是唐军远远的射了几箭,便又争先恐后的南逃,连营帐锅灶都扔了一地。可是这点东西哪里管够,突厥人一路直追,终于在夏州城北再次看到了那股唐军。

  出乎意料的,这不只是八千轻骑,而是另有两万步卒,排成枪盾阵等待自己。多弥大怒,立刻下令强攻。突厥士兵一拥而上,几波射箭毫无成效。有几股骑兵前去试图近战,又立刻被长枪给逼了回来。四十万突厥骑兵数量太多,在这片地带排列不开,只有前方五万轻骑,围着两万多枪盾阵,如啃刺猬一样,没法下嘴。战斗持续到中午,开战四个小时后仍然没有什么进展。唐军坚守阵型,并没有溃败的迹象。多弥看先头部队累了,便让他们退下,用车轮战消耗唐军步卒的体力。

  他们没有意识到,另外一股唐军正在赶来的路上。

  右将军思力在派兵前往黄河南岸搜索突厥前锋的时候,便已联络中郎将田仁会从灵州派出三万骑兵援军。灵州也是抗击突厥的前线,位于今银川南部的永宁县,夏州西三百六十里。这里是北地最好的农田绿洲,有塞上江南之城。粮食的充足供应让这里成为唐军主要的驻地之一。

  当多弥带着突厥人一路南下五百多里抵达夏州城下的时候,田仁会已经潜伏在城西多时了。他耐心等待,估计突厥人消耗大量的战意之后,便同思力的一万五千骑兵从夏州西杀出,四万人马朝盘桓多时的突厥人的军队冲锋。

  在封建时代,打仗是一件相当很头疼的事情。

  第一,敌人的数量是很难准确估算的,像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军队,数量总是很多,但是战意差别却很大,战斗力的误差不是一点半点。第二,你自己的士兵,他们都是满腹怨气,意志坚定的战士,少之又少。士气,气势的起伏,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和后来的经过妥善洗脑,信念坚定职业军队相比,影响力大了千百倍。第三,除了守城战,当遭遇战的战斗人数超过五万,这战场的调度指挥,就变得相当困难。稍微不慎,就会因为自己的混乱不堪,而输掉一场绝对优势的大战。

  因此,封建时代的大将,最重要的反而不是战略战术的思想,而是局势,人心的把握。

  比如说战国时期长平之战是一场参战人数超过一百八十万人的战斗。为什么统一全国的唐朝反而不能组织起百万大军呢?因为唐人不会觉得,有一个必须组织百万大军去战斗的对手。反观秦赵,则必然有彼此灭国之战。这样战斗意志便会相差很多。

  第二,则是由于军事技术的进步。战国时期多是步兵方阵,骑兵从来都不是主战兵力。而唐代,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提高以后,将领都会避免打上十万上百万的战役。因为这样的消耗实在是太大了。另一方面,机动性的提高,使很多据点不再能作为据点,无险可守,战略纵深这种东西,变得没有那么重要。

  所以游牧民族,鲜有“战役”,“防线”和“关隘”这种战术思想。他们的战斗,就是拉上所有的骑兵,一路狂奔,要么对攻,要么围城。对一天能突击五百里的骑兵而言,所谓的防线有什么意义呢?

  除了战斗机动力的改变,战场信息传递和战略情报的改变,也是决定战场态势的重要因素。对步兵为主的战斗而言,节奏是比较缓慢的,因此一个指挥中心,足矣调度百万人的大军团在百里内的战斗。

  可是如果骑兵形成主要战力,那么情报和命令的传递速度几乎和行军速度一样快,那么直接意味着,大军团调度的失效。战役指挥可以决定骑兵将领的出击时间,但骑兵将领之后的决策单独便足矣决定战役的胜败。

  比如此时,多弥卡汗的战术,和狼群没有什么两样。面对专心防御的对手,狼群会采取轮流骚扰来消耗大型草食动物的体力;而突厥骑兵也是这样,他们轮流上阵,让敌人的步兵方阵得不到休息。最后他们派出勇士前去试探,一旦冲破步兵方阵的防御,瓦解他们的阵型,那就是步兵崩溃,骑兵进行大屠杀的时刻。

  一名名唐军步卒立着盾牌,把长枪架在盾牌上节约体力,如果有敌军接近,便伸出长枪去攻击。突厥人也不是傻子,看到占不到便宜,自然会立刻躲开。他们唯一的骚扰方式便是时不时的射出冷箭。可是唐军的盾阵严密,射出的弓箭多是无功而返。而唐军也会有弓箭的还击。突厥人也不恼,甚至故意不做攻击,只是纵马踏出大量的烟尘来恶心唐军。面对这样的恶心,步兵也毫无办法。

  日渐西斜,突厥人意识到今天恐怕不会等到唐军的崩溃,逐渐有了退却的意思。为了震慑敌军,他们打算做最后一次突击。多弥可汗的信使四散而开,寻找各部落的头人,他们要集合一次冲锋。

  可是他们还没有找到各个部落,远处的山脊,突然冒出一大片黑压压的人影来。正是思力和田仁会的士气高昂的骑兵。突然出现的骑兵让突厥措手不及,刚刚得到命令的部落头人看到援兵的到来,顿时意识到大事不妙。

