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驿唐最新章节 > 驿唐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137章 渭水之盟(1)
驿唐全文阅读作者:萧化雨加入书架
  似乎是印证麦紫澜所言一般,次日一早太子颁布太子令(皇帝的圣旨称敕,太子称令,亲王称教),将秦琼、程咬金、段志玄、尉迟恭、侯君集、张公瑾等人权领左右监门卫的将军、率等职务(所谓权领即暂代职务)。对此安排百姓及文武百官甚至李渊本人都没什么太大的反应,毕竟谁家娶媳妇都得多安排几个人手看紧财物和大门,何况是陛下退位、太子登基这等大事?

  不过这个变动落在某些有心人眼里立刻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取消了原来的计划。

  李潜看到太子令有关监门将军、率的变动对麦紫澜佩服的五体投地。从这一点来说李世民对他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消息还是很重视的。李潜心中小小的得意了一把,一瘸一拐若无其事的到兵部点卯。

  上午张希元、贺彬之等人回来向李潜汇报了查抄情况并奉上查抄东西的登记副本。这次查抄张希元多长了个心眼,只是将张明塘的家产进行了登记没动任何东西。天一亮他们就通知蓝田县令让他派人去看管宅子,他们则带着屠兴仁和张明塘家中的一干仆役返回长安向李潜回报。

  听到张希元的回报李潜暗松一口气。按照律法规定,他们不属于司法机关且没有陛下或太子的旨意无权抄人的家否则便犯了大罪。当时他心里窝了一肚子邪火才失去冷静下令查抄,事后清醒过来他立即后悔了。当时李潜就想派人通知张希元的,只是他反应过来时天色已晚不好再派人通知只能作罢。为此一晚上李潜都揣揣不安,生怕此事闹大被御史抓住小辫。现在得知张希元老成持重没抄张明塘的家怎能让李潜不暗松一口气?

  李潜当下重重夸奖了张希元和贺彬之,然后仔细看了看张明塘家产的登记副本,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线索,他便让张希元、贺彬之两人将张明塘、屠兴仁以及一干仆役押送到大理寺。牛弼安排一队人帮着张、贺两人押送后便辞别李潜去柴绍那复命。

  大理寺那边显然已经得到了关照,接收了这些人后立即将升堂审讯,不到一个时辰便审理完毕,判张明塘、屠兴仁抄没一半家产流放襄州。不过张明塘、屠兴仁其实根本没赴襄州。他在牢狱中呆了四天还未来得及动身便迎来了李世民登基后的首次大赦天下,两人也在赦免之列被释放回家。

  李世民登基后紧接着大封群臣。长孙无忌、李孝恭、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李绩、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柴绍、张亮、侯君集、秦琼、程咬金、唐俭等人皆有封赏。李潜也由武威男晋威武子。

  新皇登基封赏群臣本是的正常之举。对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的封赏群臣虽心有不满但考虑到他们跟随李世民多年立下了不少功勋,所以群臣纵然心中不满也只能忍着。但看到晋升李潜的爵位很多人心中集聚的不满立刻爆发了。这也难怪,李潜年纪轻轻追随李世民的时间也短,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相比,他立下的功劳更是乏善可陈,群臣不拿他开刀拿谁开刀?于是乎许多官员当庭反对李潜晋爵。更有许多人认为自己的功劳比李潜要高的多却没得到应有的封赏心中更是愤愤不平拼命鼓噪反对李潜晋升爵位。

  对于群臣的反对李世民只说了一句,“千军之中斩敌酋首级尔等谁可为?若有立下此等军功者朕一并封他。”此言一出立刻将那些反对的官员堵的一句话都说不出。这些鼓噪反对的人大多数是文官极少有武将。其实有资格站在朝堂上的武将哪个没有得到封赏?哪个没有公侯的爵位?谁会看上一个小小的子爵爵位?

