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大唐之理工天下最新章节 >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42章 漠北平定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作者:话糙理不糙加入书架
拨灼一倒地。吐迷度就跳出来大声宣布:“腾格里在上,大唐国的太子殿下击败了薛延陀人,取得了他们的人民,氏族和血脉。从此,大唐国的子民也是和薛延陀人一样,成为苍狼的子孙!受到腾格里的眷顾!”

  各个头人都被这样血腥勇武的场面所刺激,心里幻想着把敌人也这样拉风的杀掉,有过分的,已经开始做白日梦做到口吐白沫了。

  但是其中坐在末尾的鞑靼人中的慕容,宇文部落,并没有欢呼。其实他们认为自己是白鹿的子孙,来这个库里台大会,纯粹是打酱油受歧视的一部分。

  狼图腾崇拜是中亚阿尔泰文化的特征,是游牧民族,他们养牛马,不养驯鹿。而白鹿崇拜则是通古斯人的渔猎文化的特征,他们生活中丛林中,养驯鹿。比如慕容是鲜卑人的姓,他们以前便是通古斯人,而不是阿尔泰人。他们的马术是从阿尔泰的匈奴和柔然人那里学来的。宇文部落和后来契丹人的耶律部落都是通古斯人的后裔,只是后来受到突厥人的影响,转变成为了游牧民族。再后来,Kirkiz人把突厥和回鹘人赶到了中亚七条河畔,让他们转变成半农牧的民族,让具轮湖和大兴安岭的鞑靼人鲜卑人乘虚占领了草原,占领了大量的马,最后才成就了辽国,金国,以及最后蒙古帝国的辉煌。

  所以蒙古人的黄金家族的神话里,说他们是苍狼和白鹿的祖先。这正是他们文化中阿尔泰文化和通古斯文化源流的直接解读。神话就是一个民族的根源的密码,黄金家族的子孙遇到突厥人,就会知道他们是有渊源的。

  李志看到众人的反应,知道这个事算是认可了。然后他继续说道:

  “腾格里在上,今日起,我便成为薛延陀人的主人。我也将成为腾格里的子孙。此外,我也是白鹿的子孙,女娲的子孙!”

  灭亡了匈奴的柔然人也是出自具轮湖,是崇拜蛇的。其实中国人的神话中女娲造人,其实也是与蛇有关的。而半人半蛇的形象,很可能说说明我们的祖先也是由一个崇拜蛇(渔猎文明)的部落,一个是崇拜原始人类形象(这个肯定是农耕文明)的部落联合起来形成了。祖先为了让后代记得各自的渊源,便创造了一个新的神,作为新的族群的图腾,这个是相当可能的。

  各个部落的头人自然也知道其中的猫腻,对于这种承认祖先神灵的原始部落政治语言,他们表现的非常接受。瞬间就把李志看成了自己人。

  “但是此时,上一任的可汗已经故去了。新的可汗,应当由新的首领来承担。我尚年幼,我的部落也需要修整。万万不可以当此重任,那么诸位有推举的人选吗?”

  此话一出,会场顿时陷入了一股诡异的寂静。眼下,最有可能的无疑一个是蓝突厥的阿史那斛勃,一个就是内回鹘头家药罗格吐迷度。吐迷度虽然在漠北势力大,可是敌不过阿史那的血统。阿史那则老家在大金山,加上一半多的部众投靠了唐朝,实力大损,空有名头却无法真正掌控草原。

  这就是李志的毒计了,如果草原陷入内乱,获利的当然是唐朝了!

  李志第一天便把库里台大会的任务全部完成了。后面的三天,都是座山观虎斗,看阿史那和吐迷度在那里使出浑身解数来争取这个可汗的尊位。

  历史上,阿史那斛勃自立为车鼻可汗,但是却需要联合吐迷度的侄子乌胡杀死吐迷度,因为他自己根本无法控制漠北。所以,在李志的支持下,还是让吐迷度做了可汗——因为阿史那无论如何都会杀掉吐迷度。而吐迷度的儿子婆闰是一个和唐朝合作愉快的人,支持吐迷度以后,婆闰接手新的可汗位置也变得顺理成章。而再组织一帮黑突厥抓住这个痛脚,再去造阿史那的反,相信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

  库里台大会可不仅仅是政治大会。在夜晚,各个部落轮流出牲口,宰杀以后先敬天神,然后是众人一起吃掉(他们不浪费粮食)。在大营的周围,到处都是买卖各种商品的摊位,熊熊的篝火旁,则满是摔跤,射箭,跳舞约会的年轻人。

  这里就是草原,中世纪真正的欧亚大陆的王庭所在。

  不是因为他们强大,先进,而是因为有马。

  有马的民族,才是中古时代的胜利者。不信你看罗马帝国,汉帝国(宋,明)都是被马蹄踏平的。

  在巍峨的郁督军山脚下,唐军没有作战。所有的儿郎都好好的享受了草原风情,在不打仗的日子里,草原上的美食,奶酒,乳酪,肉干,成为了他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此外,在库里台大会上,李志把这里的六万薛延陀人和他们的财物,其中三万人都廉价卖到各个部落做奴隶,剩下的则带着驮马和勒勒车,押往漠南,成为唐军在大青山以南忠实的养马人。

  库里台大会结束了,李志看着草原的壮丽风景,若有所思。薛仁贵而意犹未尽:“殿下,以后还能来这里吗?这里真是好地方,而且黠吉斯的女人真是带劲,你不知道,他们头上的毛是红的,下面的毛也是红的唉!”

  “你想来,年年库里台大会都让你来!”