  这样的场合,人对敌人的数量是难以估计,对自己的同伴更是难以信任。而多弥可汗的传令兵在短时间内,又无法把命令传达到整个队伍。唐军的骑兵已经从两公里外发起了冲刺,唐马本来就不输于突厥马,而冲刺能力上尤其还能胜出。借助下坡地形,唐军的骑兵很快加速到60码,两公里的距离2分钟就到了。

  突厥人对新任可汗的不合时宜的强攻命令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疑惑,而可汗的命令在2分钟内是无法传达到的。所以突厥人的部队立刻陷入了指挥混乱,士气正在低谷的突厥人战意全无,纷纷退却,往北方撤出战场。

  相反,唐军的骑兵则组织严密,遇到落单和小股突厥队伍,便毫不留情的上前围杀收割。见到此情此景,突厥人除了尽量形成大股队伍以外,更是丧失了抵抗的勇气。

  史书记载,唐军追杀出去六百余里,在沙漠北部耀武扬威而还。

  只是这样的战斗,除了能把突厥人撵的和狗一样,不能带来更多实际的杀伤。唐军斩首数甚至没有上千,对四十万突厥人而言,真的只是九牛一毛一样。而且这样的溃败,对突厥人根本不算失败,情势不妙立即撒腿就跑,这本来就是他们战术中特别基本的一部分。

  多弥可汗的战意引起了唐王朝的警觉。李世民立刻下令征发北方十五个州,超过三十个军府的士兵,构筑灵州-夏州-胜州防线。

  迫于战事,江南王李道宗休息不过一个月,就不得不征发陕北东部的十州兵马四万和自己的亲卫骑兵,前往胜州(今榆林到准格尔一带)。李治写信给李世民,主动要求去北方和突厥交手一番,李世民同意了,让他跟着李道宗一同驻守胜州。从太原出发,走去云州的驿道三百里,然后往西走两百里,便是胜州地界。

  

第33节 作战规划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作者:话糙理不糙加入书架
作战规划

  李志所带的,是并州府附近河东道南部的二十个军府的两万府兵,有五千骑兵,一万五步卒,其中战斗人员一万人,四千为枪盾带甲步兵,六千为轻装弓手。战马五千匹,驮马六千匹(按唐制一伙十人配驮马六匹,这个数字还少算了)。行进速度并不快。参考古代征兵标准,步卒须能负重“日行百里”,每天的脚程在五六十公里上下。金代顺昌之战全为轻骑,丢弃器械辎重,七天内行进一千两百里,每天能180里;而蒙古马虽然冲刺速度不佳,但是行军极限一天能够跑250英里以上,约合唐里700里。这基本上可以描述出古代军队不同行军方式的机动能力范围。

  因此,李志花了五日,终于把兵带到了胜州李道宗军驻地,并令后勤兵从太原府仓补给所需粮草。

  根据二十世纪初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甲种敦煌算书》残卷(藏于巴黎,编号Pelliot.2667)所记载,经过李俨先生所补出的五男日食口粮标准,是丁男8升,老男7升,中男6升,小男5升,黄男4升。(古用汉升,合约200毫升),参考唐朝时期公务员的口粮标准是“丁男日给米两升”(唐大升,合600毫升),是一致的,都为1.2L左右。和现在的标准比,

  而战马的口粮也有记载:“上马日给粟五斗,中马日给粟四斗,下马日给粟三斗。三等马平均日给粟四斗。”(古斗合2L),《唐六典》载“秣马给料”,通常是每匹马春冬日“藁一围”“粟一斗”,夏秋日“青刍一围”“粟减半”。(唐斗合6L)。也就是说,每匹马的日口粮约为6-8L,是人食量的五倍多(不考虑可以就地补给的青草)。

  因此,这一只在唐代编制中很常见的军队,每天后勤补给的需求,就是人的2.4万L加上马的6.6万L,一共是9万L,也就是九百个立方米的粮食。沉重的运输车队从五百里外的太原府运送补给,一来一回则在十四天左右,就算不考虑车队自身消耗,那么它们的单次运载能力要达12600立方米以上。把这个换成工程上更直观的数据,就是1.2L小米约合500g到750g的重量,为了便于计算取1L合500g,那么每天9万L粟米就是45吨。

  据明代天工开物记载,四轮大车,骡马十匹左右,运载能力是五十石,合重量3.5吨。那么每天需要十三俩大车的满载运输。算上十三辆大车一百三十匹骡马,假设这骡马吃得少,给100匹马的口粮,来回十五天,消耗的粮食就是6×100×15×0.5为4.5吨重的粮食(和马吃的相比,车夫吃得不算多少)。因此实际还额外在需要一辆大车来运输自身消耗的粮食。

  按照15天的往返周期,他们需要15×14=210辆大车的车队进行补给任务。(假设不需要护航部队)

  这还是对道路通畅的地点进行定点补给任务,如果进行野战行军,就需要军队自己的后勤兵来组织携带粮食的运输和后勤基地之间的补给了。

  那么看一下突厥的形势。突厥部落众多,游牧并无固定居所。而突厥可汗的总帐设在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距离乌兰素海西北850公里,距离唐朝前线夏州城和胜州都1000公里左右),在唐朝时期,这里气候更湿润温暖,是适合游牧的土地。