  封赏风波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很快就被更大的波澜取代。大唐的权利更迭肯定瞒不住突厥人。六月初四的玄武门之变其实没过几天就传到了突厥人的耳朵里。当时突厥人原打算趁李建成新死朝堂震动之机大捞一把。怎奈突厥人这次侵扰的太早了,自四月份进犯中原一直到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中间足有两个月,他们的锐气消磨的已差不多了。而且在此期间大唐已经派出了多支大军顶住了突厥人的攻势,这种情况下突厥人想突破大唐的防线都难。突厥人见奈何不了大唐索性撤回去休整。

  突厥人休整了一段时间,颉利重新联合突利等小可汗发兵二十万进犯大唐。在路上他们得知了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的消息,颉利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于是这次突厥人一改常态没有在进入大唐境内后四下分兵劫掠,而是绕过城池直奔长安而来。

  八月二十日李潜接到突厥人卷土重来的消息。当时他正在豳州准备去视察官府的牧场。接到消息后李潜不敢怠慢派出十多支驿卒队伍向四方示警,他自己则亲自向长安报讯。从豳州到长安有三百里路,李潜策马疾驰两个时辰直把青海骢跑的口吐白沫,李潜自己也双腿麻木浑身酸痛。

  接近长安时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非常多,为了赶路李潜只能拼命摇响驿铃。行人听到清脆急促的铃声纷纷避让,很快通往长安的官道上闪开一条丈余宽的通道供李潜通过。李潜一路疾驰冲过金光门进入长安城。原本人多的如过江之鲫的大街上听到驿铃声行人慌忙挤到街边,在大街中央闪出一条丈余宽的通道,两侧的行人驻足望着驰过李潜纷纷低声议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来到清渠桥李潜胯下的青海骢已经跑不起来了,李潜咬牙用僵硬的双腿夹着马腹。青海骢踟蹰着尝试了几次却无力登上桥顶。李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若是他强行刺激战马也能让青海骢跑起来,只是这样一来青海骢只怕会活活累死。

  恰在此时桥上来了一队骑兵,为首的一人看到李潜忽然高声喊道:“前面可是李郎中?”

  李潜抬头一看,竟然是许久未见的马三宝!他立刻勒住战马向马三宝拱手道:“拜见马将军,军情紧急请将军恕李某失礼。”

  马三宝回了礼看到李潜胯下的青海骢立刻跳下马心疼地道:“闲话少说,快骑我的马去呈报。”

  李潜大喜连忙跳下马。他骑马时间太长双腿已麻木僵硬加上桥面呈拱形不平坦,他跳下来之后闪了个趔趄差点一屁股坐在地上。马三宝赶紧一把扶住他笑道:“小子,这段时间是不是太安逸了?骑会子马都能把你折腾成这样。”

  李潜羞赫地笑了笑拱手谢过马三宝。这段时间他的确太安逸了些,除了每日的例行锻炼很少长时间骑马。回想以前在沙场上连续奔驰几个时辰照样能生龙活虎,李潜不禁暗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诚不欺我也。

  马大贵早已跳下马牵着马三宝的坐骑调整了方向,李潜上前手扳马鞍抬了几次腿都没抬起来,马大贵连忙伸手将他托上去。李潜拱手谢过了马三宝和马大贵赶紧策马前行。

  马三宝望着李潜的背影低声自语,“看来西边又有战事。大贵。”

  马大贵上前道:“三叔?”

  “你将李潜的马送到他家去。顺便去兵部看看有什么动静,若有消息立刻回来报我。”

  马大贵应下从马三宝手中接过青海骢的马缰。等马三宝走了,马大贵从青海骢的马鞍上取出黄豆、盐和清水喂了它,等它吃完东西恢复了些力气才牵着往李潜家去。

  李潜来到兵部跳下马直奔兵部尚书的公事房。新任兵部尚书杜如晦正在整理文卷,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抬头一望发现来的竟然是李潜。他连忙放下手中的文卷诧异地道:“李郎中如此匆忙所为何事?”

  “杜尚书,豳州紧急军情。”李潜说完将手中的军情呈给杜如晦。

  杜如晦急忙接过文卷匆匆看了一眼,诧异地望着李潜,“怎么送到你哪里去了?”