  于是一行人欢歌笑语的踏上回家的旅程。

  走不多时,在前方草原唐军的路线上,出现了一个单人单马的身影。远远看去,是一匹土黄色的马,马上的人,穿着回鹘人的盛装,头上戴着俏皮的红缨帽。

  翻译赶紧对李志说:“殿下,那个人眼熟,不是你救的那个少女吗,而且她穿的衣服,有古怪!”

  “怎么个古怪法?”

  “这个衣服,是女人出嫁时穿的婚服。奇怪的是,两天前,她还是穿着未婚少女的头带。今日单人出现在这里,肯定是冲你来的。殿下,赶紧去啊!”

  “……我能不去吗?”

  “她这样出嫁,是不会回到自己家族的。你要是不带她,她就只能一个人死在草原上了!或者跟别的男人,嫁到别的家族。肥水不留外人田啊殿下!”

  ~~~~分割线~~~~

  草原上一夜之间传遍了大唐太子手刃敌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有了无数的版本,而其中一个版本传到珍珠的仆固家时,就变成了这样:

  拨灼带领薛延陀人,抢走了仆固家嫁给大唐太子的新娘,侵犯了大唐的土地。于是,英俊,勇敢,武艺高超的太子殿下便乘坐腾格里的使者——一只巨大的秃鹫飞到了漠北,在腾格里的指引下,击溃了最可怕的群狼,抢回了新娘,最后在库里台大会上当众决斗,亲手杀死了仇人。

  仆固家的头人是个没什么势力的人,对旁族珍珠的家庭更是疏离的不知道多远,他自己竟然都没有勇气来拉关系。只是回到家族中,让珍珠自己过去,希望能让大唐国的太子入得法眼。

  于是层层机缘巧合下,珍珠便听从家族和父母的命令,穿起了早就准备好的婚服,只带上了自己的弓箭,踏上了寻找自己丈夫的旅程。

  就如同所有的童话或者神话所写的一模一样,珍珠不知道要去哪里找,她的马儿带着她随意的走,走着走着,停在一个地方。而这里正是她的情郎的必经之路。

  那个骑士打马奔驰的蹄声传来的时候,珍珠就知道,他就是要等的那个人。

  李志独自策马来到少女近前,凝视着少女美丽的双眼,用蹩脚的突厥语对她说:“珍珠,我的女人。你将在以后,成为薛延陀的乌罗护,代替我作为薛延陀的头人。你的牙帐将设在大青山脚下最肥美的草场。你看,那边就是你将来的子民。”

  珍珠沿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五千精骑和三万奴隶,庞大的车队正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缓缓前进。

  (第一卷终结于此处)

  后记:后来,珍珠成为李志在新的部落中的代理人。唐朝也没有设立瀚海都护府,没有册封任何头人为唐的官职。为了争夺草原上王者地位,阿史那,黠吉斯和回鹘争斗不休,只有珍珠的薛延陀部落超然于争斗之外。她的部落有足够的粮食,多余的人口迁入了内地。不用养作为口粮的山羊,因此他们比别的部落拥有更多的战马……哦,这些都是给唐的骑兵的,他们自己用不了那么多。草原上的人很久才发现,狡猾的薛延陀人永远具有数一数二的实力,有最好的兵器,但是从来不争强好胜,只是去支持某个不固定的部落,打败另几个部落,获得短暂的可汗称号。

  薛延陀部落仅仅保留了部落标记,新的部落名为李薛部落,原有的薛人得以保留自己的姓氏,但部落的王族都是珍珠的孩子,他们都姓李。

  按照草原的习俗,珍珠保留仆固的姓氏,并不算“嫁”给了李志,他们用男不婚女不嫁的形式,李志每年都会来走婚,看望他的草原情人——孩子算作女家的人。珍珠一共给李志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全部按照草原的风俗成长。)

  

第43节 落户平康坊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作者:话糙理不糙加入书架
“这位小郎便是前来买房的人了。名为李志坚,家中大人在将作监做事。”

  杜四把一个不过二十的青年和他的随从带到大唐长安城平康坊南门西十字街南面深处的一处宅院门前。

  “韦社长,杜坊正,我很满意这处宅子,钱我也带着了,能否现在就立约改契?”

  杜老大和韦二相视一眼,心知遇到了有钱人家。这处宅院只是普通的两进屋子,一亩二分地,没有什么精致装修,东西厢房八间屋子,门房,前厅和后院一共十六间大小房间。

  每一间房子,大概进深有一尺四尺(4米2,这个距离差不多也是现代一“间”房子的宽度,比如农村里宅基地一间屋就是指4米宽,两间屋就是8米宽),宽二丈二尺(六米六),大概二十八平方米。

  永宁坊位于长安东半,离东市有两坊的距离。按道理讲,这是属于繁华地段。这么大的一间房子带4平米院落,当时的售价差不多是八贯。

  考虑到唐初物价比较低,流通的钱也比较少。因此这个有十六间房大宅子开价九十五贯钱,已经是相当便宜了。如果到了开元年间,这个房子肯定更贵。按照当时政府强制的租金,一间房月租500文,按照租售比50-100(古代利率高,因此租售比的比值要小很多)计算,单间售价就要高达25-50贯。而平康坊后来是著名的红灯区,是教坊司演出的地方。不用说西边是国子监,北边住着长孙无忌,坊内还有一个大名人的宅邸:郑国公李靖。在贞观年买房是绝对升值的。

  一贯钱就是1000枚铜钱,差不多有6斤四两。如果用丝绢交易,那么一匹绢的价格合3300文,换算下来二十八匹,无论怎么算,都是一大堆东西。还好李志坚早有心理准备,他用两匹驮马来拉这些东西。

  “这些是全款,那么现在就可以交割吗?”

  杜坊正点点头道:“如此正好,各位不嫌弃,便去房里把手续办了。”

  于是一行人便打开院落的前门进去,是一个类似于四合院的院落。东西两侧和四合院一样,是连着的厢房。而南面是门房,大门,影壁。背面是一间独立的大房子,是主人家宴会待客的地方。穿过这个中亭再往北走,就是里面的一重院落。同样的,东西两侧都是厢房,而最北面又是一个主卧房,是主人起居的地方。

  众人都不是讲究的人,就在门房的桌子上,立约画押。买卖双方和市场的保人纷纷签字画押后,这位小青年的随从便把沉甸甸的八贯钱交割清楚。