  从乌兰素海出发,翻越海拔一千二百米左右的内蒙古高原,往北300里,就会进入一片海拔就百米左右的南戈壁谷地,在唐朝,这里还不如现在干燥。虽然因为内蒙古高原的阻挡降雨不多,但也并不是不毛之地。

  从这里往西走,便是两座雄伟的山脉,他们是天山山脉的东段,南脉名为GobiGurvanSaikan,北脉称之为巴彦红格尔山。这两座山之间的谷地,因为山脉的阻挡,降雨很少。即便是唐代也不是富饶的牧场。但是在巴彦红格尔山北,有一座西北东南方向蔓延700公里,方圆300公里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雄伟山脉。这里就是汉代的燕然山,唐代的郁督军山,和现在蒙古的杭爱山,主峰腾格里峰,海拔4031米。

  郁督军山是?tüken的音译,这是腾格里语Tengerism中“大地母亲”的意思。位于现在蒙古中部杭爱山东北部鄂而浑河河谷(OrkhonValley)。汉代车骑将军曾破匈奴于此,让班固做铭,因此中国历代都有“勒石燕然”作为抗击外敌的最高荣誉。后来646年李世绩也曾经率军再此击破突厥不肯投降的部落,杀敌5000余。

  穿过200里的南戈壁盆地,沿着这两座山脉的东边一路向西北偏西一千里,就算翻越了中蒙古高原,来到了杭爱山东北麓。这里是突厥最好的土地,紧靠着他们的圣山。在突厥部落的文化中,谁占据了鄂而浑河河谷,谁就是突厥的王,因此突厥部落战斗最重要的战略,就是“抢占鄂而浑”,有点类似于中国“抢占关中”这样的争霸文化。

  因此如果以每天200里的推进速度,需要至少十天才能从夏州,胜州或者灵州出发,到达突厥总帐。假设队伍是像李治的这一只步骑军,要面临突厥部落守护圣山的苦战,又要面临漫长的补给线的压力,即便理论上确实可以达到,心理上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可是,如果不体验一下漠北风光,能把铁蹄踏上突厥的中心地带,又怎么算得上在唐代风光一把呢?

  李治便要抓住真珠可汗死后突厥内乱的时机,一举踏平突厥,抢掉李世绩的风头。特别是夏州突厥那40万骑兵被撵的像狗一样以后,突厥就彻底丧失了与唐军战斗的勇气。

  唐军的战力没问题,问题就在于后勤和情报。解决了这个问题,2000里算不得多远的距离。

  后勤可以用全骑兵加上轻装大车+驮马的策略,自带二十日的粮草,从胜州出发,在乌兰素海北部设营,清除突厥南部部落的抵抗。据记载,贞观二十年正月,夏州都督乔师望和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曾经深入突厥,再次击溃多弥可汗的牙帐,让他只能独身轻骑逃走,让整个突厥部落都陷入了混乱。可见这一年冬天并没有出现大雪而影响战事。

  李治和他们不同,他们抗击突厥已久,并没有相熟的部落提供情报。为了解决草原上的情报问题,李治设计了一个马力拖拽牵引滑翔系统。

  飞是人类很早的梦想,墨子就制作过能飞的木鸟。其实无动力的滑翔系统制作,在技术上非常简单,李治随便找来几个木工,就可以用整木做成机翼,然后加上垂尾和可控尾翼系统。

  地面试验是通过滑轮组系统,通过马匹的拖拽,能产生从每小时25,50,100,400公里的拖拽速度。

  想象一下动滑轮组,只要用一组马匹拉住单动滑轮组系统中固定的哪一端,然后另一组马匹拉住动滑轮,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相反的方向冲刺,那么自由绳索的哪一段,速度就可以到一百公里。如果把这个系统增加为两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的系统,那么自由端的速度就可以达到每小时400公里。

  参考一下滑翔伞的起飞速度,只需要每小时25公里左右!而400公里的时速,别说滑翔机,就是更重的飞机,也足够用了!

  蒙古高原地形简单,都是一览无余的草原。把滑翔机飞上天,加上望远镜的帮助,就能够迅速观测周围的情况,确保情报畅通,而不至于被偷袭,伏击和包围。

  大家都知道,因为地平线是弯曲的,因此看远处会被弯曲的地表挡住视线。假设一个身高一米七的人站在平原上,能看到最远的距离约为4.7公里。

  这个距离是可以计算的,简化公式是眼睛离平地的距离,乘以十三倍,然后开根号。请注意,眼睛离平面的距离单位是米,而开根号出来的数据,是以公里为单位的,视野中地平线的距离。

  按这个公式,站在100米的山丘上,就可以看到36公里的远处(如果你看得清的话)。

  那么如果我用滑翔机飞上800米的天空呢?

  这个距离增加到101公里,合唐里一百七十多里,差不多相当于一天的行军距离了。

  那么人的视力能有多远呢?资料表明,在稳定空气中,人类的视力可以看到27千米外的火光。一般来说,可以辨认2千米外的人,20千米外的船,5-8千米外的平房,8-10千米外的平房。如果使用10倍望远镜,意味着可以把这个距离扩大到10倍。

  这说明对于突厥人的帐篷和羊群,相当于50到80公里外就可以看到。而大队人马,则80公里外都可以察觉。而夜晚突厥人的篝火,最远可以在270公里外发觉!