  根据律令,紧急军情白日直报兵部尚书,尚书若不在可直接交给当值的侍郎,夜晚则直接交给宫中。宫中宦官接到紧急军情后无论多晚都必须立刻呈报给皇帝陛下,哪怕皇帝陛下正在跟宠妃嘿咻,当值的宦官也必须告知他有紧急军情。至于他看不看那就不好说了。不过李渊在位时还从未发生过只顾着跟宠妃嘿咻而不看紧急军情的事。

  李潜不过是小小的驾部郎中,即便兵部尚书、侍郎都不在紧急军情也不应该送到他手里,若他强行向呈报军情的驿卒索要则触犯了律令,轻则免官重则流放。

  所以听到杜如晦的询问李潜赶紧解释道:“此消息并非是送到下官哪里,而是下官从豳州疾驰三百里送来的。下官原本正在豳州准备去视察陇右的牧场,得知突厥入侵下官根据呈送军情的驿丁口述写了这份消息送给尚书,正式军情差不多得一个时辰后方能送到。”

  听到李潜的解释杜如晦放了心,他点点头对李潜道:“辛苦你了。你先下去好好休息,不要远离陛下可能会召见你。”

  李潜点点头辞别杜如晦回自己的公事房休息。

  杜如晦则叫来刘侍郎让他接到正式军情后火速入宫面圣。他自己则提前入宫向李世民禀报。

  李潜回到公事房叫来贺彬之帮忙脱掉靴子,他自己在厅中转圈散步防止下肢充血僵硬,同时他一边转圈一边思忖。

  贺彬之见他愁眉紧皱心中暗暗不解,低声问道:“郎中所思何事?”

  PS:忽然被上架了。这是最后一个公众章节。老萧泣血拜谢!

  UU看书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UU看书!手机用户请到阅读。

第138章 渭水之盟(2)
驿唐全文阅读作者:萧化雨加入书架

第一三八章 渭水之盟(二)

李潜抬起头看了看贺彬之脚下依旧没停,“贺令史,你说这次突厥人的目的是什么?”前世李潜看过渭水之盟的相关资料,只是李潜却始终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来势汹汹地颉利、突利等人会在李世民登上渭水便桥后就立刻吓软了,根本没敢进攻长安便答应了李世民的求和?难道颉利不明白只要将李世民一刀斩于马下大唐就会群龙无首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这对突厥人岂不更有利吗?更确切的说这不是颉利一直想要的结果吗?

贺彬之思忖了片刻,“下官觉得突厥人是想狮子大开口趁机捞些好处多占些便宜。 ”

李潜不置可否继续在厅中散步。李潜心中的想法现在不能对任何人说。若被别人知道了肯定会大祸临头。贺彬之见他不再说话也不好开口,静静站在一旁等候。

过了一会,李潜觉得腿上肿胀感减轻了很多便坐下来用力『揉』捏小腿肚子。贺彬之见状上前为李潜捏腿。贺彬之的手法不错,轻重缓急把握的很好捏的李潜很舒服。

李潜在公事房等了一个多时辰,没等来陛下的召见却等来了杜如晦的召见。

李潜匆匆赶到杜如晦那里时见刘、杨两位侍郎和其他三个司的郎中都在。杜如晦见李潜来到,望着众人道:“突厥人已到泾州兵锋直指长安。陛下已命尉迟将军为泾州道行军总管率军前往泾州御敌。关中十二军在长安两翼集结。自今日起长安戒严,兵部所有人要日夜值班,各司要各负其责不得有误。李郎中。”

“在。”李潜上前一步拱手应答。

杜如晦拿出一个檀木匣递给李潜,“即刻将陛下诏命送到各军。”

李潜接过木匣躬身退出去,然后安排人快马将诏命送出去。紧接着他叫来张希元、何岳、谢慎思安排好公务。大军出动肯定要征调附近州县的骡马等畜力,他必须让人尽快将附近州县的畜力文籍抄写出来分发给统军的将领。考虑到这几日要在兵部值班,李潜让贺彬之去通知麦紫澜给他送些吃食和换洗的衣衫来,顺便将马三宝的战马送回去。

马大贵将马送到李潜府中,正巧碰上贺彬之。贺彬之在兵部多年,马大贵也认识他私下向他打听了一番,得知十二军要集结于长安两翼的消息,马大贵不敢久留立刻赶回去。

马三宝得到消息既惊讶又兴奋。他现在是左骁卫大将军,不过已经好久没率军出征闲的骨头都快散了,现在有机会上阵杀敌他怎么不兴奋?让他惊讶的是突厥人这次推进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大唐这边根本没来得及反应过来突厥人便已兵临城下。

“看来得有场恶战。大贵,赶紧把我的盔甲擦拭干净。你们也抓紧准备好,等诏命到了即刻出发。”