  见过这么一大笔钱,让众人都对这个小青年刮目相看。年纪轻轻,便被家中大人授予这样的重任,可相当的不多见。

  杜坊正和卖房人家的人见礼便告辞了。韦二郎便热情的和这个小年轻攀谈起来。

  “李家小郎,你们家从赵州过来,有没有带来家仆?需要使唤的小厮,我便一并带你买来,如何?”

  韦二郎年纪不过二十出头,是个红脸膛热心汉子。原先社长韦仁义过世以后,因为韦二郎向来办事靠谱,大家都信服,因此也就让他袭了平康坊内青竹社的社长之职务。

  “今日却不办了,家父还要两日才能到任,我先在客栈整肃一番,明日再来叨扰韦二郎可好?”

  “那自然不在话下,小郎君来的也是正巧,过几日正是青竹坊的春社,到时候一定喝个痛快,顺便,把社内的青年才俊给你介绍认识认识。”

  两人详谈十分投机,相约了时辰明日再会才告辞而去。

  青竹社却是当时百姓乡里很常见的组织,大概有一百来户人,每逢嫁娶丧葬等事,社里的百姓都会互助出力,有点像合作互助社。到元代,编户入社就是社会的基层组织,由50户人家编成。如果说里长是政府收税,征丁的基层组织,那村社就是居民自发组成的基层组织。现在的社戏,就是这种组织活动的沿袭。唐代社的活动叫做“坐社”,敦煌文献记载了一个坐社活动通知:

  P.3145《戊子年闰五月春座局席转帖》:

  社司转帖

  右缘年支春座局廗(席),次至曹保奴家。人各粟壹,面一斤,油半升。幸请诸公等,帖至,限今月十七日卯时于主人家送纳。捉二人后到,罚酒一角;全不来者,罚酒半瓮。其帖速递相分付,不得停滞。如滞帖者,准条科罚。帖周却赴(付)本司,用凭告罚。

  戊子年润(闰)五月录事张[帖]。

  (名单)景庆进梁继绍胡丑挞窦不藉奴……

  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一场腐败社交活动。一般是春秋各一次。

  ~~分割线~~

  与平康坊一路之隔的崇仁坊,赵国公府。

  “今日太子回京了,此时应已经回到东宫了。”

  赵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在书房里闭目养神,吐出这么一句话,兵部侍郎韩瑗紧张道:“太子回来了,有什么事要发生吗?”

  “不,没有事。梁国公也知道了吗?”

  “下官已差人送过消息了。”

  “眼下北方平定,太子回京,圣人的心愿也只剩下一件了。”

  “可是泰山封禅?”

  “不错。”

  “尚书大人无需忧心,那人的事,我等一直盯着呢,只是苦于一时没有什么把柄罢了。”

  “有消息马上告诉我。现在老夫进宫一趟,去看看外甥回来什么样了。你路上小心,莫要被人看见了。”

  韩瑗便告辞,他没有走大门,从侧门上了早早等候的轻车,遮住容貌悄悄的离开。

  太子的车驾从长安城西开元门进城,经过义宁,金城,颁政坊,从皇城的西门安福门进来。

  一进安福门,就是著名的横街,街北从西往东依次是掖庭宫,太极宫和东宫,而街南边就是唐朝朝廷的办公场所,依次是将作监,右卫,中书外省,门下外省,东宫六卫率府,更多的机关在皇城的南部依次排开。

  太子李治却没有随车队前往东宫卫率所在,他是很孝顺的孩子,在太极宫的永安门便带着几个侍从,先去向李世民报道。

  太极宫的所在,就是一个放大版本的唐代人的居所的布局,它基本是左右对称的。南面是横街,从西往东依次开了永安门,承天门,长乐门。承天门坐落在中轴线上。

  从承天门沿着中轴线往北走,穿过太极门,这里左边坐落着中书省和舍人院,右边坐落着门下省和弘文馆。

  弘文馆是当时最高的学堂,由此可见地位有多尊崇了。尚书省的办公人员可都是都进不来皇宫的。

  从这里再往北走,就是太极殿了。这里正是皇帝的朝会的正殿。太极殿就是太极宫外朝的终点。从这里往北进入两仪门,就进入了内朝,也就是相当于普通人家主人居住的内院了。

  但两仪门内的两仪殿,又不算真正的皇帝起居的宫殿。这里其实相当于皇帝私人社交的客厅。因为是私人宴会,所以这里没有那么多规矩,李世民经常和大臣们喝酒,喝完酒就写字赏给他们。有一次刘洎着急了没有抢到,就爬到御座上,等李世民一停比,就伸手抓过来。

  两亿殿往北,穿过甘露门进入甘露殿,这里是第三大殿,是皇帝的书房。

  值得一提的是,李治一直不愿意留在东宫,宁可在李世民的甘露殿附近搭个“小房子”住。可能是害怕东宫前任主人李承乾的悲惨遭遇吧,当然也可能是父子关系真的很好。

  两仪殿和两仪门之间,还有百福殿,千秋殿,万春殿和立政殿,立政殿就是长孙皇后的居所。从这里往东走是大吉殿和武德殿。武德殿接近东宫,曾经是齐王李元吉居住的地方。与之对称的西边的承乾殿则是当时李世民曾居住的地方。而甘露殿西有彩丝院,归真观。

  太子李治一路穿过了数道宫门,终于来到了两仪殿外。这里是他长大的地方,早已有宫人在此等着,见到李治来便道:“圣人在立政殿等殿下。”

  自从长孙皇后过世以后,睹物思人,李世民很少在此停留。李治知道李世民在这里见他,定是要翻旧帐了。

  踏进殿门,冷清的大殿内空荡荡的,只有正中央的一个寝床。帐帷和香烛仍旧是十年前的模样。有一个威严庞大的身影,就坐在床前一个步辇上。

  “耶耶(父亲)……”李治本性流露,噗通一声跪在李世民身旁。

  李世民把眼神从十年前那个寝床上移开,慈祥的看着这个皮肤晒黑,倍添许多男儿气息的儿子,叹道:“你母后过世也已经十多年了。这些年,我一直都很孤独。长乐死了,城阳嫁了,我一直不敢让新城出嫁。我担心,一旦她们离开,就再也回不到我身边。”

  “耶耶,是孩儿任性了,不该出去那么久。”

  “雉儿,这些事,本来不是你要做的。这样又是何必呢,为人君主,不必凡事亲为,要懂得御使臣下。”

  “耶耶,此事却只有孩儿一人能完成。不然突厥之害,一日不平,耶耶就不得去封禅。”

  “我的好雉儿……”李世民张开双臂,把李治拥入怀中。“现在你可满意了,你不会再到处乱跑了吧?”

  “我哪儿也不去,我要天天侍奉在耶耶身侧。”