  当然,你得飞的更高一点,达到离地5500米才能把地平线拉到270公里。

  这就有点不太实用了。滑翔机只要能够观察到100公里外的动静,就已经相当足够了。

  

第34节 飞将军1号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作者:话糙理不糙加入书架
飞将军一号

  验证了这个可行性以后,李治便开始着手设计制作这个滑翔机本身。设计要求是:能把自己和70公斤的人送上1000米高的天空,在马匹拖拽速度20-30公里每小时的条件下,就可以维持浮空。

  考虑到骑兵本身的机动力,每天可以来回一百五十里以上,那么李治的滑翔机警戒系统,最大可以获知队伍周围两百五十里半径内的情报。考虑到观测效果和局部地形给打个折,那两百公里总可以保证吧!想一想你在中古时代就有这么一个强大的雷达预警系统……

  你就算打不过,逃跑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啊!

  决定开展这个项目以后,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固定翼飞机升力的理论基础。

  当流体被不对称的物体分为两边流动时,流速的差异,会带来压力的变化。一个简单的原则,流速快的地方,压力变小。因此机翼的形状沿流体流动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平面破开,总是下部平直,上部弯曲凸出。

  是不是平直的地方流速会变快呢?因为它对流体的阻力小啊。

  这个问题是有边界条件的。比如你说,一个细管子和粗管子,那个管子通过流体的能力大呢?当然是粗管子,没有错吧?

  但是管子粗恰恰说明,相同的流量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所谓的边界条件)下,它的流速慢!

  如果不懂得流体力学中压力分布的原理,乍一看去,会使人觉得上部凸出的表面,因为受到的阻力更大,反而会使机翼受到向下的压力吧!可是实际情况恰恰是相反的哦。

  这个道理与火车站台的安全线的原理也有体现:当火车快速驶入站台,带动的高速气流会使火车附近的气压变低,人便会被气压推向火车,这是很危险的。

  这个基本原理确定之后,下一步,就是在数量上加以解释了。

  按照固定翼飞机机翼的升力原理,一个典型的机翼面,拥有这样的参数(显然与具体机翼形状有关,仅取一个典型数据),这个参数有两个,一个是沿着气流方向的,水平方向的阻力,这个系数用Cd表示;一个是垂直气流方向,由机翼平面向机翼凸面的的升力,这个系数用Cl表示。它们都是数据比率,是一个无量纲的量(实际你可以给它一个单位,但并没有实际意义)。等于升力(阻力)除以二分之一流体密度,机翼面积和速度平方的乘积。(SI)

  其实这个单位本身没什么直接的用途,但他们的比值,称为升阻比(Cl/Cd)。它的值表示了空气动力学性能,数值越大,表示飞行性能越好。具体的表现就是飞起来更省推力,消耗小之类。

  这个比值除了与机翼形状有关,还与机翼与气流的角度(飞行学上这个叫做攻角)有关。对与滑翔机而言,在固定速度下,升阻比于滑翔比是相同的。滑翔机的一个典型数据是30:1到60:1之间。

  以60:1的比例来说,滑翔机每下降一米,它就会向前滑翔60米。当然这是最好的数据,一边来说,40:1左右就不错了。

  升阻比还与速度倒数的二次方有关,说明速度越快,它会变小。同样,速度很慢的时候,因为阻力会产生很大的诱导阻力,升阻比又会变小。

  对于不同鸟类,麻雀的升阻比只有4,而信天翁科的升阻比为20——正如你所知道的,这才是一种长途飞行的鸟类。

  对滑翔机而言,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于飞机的特征,就是它具有特别大的展弦比(机翼沿飞机横向长度比机翼宽度)。直观上讲,就是它的机翼又细又长……

  高级滑翔机的展弦比会高达30甚至更大。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此处设计的滑翔机,是“地面动力”滑翔。如果是单纯的滑翔,则可以直接使用很多模型飞机设计的数据,比如三角伞翼悬挂滑翔机。利用上升气流,悬挂滑翔机可以滞空很长的时间。现有的悬挂滑翔记录是150公里,19小时。(这个速度也是很慢)

  以模型滑翔机为例,一般最长时间留空速度在5米/秒左右,这个速度对军事侦察来说,实在是太慢了。因此这里要选择留空速度高一点的牵引滑翔。

  这里使用的数据是,升力系数0.8,阻力系数0.012。

  (来自于NACA23012翼形在雷诺数6×10e6下攻角5度下的数据,雷诺数是一个描述流体混乱涡流程度的指标,它同此章出现的无数数据一样,简而言之就是太大太好都不行,要在某范围内最好。也许这不是此处最好的选择,还请经验丰富的模型界人士轻拍)

  滑翔机的巡航速度是10m/s,等同于每小时36公里,这个速度别说对于蒙古马来说不在话下,就是人类也能跑的更快。

  滑翔机的阻力还要加上乘客舱的空气阻力。在这里有另外一个公式,就假设这个乘客舱加工比较粗糙,和小汽车的空阻力系数0.3相仿。这个阻力等于0.5倍空气密度乘以阻力系数乘以截面积乘以速度的平方,而截面积算0.7平方米,差不多是成年人上半身正面截面。

  至此,滑翔机设计的数据已经全部齐全了,我们再重复一下:

  需求:总重80公斤。

  巡航速度10m/s。

  使用翼形:

  升力系数0.8,阻力系数0.012,截面积0.7,空阻系数0.3(高展弦比无法保证足够的雷诺数,在此文中就无视了).。

  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公式其实之前都给出过,就不在此列举计算过程了),得出的机翼数据如下:

  翼面面积:15.8平米。用十五米的翼展乘以一米的翼宽就可以实现,展弦比达到15:1。

  阻力(牵引力):24.8N。升阻比为31.5(达到民间科学家的标准了!)