类似的事情在李孝恭、李靖、李绩、秦琼、程咬金、侯君集、段志玄等人的府邸里也同时上演,无数将领都已做好准备就等陛下的诏命下来即刻奔赴战场。

八月二十一日,李孝恭、李靖、李绩、柴绍、秦琼、程咬金、尉迟恭、侯君集、段志玄等人手持兵符各自奔赴相应州府征调府兵。

八月二十二日,突厥一支军队『逼』近武功县。柴绍奉命率部分平道军进入京畿屯兵于司竹园,马三宝率左骁卫屯兵新丰县。尉迟恭抵达泾阳接管兵权。

八月二十四日,尉迟恭组织反攻。他率军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此战尉迟敬德亲自持槊出击。尉迟恭本身武功高强勇不可挡,所率麾下也是他精心挑选出来的劲卒。再加上看到突厥人都快打到长安城下了,尉迟恭和士卒们早都窝了一肚子火,所以这次反击他们打的非常勇猛。此战他生擒突厥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斩杀突厥骑兵一千余人。突厥人的攻势受阻,只能暂退避开尉迟恭的锋芒。

虽然尉迟恭在泾阳取得了一场胜利但并没扭转整个战局,也没有遏制住突厥人前进的步伐。八月二十六日,颉利可汗率领的突厥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突厥的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绵延数十里。

而此刻长安已兵力空虚人心惶惶。幸亏早已实行了戒严才没发生『骚』『乱』。事实上长安虽然有十六卫,但真正兵员充足的只有担任皇宫宿卫的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他十二卫的兵力并不多,何况马三宝还将左骁卫带去了新丰县。为了『迷』『惑』突厥人,李世民下令拨一半监门卫、千牛卫的士卒去守城,征召长安勋贵的亲兵上城墙协助守城。另外征召民夫发给盔甲兵器一同上城墙守城,城墙上多设旗帜,让突厥人错以为长安兵力充足。

二十七日突厥人休整没有任何动作。长安城内气氛极为压抑,所有百姓都被勒令不准出里坊,百姓聚集在里坊中紧张焦灼地等待,互相低声打听消息。东市西市已经暂停,大街上官府的衙役、兵丁在来回巡视,防止『奸』人伺机作『乱』。

二十八日李世民召集重臣议事。

李世民让杜如晦将战况向众人简单说明,待杜如晦说完李世民道:“从太上皇自晋阳起兵以来大唐时刻面临突厥人的侵扰欺凌。这些年来突厥人尝到了甜头,每年都要侵扰一番借机向大唐狮子大开口索要粮食、绸缎、布帛。武德七年有人竟然建议陛下迁都,若非当时朕在豳州五龙坂计退颉利只怕现在长安已不存在了。眼下朕刚登基突厥人又来找麻烦,二十万人屯兵渭水对长安虎视眈眈,诸位有何对策?”

萧瑀道:“臣以为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让颉利退兵化解长安之围。”

“陛下,”房玄龄首先开口,“臣以为突厥此次的目的依然是想索要财物,不妨给他们财物与他们签订盟约。”

“不可。”长孙无忌摇头道:“突厥人是头喂不饱的狼,这次给了他们下次他们还会来。何况城下之盟极为屈辱,必为后世诟病。臣觉得正好能趁机一劳永逸的解决突厥人。”

“如何解决?”杜如晦道:“城外有突厥二十万人,眼下长安城中只有六万宿卫。再者长安城占地宽广,城墙也不高,突厥人可以从任何地方攻打。臣估计想要守住长安没有二三十万人根本不成。”

李靖和李绩听到杜如晦的话轻轻点头。两人都是军神级的人物,说到行军打仗两人可以说是绝对的权威。当然,李世民本身就是军神级的统帅,他心里也非常清楚杜如晦说的乃是实情。

萧瑀道:“昔日汉高祖也有白登之围。汉武帝不一样将匈奴人打的被迫西迁吗?现在看白登之围,谁又会认为汉高祖是胆小怯懦?若非汉高祖当日和谈签订盟约,为大汉争取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汉武帝岂有机会积蓄实力反击匈奴?长孙尚书想以长安为战场可想过这样做的后果?若长安被突厥人攻破,大唐可就完了。”

房玄龄点点头,“萧相所言甚是。与突厥人开战我们很吃亏。突厥人长于骑战,战马充足来去如风。而长安却不能挪动只能被动应战。即便我们能抗住突厥人的进攻,若他们发现不能攻下长安定然会舍弃长安侵扰其他地方。反观我们,大军缺少战马,骑战也没有把握能战胜突厥人。说的难听点,甚至我们派出的军队连追都追不上突厥人。这样一来其他州县难免百姓遭殃生灵涂炭。”