  为了上演一个软弱少年的形象,李治可说使出了全身解数。能不能糊弄过李世民,他自己心里也没底。

  

第44节 武媚娘其人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作者:话糙理不糙加入书架
长孙无忌是红人,宫门各个卫士都认得他,因此他一路通行无阻,他在甘露殿等了几分钟,李世民和李治就先后到了。

  长孙无忌已经是50岁的人了,头发也已白了一半。一看到舅舅,李治就先冲上拉住他的手。长孙无忌看着这个已经和自己差不多高的青年,虽然晒黑了,多了男儿气色,却依然脱不了幼时的绵软性子,不由的放下心来。

  “小雉儿,你真的带着五千人马就把突厥人摆平了?”

  不过他还是觉得难以相信。

  “舅舅,你不知道情况。我出去前,张行成师傅便向崔敦礼尚书打听了漠北的情况,现在阿史那家族四分五裂,漠北的部众人心不稳,因此他们争相拉拢我,希望我能支持他们做头人呢!”

  “原来如此。”长孙无忌又放下心来。崔敦礼二十年来多次出使铁勒部落,他清楚这些情况不足为奇。但他不知道李治手刃了拨灼,要是知道了,必然吓的牙都掉下来,就如同发现自家的小猫突然变成了老虎一样。

  “怎么了,难道不相信我的雉儿长大了?你又是怎么看漠北的情况的?”李世民哈哈一笑。

  “臣以为,应当遵循旧制,册封新的可汗为漠北都督府的都督。这样才能以正名分。”

  “舅舅,这你就不明白了。漠北的化外之人,不是我大唐的居民,他们信奉的是腾格里神,祭拜圣山。如果他们不能用自己的库里台大会议政,不能自相争夺可汗的位置。不管你怎么册封,他们都只是暂时为了自己的位置稳固,实际是不会归心的。”

  李世民笑眯眯的问:“那雉儿觉得,要怎样才能永葆漠北和平呢?”

  “儿臣以为,需要尊重游牧民族的传统,给予他们自治权。我们要有一个绝对忠于自己的部落,然后这个部落的任务是交好各个部落,让他们为了可汗的位置自相争斗,让我们能够坐收渔利。此外,要和他们互市,贩卖布匹,粮食,购入良马,让他们依赖我们的商品。同时如果那个部落侵掠我们内地的居民,就联合得到我们好处的部落去侵掠他们,这样好处对半分,如此一来,让他们知道侵掠我国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让自己在草原上也离心离德。”

  长孙无忌问道:“崔敦礼也是这么说的吗?”

  “呃,这个是孤自己想到的。”李治摸摸头,一副人畜无害的纯良少年的样子。

  李世民却已经笑开了花:“赵国公,你看怎么样,传令,今天晚上在两仪殿开酒宴,我们这些老家伙好久没有庆祝了对不对?”

  聊了一会,李世民觉得乏了,便唤来道士服食延寿金丹。吃完药又是自然要找个女人嗨一下,散发药力。李治便不能在旁,想来很久没有在**花园转了,便带上两个小太监,信步走了起来。太极宫的后花园有三个人工湖,有千步廊和凝云亭,凝阴阁点缀其间,景色还是相当不错的。走着走着,忽然前面却出现三四个宫女,簇拥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女官走来,看袍带样式,是七品的才人。来到近前,李治便问道:“来人是谁?”

  那女官回了一个福礼,道:“武才人见过太子殿下。”

  “你姓武?可是圣人赐名武媚的?”

  “正是下官。”

  原来是武媚娘。李治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武媚十四岁时,由大儒盖文达推举入宫。值得一提的是,武媚的生母是弘农杨氏的人,是隋代宗师之后。而当时她的亲戚还包括长广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杨师道。因此说不定就正是杨师道的主意,只不过不好意思直接开口,就让盖文达开口了。

  “殿下此刻不陪着圣人,却来**作甚。”

  武媚看着李治,却好像并不生分,对李治肆无忌惮直直的打量她的眼神,也丝毫没有意外。

  难道说,这个时候两个人已经发生什么了?

  “圣人刚服药。才人姐姐又是在做什么?”

  武媚娘躲过他的目光,语气幽幽回答:“自然是闲来无事,四处走走。想来服侍圣人的又是徐充容吧?可怜卑下面丑才疏,只能日日垂泪。”

  徐充容就是徐惠,是太宗晚年的宠妃,位列三品的九嫔之列,官名就是“充容”。而此时的武媚娘进宫已经七八年了,才是五品的才人,品级足足差了2级。换句话说,恐怕她根本就是很少得宠。

  面丑才疏?李治看着武媚娘的梳妆,头上的步摇是显得平庸了点,但面容显然是精心装点过,额头贴着花黄,脸上扑了胭脂,色调自然得体,十分可人。两只大眼睛水汽朦胧,似乎藏着无数的哀怨。她的衣裳只在石榴裙上盖了件轻纱,露出了胸口和肩膀大片雪白的肌肤。她身量修长,只是略矮于李治。武媚的姿色和身段还是相当出色的,这种出色不同于满清人的妖怪审美,而是实实在在的吃肉民族所欣赏的健美型。

  武媚娘看着李治不说话,只是一个劲的打量她,便测过身子道:“不打扰太子殿下的雅兴了,臣妾有点疲乏,却往望云亭歇息片刻。殿下告辞……”

  李治望着武媚娘袅袅婷婷离去的身影,若有所思。主动告诉他自己在望云亭,这是算什么意思?如果是要当场推倒,难度可真是不小,这么多太监四处游走,可不是吃素的。当年李治十四岁时一日醒来发现一柱擎天,便胡乱找了一个宫人给破了童子之身。此时东宫还住着李承乾呢,随后这个宫人就被控制起来,后来生下了他的大儿子李忠。

  一年后李承乾被废,李治名义上搬到了东宫,自己的妃子和侍女都住在哪里。但多数时间他还是留在李世民身边,当然身边的侍女也换成了自己的人马,要不然内侍省怎么知道新怀上的是谁的种呢?

  其实李世民三十多岁后身体就走下坡路了,他最小的子女新城公主李字生于634年,母亲是长孙皇后。要么是因为他身体不行了,要么是他自己不想要了。总之,这十几年他没有在留下子嗣。李治的第一个儿子李忠出生以后,也许是李世民为了阻止他继续乱搞,就趁出征之际,把他打发到定州。这才让李志有了穿越的机会。