  这个数据其实是有相当难度的。这样大的翼面,只能用木头骨架和蒙布铺设,才能控制好重量。

  同滑翔机之父,德国人奥托·李林塔尔于1891年制作的固定翼滑翔机的数据来比较一下:他用木和竹加布蒙皮制作,宽7米,重2公斤,翼面面积约10平米。滑行成绩是15米高滑下了90米(滑翔比6)。

  看起来也还不错,不是吗?

  李林塔尔的滑翔机过于重视升力,没有重视操控,因此他死于一次迎风事故:突然增大的风速让他的升力迅速增大,而升力中心和重力中心的错位产生一个上扬扭矩,使攻角迅速增大,而他又没有及时控制机身低头……1896年8月9日,他死于诺韦山。

  李治不想自己也遭遇这样的悲剧,因此把滑翔机上安装了全套的控制机构:襟翼,升降舵,垂尾,方向舵。如果蒙古高原上突然刮起强风,他可以改变升降舵的,让它的攻角迅速增大,获得很大的升力,从而产生一个让机头下降,使主翼攻角变小的力矩。最主要的,就是整个滑翔机的重心和升力中心距离变小,而且重心要前于升力中心。

  牵引力是24.8N,那么牵引功率就很好计算了,乘以10m/s的速度,得出牵引功率就是248W。

  按照英国人对马匹功率的测试——其实这也是“匹”这个英制功率单位的由来,一匹马的功率就可以达到745W,实在是绰绰有余。

  和马相比,人类弱爆了,有数据表明,人类的机械输出功率一般只有100W(长时间)。但是5s内爆发功率可以到达一匹马力的水平。(英国人那匹马明显在划水嘛不是吗?)

  附上资料:根据一项国外自行车训练测定资料,未经训练的普通男性成年人输出功率(瓦/千克体重)如下:

  5秒:10.72;1分钟:5.86;5分钟:2.52;20分钟:2.11;(女性低20%左右)

  这个数据乘以你的体重,就是你在这个“发功”时间段上能够达到的机械功率输出啦~

  如果想锻炼的朋友,用这个数据可以安排锻炼量。而很多人尝试过人力飞行,那么以这个滑翔机的空气动力学效率,250瓦的输出功率需求,70公斤体重的人大概能维持不到5分钟。

  可见至少现在,人力飞行还是面临着人类机械功率不足的先天制约。

  好了,设计好参数以后,李治找来木匠,两翼各长七米左右,用整木梁做龙骨,然后木片作为蒙皮的支架,控制翼形,最后用棉布(丝绸当然也可以,就是太贵了,工程师要节约点不是吗)作为蒙皮。机身差不多和翼展一样长,因此是两段木料接合而成,尾部有同样方法制成的垂直尾翼和升降舵。

  机身的自重还是达到了15公斤,李治此时体重大概60公斤,因此他只有50N的升力余量。考虑到拖拽绳索的角度,幸亏拖拽力只有20多牛顿,因此几乎是勉强达到了设计要求。

  在胜州大营,几万士兵紧张的注视中,李治和他的“飞将军一号”,即将要开始试飞了。李道宗亲自骑马,为滑翔者一号提供牵引。谁都不想错过这精彩的一幕。

  

第35节 试飞成功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作者:话糙理不糙加入书架
这是平静的一天,多云,风速小于3米每秒。西北风。

  因此李治的起飞方向设为西北方,这样他可以确保起飞速度能够达到要求。设计10m/s的起飞速度,当迎风风速3m/s时,地面牵引到7m/s就可以起飞了。

  李治坐上飞将军一号狭窄的座舱,朝前方的李道宗挥挥手,表示准备好了。

  李道宗便打马开始加速。为了防止马的拉力太大崩断牵引绳,开始时,有几个士兵在滑翔机身侧,人工加速。而且牵引绳也通过一个柔性的弹簧连在马后面。

  因为是迎风,很快飞将军一号就加速到7m/s,滑翔机修长优美的机翼开始向上弯起,升力已经足够了,飞将军的主轮已经开始离开地面。

  李治握紧控制杆,让攻角保持在一个比较小的水平,他需要一个平稳的起飞。

  终于李道宗的马儿不满足于碎步小跑,开始以中速奔跑。速度达到了9m/s,而这边飞将军一号已经稳定,柔和而坚定的攀上了天空。

  “飞起来了,飞起来了!”

  人群开始欢呼。

  也有不明白情况的,他们说:“看!风筝上有个人哩!”