萧瑀和房玄龄的话虽然极为刺耳不过却是实情。李世民登基后大唐并不平静,李建成的忠实拥趸还未完全清理干净伺机蠢蠢欲动。那些被大唐打败的各地群雄的势力也未完全消除,若长安真被突厥攻破,不知会有多少人趁机作『乱』,中原肯定会四分五裂重现隋末时的『乱』局。

李世民虽然很清楚这点,不过看到大舅子吃瘪也不能不给他的台阶下,“无忌所言不是没有道理,只是不是现在。眼下长安被困,若以长安为战场不知有多少百姓遭殃。纵然我们能胜也是一场惨胜。朕不能拿整个大唐的国运来赌。朕相信等过几年我大唐准备充分,朕派一支劲旅便可解决突厥人。所以为了争取时机,朕决定,”说到这李世民扫视一遍群臣,看到他们都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李世民一字一句地道:“继续向突厥称臣纳贡以换取休养生息的时间。”

李世民正与群臣商议时颉利的特使执失思力来到渭水便桥告诉守桥的唐军,“我奉颉利大可汗之命去长安见你们的陛下。你们让开,我要过去。”

负责守桥的旅率回道:“我们奉命镇守此桥,没接到上司的命令,不能放你过去。”

执失思力冷笑一声抬起马鞭指着背后,“你们想清楚,是让我过去还是让我身后的二十万大军过去。”

那旅率看了看渭水河畔密密麻麻的突厥人营帐感觉手脚冰凉头皮发麻,顿了顿道:“你先等着,我去向将军回禀。”

执失思力得意地笑了笑,“你得走快点,我可没那么好的耐心。”

执失思力要来长安的消息很快传到李世民耳朵里。李世民思忖片刻,让人将执失思力从玄武门带进来。之所以让执失思力从这条路走是因为这里进入皇宫最快,可以避免让执失思力看到百姓的惶恐。趁着这个当口李世民招来乐伎,令他们在列坐一侧,待执失思力进来时演奏破阵乐。

执失思力走在殿外听到乐曲惊讶地对引路的宫人道:“此曲莫非是陛下当年还是秦王时所作的秦王破阵乐?”

引路的宫人点点头。

执失思力道:“吾闻陛下每临阵必遣人奏此乐以鼓士气,不知可有此事?”

宫人摇头道:“奴乃残废之人不曾追随陛下于沙场故不知此事。不过每逢陛下凯旋回朝太上陛下便命人奏此曲。”

“太上陛下可好?”

宫人道:“太上陛下龙体安康。每日观赏歌舞研读典籍心情极好。陛下晨昏两省太上陛下,父子其乐融融。”

执失思力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宫人将执失思力引入殿内。执失思力上前躬身拜道:“颉利大可汗命吾前来告诉陛下,他与突利可汗率兵百万屯于渭水之畔马上就能到长安。希望陛下能够让他们进来。”

李世民冷笑一声,“执失思力,你们的颉利可汗就是这样来祝贺我登基的吗?”

执失思力道:“陛下登基之事颉利可汗也是刚刚知道。”

李世民满怀怒气地质问:“那你们来长安想干什么?”

听到李世民满怀怒气的询问,执失思力不敢回答。怎么回答?难不成让他说我们来是想攻占长安的?那样说的话只怕执失思力的脑袋首先得被李世民砍了。

李世民见执失思力不语,怒冲冲地呵斥道:“朕与你们的颉利、突利两可汗曾在武德七年当面缔结和平盟约难道你们不记得了吗?这些年大唐给你们的金银财帛数不胜数,难道你们也不记得了吗?在你们牛羊多被冻死时大唐给你们送去了救命的粮食,这些你们也不记得了吗?你们的可汗寡廉鲜耻背弃盟约带着大军侵犯我大唐,直接屯兵于我大唐的国都之外,对此还得意洋洋,你们就难道不觉得羞愧吗?你虽然是个戎狄之辈不过也一样是人,应该知道廉耻!为什么偏偏就忘记了大唐对你们的恩德,若没有大唐的财帛粮食你们能熬得过去年冬天的雪灾吗?现在你们却倚仗兵强马壮来侵扰大唐,真是恩将仇报!此等背信弃义的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朕今天先斩了你以儆效尤!来人!”