  晚上的酒宴却在两仪殿举行,**嗨了的李世民和一干老臣都兴致盎然的光筹交错,大口喝酒,李治也少不了被灌。酒席间,照例先由教坊司的女妓演秦王破阵乐,然后再奏乐,伴以胡旋舞。秦王破阵乐起初只是义军的军歌,后来李世民命令吕才谱曲,魏征填词,辅以武舞,足足有一百二十人的团体演出,演员披坚执锐,做技击状,基本上类似于团体操歌舞剧。

  在缺乏娱乐的唐代,这绝对是春晚级别的演出,酒到酣处,李世民对李治说:“雉儿心系耶耶,有功。别的没有,赏你两个妃子!不过,朕不告诉你名字,你在床上自己问吧!”群臣大笑,纷纷说太子遇到这般美事,实在是应当多喝几杯。于是乎,昏昏沉沉中,李治不记得喝了多少杯。虽然不是高度酒,喝过日本的清酒就知道,低度酒醉起来也不是闹着玩的……于是乎,后来的事情他就记不得了。

  

第45节 春闺乐事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作者:话糙理不糙加入书架
第二日,朦胧中,李治只听得有两个萝莉在断断续续的说话。一个声音甜糯的说:“徐二娘,如果殿下还不醒,我就只能尿裤子里了。”

  声音清脆的大惊道:“哎呀,你好不羞人,你若是内急,去便桶后自己小解去就行了,为什么要在裤子……在裤子里。”

  甜糯的声音似乎很享受调戏另一个萝莉,说:“因为我害怕万一殿下醒来一睁眼,只有你在身旁,他喜欢上你,而忘了我,那我岂不是亏了!”

  被唤作徐二娘的却说道:“我看殿下醒不了了,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要被弄出去,关在各自的宫殿里眼巴巴的盼人来了。我不想这样……不想这样。”

  说着,竟然呜呜的抽泣起来。

  甜糯的声音声线一变,变得强硬些了,说道:“徐二娘,我们女人,可不就是这样的命。我们的阿爷,自我们生下来,就是要把我们嫁到大户人家,和别的女人争宠。虽然没有什么人可以玩,男人也不属于自己一个,但我们有姐妹玩啊,也不用自己动手啊。你要是生在小户人家,现在还有时间做这个?挑水倒粪做早饭,一刻也闲不下来的。”

  清脆的女声果然一下子就不哭了,问道:“阿姐说人的命天生就是不同,我们是因为上辈子欠了殿下的姻缘,所以才会被嫁给太子吗?”

  甜糯的女声说:“你怎么会信这个呢?不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们女人本来就不该操心这个,摊上谁就是谁咯。只要自己多生几个,自然就是好命,倘若一个子女也没有,到老来真是孤苦伶仃哟。”

  “那我们怎样才能生孩子啊?”清脆的女声问道,“阿姐虽然教过我,可是,可是那么羞人,我可真的不会啊。”

  听到此处,李治实在是忍不住,于是小李治便雄赳赳的挺起了头……

  甜糯的女生像是发现什么,惊喜道:“哎呀,真是巧。说曹操,曹操就到了!徐二娘,你可看好了,姐姐只教你一遍哟!”

  紧接着,李治只觉得一只柔若无骨的小手就抓住了……恩,你懂的。

  “看好了,就是这个小东西,你知道它叫什么吗?不要害怕,来,来摸摸……”

  李治顿时觉得另一个小手也抚摸了上来。

  “好硬,好烫啊!”

  “这就对了,越硬,越烫的就是越好的东西。”

  “为什么是越好的东西呢?”

  “因为,就好象房子的柱子,要硬,结实的才好。我们女人的幸福,可都在这个东西上面了!硬的才管用,软的不管用的。”甜糯的女生说道,“不过,接下来的才是要紧的步骤了。”

  李治好奇是什么步骤呢,却没有感到什么变化。除了轻轻抚摸的小手,却没有感到任何动静。

  不过甜糯的女声呼吸却急促起来,然后伴随着一点点的呻吟。

  “萧姐姐,你摸自己那是做什么啊?”

  “啊,二娘你不知道,你阿姐没有教你这个吗?来,你替我摸哪里,我来教你。”

  ……

  “啊,轻点。。对,这样,下一点。。就是这里。”

  “啊,好痒痒的感觉。”

  “这样就对了,然后等这里好了,就像这样子,握住它,这样坐下去……”

  随后的情形,就实在是不堪叙述了。你们都懂的。李治再也忍不住了,睁眼起身,主动开始努力播种。

  一番大战过后,李治躺在两个小萝莉的中间,心里充满无限的成就感。大唐的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你叫什么名字?”

  “臣妾萧四妹。”

  “臣妾徐二娘。”

  “我没有弄疼你们吧?”

  徐二娘道:“有点疼。。但这是臣妾的福分。”

  萧四妹就不客气了:“臣妾,臣妾还喜欢更强烈一点的呢……”说罢一只玉手又袭来,贪婪的在李治的肌肉上揉捏。

  你受得了吗?换了你,你受得了吗!~(一万头草泥马在李治心里呼啸而过)

  他拍掉这只淫手,不满的说:“不要调皮,我还有事呢!叫人进来穿衣吧。”

  “臣妾知错了。殿下,殿下不多呆一会再走吗。”

  “啊,行啊,我陪你们吃个早饭再走。”

  不消说,又是一顿香艳的早饭。

  “太子殿下好气色啊。这和以前相比,可勇猛了不少!”太监张太广跟在李治身后,一副奸笑的嘴脸。自从太子在定州换了个人样以后,他们就很少能够欣赏这样的活春宫了,这也算李治给他们做了点好事。

  “窝草,你要爽自己爽去,关我屁事。我在草原上大战突厥女人才爽呢!你知道个屁。”

  “真的?听薛仁贵说漠北的女人毛发都是红色,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李治偏头做沉思状,“这个,嗯。。。好像。。。”

  “恩,我就不告诉你,你自个买个胡姬研究去吧。哈哈哈哈”

  “殿下,下官早已六根清净,我研究这个作甚?”

  “六根清净?我看都攒到你脑子里去了。告诉你啊,以后少听我的墙根。”

  “殿下不可,这是我等臣子的本份。”

  李治再也忍不住了,飞起一脚猛踹张太广的屁股:“本分个头,让你听!罚你明日不许当值!”

  “殿下我知错了,别啊。。。”

  李治心头的邪火,也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发泄出来了。