  牵引绳也是特制的,它是轻便的麻绳,每隔几百米,有一个小的机翼来提供升力,确保牵引角度不至于太大,避免垂直方向上的拉力太大,而使滑翔机给拽了下来。牵引绳总长2公里,有六个小升力翼。每米重量3g,总重6公斤,升力翼面积0.8平米,能弥补50N的重力,虽然很细,但是足以经受持续80N,突然120N左右的拉力而不断裂。

  第一次试飞持续了二十分钟,李治爬升到约莫100多米的高空,随后他解开了牵引绳,操作滑翔机做了几个机动,人们看见滑翔机解开绳子之后还稳稳的飞在空中,就像鸟儿一样。不由的惊呼:“太子飞起来了!太子升天了!!”

  飞将军的滑翔比高达31:1,因此他足足滑行了5唐里(3公里),才重新降落地面。

  李道宗的骑兵一直跟着围观太子的试飞,他们看到人能飞的鸟一样高,都觉得自己的屁屁拔凉拔凉的。

  因此他一落地,好奇的人们纷纷不顾他是太子,就上来问这问那。

  “太子殿下,天上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

  “能飞多高啊?”

  “能飞多远啊?”

  “不会摔吗?”

  李治不得不赶紧把他们都赶走:“走开走开,你们自己上去看看就知道了!”

  不用李治伸手,他们一听要自己上天,就跑得比兔子还快。

  李道宗过来问:“殿下,感觉如何啊?”

  李治擦了额头上紧张而出的汗:“太刺激了,好久没有到过那么高的地方了!”

  一百米确实是很高的距离,不信你从三四十层楼顶往下看看?

  李治手下的军队立刻分裂为三派。

  一派是死也不敢上天的。

  一派是有点想,但也不是很敢上的。

  一派是彻底什么想法也没有,张大嘴巴吓傻了的。

  他不得不威逼利诱,筛选合适的人员上机试飞。

  什么是合适的人员?第一,体重60公斤左右。第二,眼神要好。第三,其实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有胆子上去!

  因为飞将军一号上没有水平仪之类的仪器,他不得不费尽心机来解释如何控制状态。

  好在经过几次地面模拟,终于有五个人愿意上去一试试。李治知道他们没法一下子上那么高,因此每个人安排了十次10米高的牵引滑翔。

  即便是这样,第一次上天,还是有三个人当场吓尿,两个人立刻狂扳控制杆,屁滚尿流的操纵滑翔机降落了。

  深深的优越感,总是伴随着深深的无奈。不是吗?

  也有胆大但是没法上天的。比如尉迟夺,这个大汉体重高达100公斤……

  所以李治许诺以后给他造个更大一点的滑翔机,让他自己好好过把瘾。

  第一批滑翔机飞行员经过两百课时训练,三百次的飞行,终于能够自如的操纵,飞到离地八百到一千米高的高空,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情况了。适应了这样飞行的人,立刻就不愿意下来了。飞行的滋味无比美妙,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哪怕有个狗绳拴着”,也是如此。

  他们也成了军中羡慕的对象,这番经历,就算没有荣誉,也足够回家吹嘘一番了。

  “老子飞到天上,同老鹰打过架!”

  这是真的,老鹰会攻击天空中的大型飞行物。他们不得不带个小弩来反击。有不少次,滑翔机的蒙皮都被老鹰的爪子和铁嘴给抓的稀巴烂,不得不紧急降落来维修。

  附带的,也让李治吃了不少次老鹰汤啊,烤老鹰肉啊。这可是大补的神物啊,嘿嘿嘿嘿。

  又比如还可以这样吹嘘:

  “老子飞到天上,看你们都想蚂蚁一样大!”

  也对,不过落地上仍然一样了,不是吗。

  第一批飞行员的第二位,黄大卫,已经进行很多次飞行了,他已经习惯了在高空,接受各种傻鸟用惊恐的眼神围观他——当然这只是次要的部分。主要的部分,他可以用升降舵进行爬升,下降。可以用方向舵,来控制侧风的影响。他还能用副翼,方向舵配合,进行转向,盘旋等基本机动来调整方向,调整视野。

  除了牵引滑翔,他还知道可以找到上升气流,进行无牵引滑翔。

  当牵引高度到达一千米之后,他会解开牵引绳,向前继续飞十五公里,然后盘旋而回,利用地面导航回到原地。

  遇到迎面风时,因为滑翔机的合理设计,他不会面临攻角迅速增大的危险。相反,飞机的升力中心在重心之后,他在风速加大时,会迅速获得高度,但是机头却会下沉。

  这个时候,升降舵可以帮助他调整滑翔机到水平,又或者当速度太小,失去高度时,又让机头下坠,通过牺牲高度来增加速度,保持对滑翔机的操控。

  当遭遇到强风,阵风等不适合飞行的情况,要迅速控制住滑翔机,寻找安全地点降落。

  同样的,降落的时候,要打开扰流板减速,飞行速度不可以降的太低。角度也要合适。

  因为没有飞行仪表,一切都要靠眼睛和感觉来判断飞行状态。当对速度不确定的时候,要把手伸出去感受风的大小。

  当地行崎岖时,要避免对水平感的影响。这一切都需要很多的练习,而且在天上,一定要时时保持警觉。

  按照太子殿下的要求,他们还要学会在天上撒尿的技术……

  因为他们常常要在天上呆四五个小时以上。

  听到这样的噩耗,更多不愿上天的人,仿佛听见了蛋蛋的呜咽声。

  在天上那么高的地方,那得多凉啊!