值守的禁卫立刻跨步进来。禁卫身上盔甲叶片的碰撞声令执失思力心惊胆战,他连忙拜道:“吾不识陛下威严,冒犯了您恳请您原谅,饶恕吾的罪过。”

李世民见他求饶心中怒火稍息摆手挥退禁卫。

这时萧瑀开口道:“陛下,既然执失思力已知错,不如礼送他出城也好彰显我大唐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气度。”

封德彝亦道:“臣以为萧相所言极是。有道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执失思力虽然冒犯陛下,但念在他乃化外之民不识陛下威严且已幡然悔悟的份上肯请陛下从轻发落。”

李世民心中暗忖,执失思力一路走来肯定看出皇宫内兵力空虚,也可能会由此推测出长安兵力不足,若放他出去颉利得知此事谁知道会不会直接进攻长安?为了安全起见绝不能放他走。于是李世民思忖片刻道:“若是放他回去,颉利等人一定会以为朕怕了他们,他们会更加嚣张。来人,将执失思力押到门下省,让他好好反省。”

两名禁卫近来左右看住执失思力。执失思力见李世民态度坚决只得无奈拱手道:“谢陛下不杀之恩。”说完起身跟着禁卫出去。

萧瑀道:“陛下,既然执失思力不放回去颉利那边需得派人去。陛下看派谁去合适?”

李世民摆摆手,“不必。朕亲自去。”

“陛下不可。”房玄龄急忙道:“有道是千金之子不立危墙。突厥人陈兵二十万对长安虎视眈眈,陛下若前去他们发了疯要对陛下不利怎么办?万一他们动手陛下麾下纵有雄兵百万也无济于事啊。”

“陛下,不能去啊。”萧瑀也急切地道:“国家安危系于陛下一身,陛下万万不能冒险。臣愿代陛下走一趟。”

“陛下……”封德彝和长孙无忌、杜如晦机会同时喊道。

“不必说了。”李世民打断了他们的劝谏,“朕知道这样很冒险。但这个险必须要冒,而且冒的很有价值。你们想想,颉利非常了解朕,若朕不去他肯定以为朕怕了他,朕若去了他肯定会觉得朕已经做好了准备,这样他就更不敢冒险了。杜尚书。”

“臣在。”

“秦琼、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等人已到哪里了?”

“刚刚传来的消息,他们还在路上最快大约一个时辰可以到达长安城外。”

李世民点点头,“让他们到达后沿渭水列阵。”

“臣领旨。”杜如晦立刻退去传达李世民的旨意。

“陛下。”房玄龄道:“若陛下执意要去,臣请求跟随陛下左右。”

“臣等也请求跟随陛下。”其他人也连忙道。

李世民看着众人都愿意陪他冒险心里很满意,点点头道:“宫中需有人主持,你们怎能全都过去?萧相、房中书、长孙尚书、高侍中你们随我去。『药』师兄、懋公兄,你们两人留下与杜尚书一道居中调度。”

第139章 渭水之盟(3)
驿唐全文阅读作者:萧化雨加入书架

第一三九章 渭水之盟(三)

杜如晦找到李潜让他派人火速传达李世民的旨意。 李潜不敢怠慢赶紧安排下去。随即他猜到李世民此刻应该带着萧瑀、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去渭水便桥斥责颉利去了。一想到渭水桥上李世民孤身一人面对突厥人千军万马陈兵眼前,三言两语便令颉利屈服的绝世风采李潜就心『潮』澎湃,恨不得现在就跑过去亲眼看一看。只是他职责在身不能远离,只能徒生长叹。可惜呀,可惜。这等载入史册的大事竟然不能亲自参与其中实乃人生一大憾事。

李世民率萧瑀、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六人轻骑简从自玄武门出长安直接来到渭水便桥。

战马轻声嘶鸣中李世民一袭黄袍轻骑突进,萧瑀、高士廉、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六人紧随其后。突厥人刚开始看到一个穿黄袍的人有些诧异,有认识李世民的赶紧擦擦眼睛仔细看。等他们确认来的正是李世民全都惊呆了。他们根本无法想象一国之君竟然只带六人便敢出城来面对二十万虎狼之师。