  ~~~

  李志坚换上簇新的常服,按照礼制,从九品只能身穿浅青色的朝服,带一梁冠。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再小的官,那也是官不是?官民有别,只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大把的“士族女”少要点聘礼就嫁过来了。

  手里拿着的太子东宫令,上书称,太子东宫差遣将作监李志坚一人,任职录事,从九品,薪资仍属太子东宫;主持长安城市政改造和房屋建造事宜。令将作监所部准许便宜行事。

  将作监位于皇城内,安福门的南边,足足占了差不多一个坊的面积,是皇城内占地面积最大的部门,非常好找。

  极致到衙门外,李志坚还木有开口说话,便有穿着无品黑衣的典事上前拜会:“某为此处的杨典事,你见着面生,不知道为什么事来啊?”

  李志坚便回礼道:“某为太子东宫差遣来的李录事,烦请杨典事带路,某要拜会一下管事。”

  杨典事脚下不停道:“李录事随我来吧,不过你来的不巧,赵大匠却仍在九华山办事。此间只有李少监在,某便带你去见李少监。”

  “有劳了!”

  一路走来,将作监的各楼阁院落,牛车和工人进进出出,有的便是向太极宫去,有的是出了安福门,向周围的坊走去。

  行得几步,来到内里最大的院落,便是将作监的办公楼了。大匠和少监等高级官员,都在此处办公。乍一看去,和民居也没有什么分别,只不过没有几个使唤仆从,都是衣着整齐的各级员工,神色匆忙的走来走去。

  杨典事到一个门口便和相熟的通报称:“牛三,李少监可在,这位李录事却有事要找。”

  一个五大三粗的黑脸汉子瓮声瓮气的应了一声,朝里面看了一眼:“李少监,有人找!”

  “来的是谁?”一个身着深红色衣服,腰间挂着银鱼袋的人从屋里虎虎生风的走了出来。此人年约三十出头,嘴上蓄着一字须,个头不高但是眼光很精神。

  “见过李少监,某是李志坚,这是公文。”李志坚行过礼,便把手里的公文递上。

  他接过公文,仔细核对了一下各司印鉴,才回道:“恩,原来是李录事。幸会幸会。这份公文,某便收下了,你先随我来。不知道李录事要去那个署?”