  眼见后勤物资逐步到位,而第一批飞行员的训练也可以毕业了,李治便带上十架滑翔机,半个月的口粮,率领全军出发,第一站,胜州大营前往乌兰素海的北伐大营,行程500里。在征途上,第二批飞行员也进入了培训程序,等到一望无垠的蒙古高原上奔驰的时候,他们会有20个飞行员,可以全天三百六十度监视周围250里外的情报。

  马踏突厥的时候,来到了!太子的军队,终于踏上了“勒石燕然”的旅程。

  注:唐代夏州和胜州,到现在都有遗址可考。夏州州治为匈奴所筑的统万城,今俗称白城子,位于中国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北端和内蒙古乌审旗南纳林河乡的交界处的无定河边,此地有一个名叫巴图湾的旅游区。胜州州治则为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准格尔旗北端的黄河南岸的十二连城遗址,当地就叫做十二连城乡。

  

第36节 展翅的雄鹰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作者:话糙理不糙加入书架
展翅的雄鹰

  漠北,博格达圣山以北的土伦河畔。

  熊熊的篝火照亮了山谷里几十个巨大的帐篷,人们的脸在火光和阴影中交织出现。“我们回鹘,是一个互助的联盟!在过去,匈奴人奴役我们,我们帮助柔然赶走了他们!”

  有一个老者,站在火堆旁的高台上,火光把他的身影拉的很长,他带来一个巨大的阴影,盖住了猎猎作响旗帜上的图腾。

  “后来,柔然人以为自己就成为了草原之主。他们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于是我们九姓回鹘人和阿史那家族联合起来,把他们赶回了鲜卑山,赶出了大金山!”

  老者唰的拔出战刀,亮闪闪的刀刃晃花了人的眼。

  “阿史那家族曾经维护了草原的和平。可他们毕竟是大金山的子民!他们自称为蓝突厥,把我们叫做黑突厥。他们忘了谁才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阿史那家族已经不配再拥有圣山脚下的土地!在薛延陀人和我们一起让他们品尝了傲慢的鲜血!我们像野狼驱赶羊群一样,把他们从高高的山巅掀翻到了地面!我们推举铁勒的薛延陀人为草原之主。”

  注:突厥,回鹘和蒙古人共同的圣山是博格达峰,位于乌兰巴托附近。

  “起初,真珠可汗对我们不薄。他们的牙帐设在漠南,而漠北的设宽待我们铁勒人。可是真珠可汗死后,拨灼,那个自封的可汗多弥,浑然忘记了是谁帮助过他们,浑然忘了自己生活在谁的土地上!昨天,从南方的牙帐传来的消息,拨灼忘恩负义攻击唐国不利,竟然埋怨我们的战士。他杀死了我们药罗格的三名特勤!”

  注:特勤是突厥汗国对武将的官职名。

  注:药罗格是古老的延续至今的回鹘家族,就是现在的甘肃裕固族十部落的亚拉格家族。

  这个人在台上喋喋不休,很多人听着。可是有两个人却偷偷溜到了后面的帐篷里。年纪轻轻的男子,和吐迷度竟然有几分想象。而另一个成熟的妇人,脸带高原红,眼若桃花,脖子下的皮袄口,已经被拉的狠下,露出大片和脸迥然不同的雪白的胸脯。二人一边说着调情的话,一边双手也是互相抚慰。即便是气息急促,二人也在极快的交谈,仿佛有许多话憋在胸口一般。

  “阿姑,吐迷度这是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在祭火节的时候说这些话?他疯了吗,薛延陀的可汗不会让他说了这些话,还好端端的骑在他的马上的!”

  “好乌纥,还不是为了你。吐迷度就算再能骑马有什么用?他可是再也骑不了我了。欲火让他心里渐渐变得更为扭曲而可怕!我担心他发现我俩的事情,就撺掇他起来争那个可汗的位子,来反叛强大的薛延陀人。不止如此,古来做可汗的,有几个是活得长的?这样如果谁能杀死他,你就可以娶我了!说不定,你也能夺个可汗当一当!”

  “阿姑好计策,不过,且不说吐迷度能不能当上可汗,难道婆闰弟弟不会娶你吗?要娶你也是他先娶,毕竟你是他的娘啊!”

  注:突厥人等漠北游牧民有兄终弟及,父终子及的传统。

  “不会的,婆闰又傻又不会疼人,我想办法的。他可不会一帆风顺的等到娶我。等到打发走他了,就可以嫁给你了。啊,你慢点弄,外面不要让人听见了……”

  “阿姑,你对我最好了,且让我好好疼爱你一番!不用担心吐迷度,他说起话来没完没了的……”

  于是只听见一阵浪声渐渐掩盖在熊熊篝火和人群的嘈杂声中。仅仅一帐之隔,周围的人却见怪不怪了。

  “哪里还有妹子,我也找个来钻钻帐篷,给我泻泄这股邪火,说不得部落又打杀起来,自己的身子也不知道会死在哪里。”

  而人群中听到吐迷度的蛊惑之言,人们也纷纷开始议论部落的将来。

  吐迷度仍然在激情四射的演讲者。真珠可汗去世,薛延陀南下攻击唐国,往东,南,北的设都带兵下去战斗,漠北一下子成为铁勒人回鹘联盟的天下。

  “我们九姓铁勒,自古就生长圣山脚下,上天把这片草原赐予了我们!我,药罗格的吐迷度!向回鹘互助联盟发誓,我们终有一天,要夺回自己的土地,夺回自己的草原!薛延陀的拨灼,不会得以太久了!他对我们铁勒人的迫害,马上就要血债血偿!你们看吧,不要说长生天不会姑息他们,就是唐国的皇帝,也不会放过他们!”