  “什么那个署?还请李少监指教。”

  “哦,看来李录事对我们将作监不太熟啊。这里有四个署,分管木工,土木,舟车和陶土。如果李录事是来推行房屋修造的,似乎主要与土木有关。如此某便给你右校署丞的职权,可以带十个录事,五百匠人劳务。倘若有什么额外需求,直接问我即可。”

  李少监回到屋内,刷刷刷写好了一通文书,按下自己的大印。

  “对了,李录事初来乍到,不如就在此处公厨吃一顿饭如何,也好让诸公混个脸熟。”

  李志坚自然不会拒绝,应允下来。一时间院内二三十人都纷纷来见礼。让他一下子认识这么多人,实在是强人所难,不如说这纯粹是让别人认识他来着的。

  公厨的伙食很简单,一大碗面片,里头有几块肉汤。众人也不嫌弃,端着大碗,蹲着呼哧呼哧就吃完了,接着聊天打屁。

  “李录事是哪里人士?可曾新到长安的,倘若要寻个去处,自然可以找某的。”很多自来熟的人就前来套近乎。李志坚招架不住热情,只得把那几句话反复说来说去。饭后,后来杨典事和牛典事转到李志坚名下,算是他的秘书兼跑腿,顺便给他指点将作监的人事。三人吃的满嘴流油,便摇摇晃晃的寻往右校署的地方去也。

  

第46节 长安下水道工程
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作者:话糙理不糙加入书架
右校署也只是隔壁院子的距离,三人去时,却没有多少人在场。杨典事很热心,上前大嗓门吆喝:“人呢?人都去哪了。”

  一个矮胖的老头出来应到:“人啊都出去干活了。你这个杨四没事过来干什么。”

  “韦署丞,某此番来,可是给这新来的李录事跑腿的。某可不怕你。”

  “原来是李录事,幸会幸会。”

  韦老头见来了新同僚,便不敢再这般轻浮,看了两遍公文,问道:“不知李录事所谓市政改造工程是何物?某可从来没有听说过啊。”

  李志坚笑一笑,:“此事说来话长,某愿先领五百工匠去干活,韦署丞到时一看便知。”

  然后抽出一封公文,转头吩咐道:“劳烦杨典事跑一趟东宫朝堂,把这个公文送到,然后带着大车前往修德坊弘福寺外。”

  “牛典事,此时可以去领五百工匠了吗?此外,我还要准备一批木板干草之物。”

  牛典事应诺道:“这是自然,某先叫两个大车来。”

  修德坊弘福寺,便是名满京城,玄奘取经回来译经的所在。因此官府遣人修造也属正常。长安是一个南面高,北面低的地势。东南角的曲江池,是最高处。因此城内的清明渠和永安渠都是由南向北流过,最后穿过城墙,流过禁苑,汇入渭水。

  从交通上讲,从将作监穿过安福门,不到三里地就是弘福寺,而且此处不能往北通行,因此算的是长安的偏僻角落,适合潜心译书的所在。只不过这短短三里路,却走得不那么愉快。

  首先,夯土路面尘土飞扬,车队走过的时候,更是烟尘蔽日。

  第二,长安城的下水系统,正是露天的明渠。想象一下……臭水沟就沿着坊墙,挟裹着各种生活垃圾废水缓缓往外流淌的情形,尤为可怕的是,万一遇上不下雨的天气,这些废水就淤积于渠内,散发出冲天的恶臭。

  李志坚要干的,就正是这明渠改地下水道的市政改造项目。

  长安城的供水和排水系统是怎样的呢?

  首先讲供水。在大业城设计的时候,就给长安城安排了四条供水渠道,由西往东分别是永安渠,清明渠,黄渠和龙首渠,后来还开凿了漕渠。

  如果给长安的地形做一个比喻,那就是一个东南向西北倾斜的坡。这个坡地的底端就是城北,然后地势又重新拔高,这就是城北的龙首原。

  城东南则是地势最高的少陵原,浐水和潏水就在少陵原的东侧和西侧分流而下,因此永安渠和清明渠的水源就是西侧的潏水,龙首渠和黄渠的水源选用东侧的浐水比较合适。

  但是问题就来了,长安城东的海拔大概是415米,但是浐水的水面只有410米高,水不能往高处流,龙首渠要是直接挖到浐水,只会把长安的水往外流。

  但是中国的水工技术是很先进的,他们做了一个飞渠。飞渠就像一个立交桥一样,在浐水上搭了一个通道,方便远处更高处的水源,能够飞跃浐水,引到长安城东。类似的水利工程,后来在德国也出现了,那就是位于马德格堡的水上立交桥。这座水桥让两条运河十字交叉形状穿过,上下水面的高差也超过了5米。这座桥是1910年开始规划,一直修到二战也没有修好。它最后完工于……2003年。

  在水源处,他们也不是随便挖的,而是用大石块制造了水坝,用以提高水源的水位。

  总之,这四条水渠,无论是设计,还是维护,都是运营的很牛逼的。渠底铺有细沙,渠边有巡渠亭子,专人值守,防止有人破坏水源。同时渠段的有一些地方是高出地面的,而且水渠穿越城墙的地段,也设有涵洞。

  后期开凿的漕渠,主要任务是运输,用以让货船能够从终南山把木柴木炭运送到东西市,离宫城比较近的地方装卸。

  然后就是具体的数据了,根据考古发现,这些渠道的主干道宽度大概在十米,横截面在30平米左右。主干道建在抗渗透的原生黄土之上,支渠则是多由砖砌的。

  那这些水渠是给老百姓喝的吗?不是。

  唐律疏注严格禁止私人用渠,甚至不经批准动土开渠的官员都会得到惩罚,《侧府元龟》记载,元何四年,长安令(县令)在永平坊动土开渠,被贬汴州刺史。

  结合长安城内园林和东西市放生池的情况,可以肯定,这些渠水都是皇室,权贵园林的私人用水以及市场运输用水。平民百姓是没有权利享受这些市政工程的便利的。

  那么老百姓怎么喝水呢?那就是传统的水井了。长安的水井数量相当多,有万家井的美称。因为渠水和园林水池的水补充了地下水资源,因此长安的地下水资源相当丰富,甚至有井水溢流的情况出现。