  “失败的阴影,将伴随拨灼,直到他死去!如果他兵败逃回漠北,我吐迷度一定会亲手杀死他!这是长生天对他的惩罚!我们族人的仇恨,必须要伸张,要报复,三个特勤的血绝对不会白白流淌!”

  祭火的仪式依旧在举行,年长的人听到吐迷度的话,不禁忧心重重。而年轻的人,因为很久没有征战,已经沉迷于好勇斗狠,追逐女人了。征战的少,部落的青年男子便死的少,女子便渐渐不够用了,因此他们之间,抢夺的便更加凶狠起来。

  在摔跤的时候,素有嫌隙的二人便死命相争,最后一人的脖子竟然被摔断,当场就死掉了。而射箭的地方也出了血案。死掉的人被草草烧掉,而胜者则趾高气扬的越过人群,着急去追逐他们的战利品,迫不及待的找一个帐篷来上演那人类恒久的好事了。

  薛延陀的总帐对此依然一无所知。铁山以北,黑沙附近,薛延陀的牙帐门口,高高的挂着一串人头,血还未干,淅淅沥沥的往下滴着。大帐之内,灯火通明,气味掺杂着乳酪的臭味,鲜血的腥味,狐臭和人脂肪的油味,这样的气味让人想杀人。

  多弥可汗,已经杀了很多人。他父亲在时候的设,特勤和啜,已经被杀的十之八九。一切都是从他杀掉他的哥哥,愚蠢暴躁的拽莽开始。从那个时候开始,屠杀的快感,压力释放的一刹那,痛苦焦虑种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把他也变成了一个暴躁愚蠢的野兽。他在咆哮。

  “你们这些混账!只有区区那么几个唐军,不到两万人,你们每一个部落,来的都不止两万!而薛延陀部族的人,足足来了十多万,你们被追了一千里,是不是觉得很爽?”

  “你们这群不中用的东西!就该像那些挂在杆子上的死鬼一样!”

  众人不禁一个寒战,大气都不敢出。

  “可汗,眼下是不是要调集兵马,换地再战?要是拖的久了,让李靖再来,我们还不如按兵不动,把他们耗回去。”

  说道李靖,所有突厥人不禁也是心有余悸。十六年前,李靖率领的奇兵如神兵天降,就像赶绵羊一样把突厥人的队伍赶的七零八落,李世绩又横地里杀出,杀死了数不胜数的族人,一站下来,很多部落竟然连一个男子都没有了。

  虽然当时的王族不是阿史那就是阿史德家的,但同为突厥也让他们觉得深深的恐惧。

  在他们营帐南边八十里,黑暗的天空中有一只大鸟一样的物体静静的滑翔。

  “飞将军4号,发现大片灯火营帐,方向西北偏北,距离大概100里!”

  情报是由灯火信号传递的,这个飞行物以南160里的地方,也有一个飞行物,经过信号中继,传令兵把解码的信息紧急传递到这只军队的大帐里。

  李治拿到情报,只是漫不经心的看了一眼,然后就对面前滔滔不绝的貌似栗特人的人说:“你接着说。”

  “大人,我说到哪儿了。”

  “你刚说到……草原上情形千变万化,不识路就找不到水源,人和马都要渴死……”

  “哦。大人,我的意思是,行脚的商人之类,你们唐军自然是识得天神的恩赐,能自己找到。可是我们草原人没有那个本事,除了辨认太阳,草木以外,就要靠草原上的敖包,又或者地形地貌。我们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徽记,会在敖包上记录,后来的人看到,便能读懂我们留下的信息。只不过,我们阿史德部用栗特文书写,而薛延陀和其他铁勒人,都是用鲁尼文字,我们只是能懂得一点点意思,多的也不知道了。”

  “无妨。你认识这个记号吗?”

  李志随手在地上画了一个公山羊的抽象标记,旁边还有一个斜线。

  “大人原来什么都知道,这就是我阿史德家族标记……”这个人顿时好似放下了什么束缚一般。

  “我们突厥的图腾虽然是狼,可是没有那个部落敢使用狼做标记的。阿史那是没有斜线的公山羊,薛人是一条蛇,延拓人是蛇长着翅膀。漠北药罗格是一个牛头……”

  ”你告诉我草原上的秘密,你就不怕被天神和圣山责罚吗?“李志饶有兴致的盯着他的眼睛,期待他的反应。

  ”大人,你已经知道了不少。而且你马上就要成为草原的主人,不要说你会庇护我,就是天神和圣山的怒火,也是你顶着,不会波及到我啊!“

  

首页2345678910111213 下一页 末页
扫码
作者话糙理不糙所写的《大唐之理工天下》为转载作品,大唐之理工天下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找书苑提供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大唐之理工天下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大唐之理工天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大唐之理工天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大唐之理工天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