  这些水井分为私人和公用的。公用的大井的直径大概在2米左右,深度在8米到6米之间。井壁是砖砌的,井底铺有细沙。而小井的井口大概只有0.8米左右。

  看起来很美好,不是吗?可是隋唐长安城和汉长安城一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排水系统落后。

  当一个主要排水系统是明渠,壕沟,渗井的时候,生活污水不可避免的就会排入地下水,造成地下水的污染。隋唐为什么新建长安城,就是因为旧长安城“水皆咸卤,不堪饮用。”

  比如,前面说道,长安的水井,挖到地下六米到八米就够了,这里就是长安的地下水位。但是渗井呢?渗井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深三米左右的大坑,然后填上石块,碎瓦,最上面砖块砌的和地面一样平。这样,水就可以快速的渗到地下了。这些废水中的固体物质可以被石块土壤过滤掉,但是可溶废物呢?就沿着废水注入地下三米处。这个位置,比长安的地下水位要高了五米。可以说,这些废水就是源源不断的流往长安的饮用水源,地下水层。

  唐代长安城最后被废弃,也正是因为逃不开这样的宿命。以至于后来人们打一口能够出甜水的井,都要特地以此命名而庆祝。

  长安不是没有排污设施,朱雀大街两侧都有水沟,宽3米,深2米,修整的很整齐。后期长安城意识到排水问题,新修了很多砖砌的排水渠,包括暗渠,陶管的套管排水渠,总之,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皇宫的排水渠规格更是高级,甚至用上了几道铁制的拦污网来防止污物淤塞。

  可是效果怎么样呢?

  据记载682年(这还是唐初啊)永淳元年,连日大雨,长安城内水深四尺以上,国中大饥。元和七年812年,京师大风雪,毁屋扬瓦,人多压死,水积城南,深达丈余……

  由此可见长安城的排水管道多么的不靠谱了(貌似这是中国的传统)。也正是因为此,长安城内用以处理生活污水的渗井的数量几乎和水井的数量一样多。现代的观点,城市的良心就在于下水道系统,是很有道理的。也正是基于这一段经历,北宋都城汴京就下了很大的力气修整庞大的下水道系统,只是后来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已……

  身为一个长安控,怎么会坐视长安被地下水污染所困扰呢?其实从现代的规划观点看,长安城太大,地形起伏,应该在城中低洼处开凿人工湖用以调蓄洪水,并且在修建引水渠的同时,也修建统一规划的下水道,把长安城的生活污水引往渭水主流排出。

  而且长安城还有一个让你惊讶的事实:它整个的面积中有1/3是用作菜地或者耕地的!这不是一个泱泱大城值得庆祝的事,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市政规划工程的悲哀。就像北京堵车堵的一比一样。彻底的悲剧。

  所以,李志坚要在地势最低的长安城西北,重新开始修建主排水管道。这个地方,正好就是玄奘和尚刚开始翻译经书的修德坊的位置。而大慈恩寺还要几年才能修好,眼下的长安,是木有大雁塔的。

  鉴于当时长安城的固有布局,城西的排污渠将穿过龙首原,流入渭水,城内泄洪口定高程397米,正好比最低处差不多低3米。而城东的排污渠将向东,注入浐水,排污口高程定为407米,正好比城东的最低处也低了3米。

  就算不借助裴小三的测绘队,当时的土木工人也能够胜任这个工作。因为大业城的引水渠,就是准确的沿着城内等高线所修建的。

  并州小店村煤矿的白老头已经带着熟练工人在长安附近寻找煤矿,相信不久以后,水泥和煤炭就可以在长安本地完成供给。到那个时候,就可以在全长安开始修建新的下水道系统了。

  长安的街坊结构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一次施工,可以正好在一个坊内统一规划,完成施工。于是,修德坊便成了第一个试验田。

  工程其实是很容易的,直接在路旁的水沟的基础上开挖,扩建为宽3米,深四米,使用水泥来防渗,水泥混合卵石和竹筋进行底层和池壁的加固。然后下水道的是暗渠,顶板是多块预制水泥板砌成的,就如同赵州桥里石拱结构一样。因为排污渠是上窄下宽的形状,因此石拱可以做的曲率很大,显著的降低了施工难度。在砖石拱这种结构里,跨度越小,曲率越大,施工难度是越小的。这也是为什么赵州桥以优美扁平的形状,巨大的跨度,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奇迹般的作品。

  五百工匠都是短番匠。和府兵一样,工匠的服役也是轮流来的,比如一年二十天的服役期限,那么他们会把几年的役期凑成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段,几年来一次,一次做大概2个月,不同地点的工匠轮流上番。也有长期做工,拿取不原来的人或者官府给予的报酬的,这样的工匠叫做明资匠。将作监常年大概保持有一万三千名短番匠和三五百的明资匠。

  这些匠人可不是胡乱抓来的,大多数有培训经验或者施工经验,可以说是熟练工。同样,这样的工作经验会把各地先进的技术工艺很好的传播开来。你想一下,每隔一段时间,你就去京城和同行一起干活,岂不是相当于什么技术研讨会一样的么。

  

首页456789101112131415 下一页 末页
扫码
作者话糙理不糙所写的《大唐之理工天下》为转载作品,大唐之理工天下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找书苑提供大唐之理工天下全文阅读。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大唐之理工天下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大唐之理工天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大唐之理工天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大唐之理工天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