那些突厥将领怔怔地望着李世民从远处轻骑绝尘快速来到河岸边勒马向这边遥望。李世民的目光仿佛闪电一般扫过突厥将领。那些将领被李世民的目光扫到立刻心惊胆战惶恐不安。彻底的惊讶、绝对的震撼,紧接着便是打心眼里佩服。纵然李世民是他们的敌人,但他们却被李世民视千军万马无物的豪迈气概所折服。不少突厥人根本无法安坐马上,匆匆滚鞍落马向河岸对面的李世民大礼参拜。

在突厥将领中有一个少年将领虽然没有滚鞍落马大礼参拜,但他望向李世民的目光中充满了狂热和崇拜。他叫阿史那社尔,乃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颉利可汗的侄子突利可汗的堂弟,十一岁时便以智勇闻名于本部,因此拜拓设(部落首领),在漠北建起牙旗(用象牙装饰的大旗,作为大将或首领的标帜),与颉利可汗的儿子欲谷设分别统治铁勒、回纥、同罗等部落,乃是突厥年轻一代中的实权派。此刻阿史那社尔在心中狂呼,这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男人!那些只知道杀戮的家伙跟眼前这个男人相比连提鞋都不配!

颉利看到李世民低声嘀咕道:“这家伙真是疯了。”稍后颉利听到背后动静有异,回头一看发现很多突厥将领竟然下马跪下大礼参拜李世民,不由得勃然大怒,“你们这群软骨头!太丢我们突厥人的脸了,都给我滚起来!”

听到颉利的呵斥,那些跪下的将领赶紧灰溜溜的爬起来重新上马。只是这样一折腾突厥人的士气难免受到影响。

李世民望着对岸黑压压如乌云般望也望不到边的突厥人,听着耳边传来旗声猎猎战马轻嘶,心中暗暗叹息。若大唐也有这样一支强大的骑兵何惧突厥这等揣着狼子野心的异族!形势比人强,眼下面对这些凶恶的突厥人李世民纵然怒火熊熊只能先忍着。他暗暗打定主意,等大唐腾出手来要与突厥来个了断!

主意打定李世民策马来到渭河边隔着河岸喊道:“阿史那咄苾!”

颉利听到李世民直呼其名登时大怒,“大唐陛下你为何直呼吾名?”

风太大加上战旗猎猎,颉利的声音李世民根本没听清楚。李世民低声吩咐道:“你们留在这,我到桥上去。”

萧瑀大吃一惊连忙伸手拉住李世民的马缰,“陛下万万不可!此前陛下所言出城乃是为了让颉利知道陛下无惧他们。现在这目的已经达到,不可再向前去了。”

李世民有些恼怒,“难道你们让我隔着一条渭水就这样喊吗?”

“陛下不可啊。”房玄龄劝谏道:“大唐安危系于陛下,若陛下有任何闪失臣等万死莫赎。请陛下派我去吧。”

“我去。”长孙无忌、高士廉等人争先恐后道。

李世民摆摆手,“朕敢这样做自然心中有数,只是你们现在还没想明白。突厥人之所以敢倾巢而出兵锋直『逼』长安城外是因为他们觉得大唐刚刚经历了剧变朝中政局不稳,朕也刚刚即位还有没掌控朝政,他们以为朕仓促之间没办法征调兵马来御敌。朕若向他们示弱,紧闭城门以长安拒守,突厥人必然看出长安空虚的底细也知道朕是在虚张声势,肯定会纵兵四下出击大肆劫掠,这样一来必然陷入混战再也没办法克制住突厥人。所以朕要轻骑独出,让突厥人知道朕轻视他,等会秦琼、尉迟恭等人率军来到列阵于长安两翼,让突厥人看到朕有与他们大战的决心,这样突厥人必然害怕不敢贸然攻打长安。况且突厥人倾巢而出深入我大唐腹地,肯定会怕朕派兵断了他们的退路,这样他们就更不敢翻脸了。所以无论如何朕都要上桥,让他们看到朕对他们的轻视。你们看着吧,朕即便上了桥到他们面前,他们也不敢动朕分毫。”

众人正在仔细思忖李世民的分析,李世民趁他们没反应过来一夹马腹,骏马立刻快步向前。

“李开,”长孙无忌见李世民出发了赶紧吩咐李世民的贴身侍卫,“快去保护陛下。不要让陛下靠的太近。”李开立刻策马追上李世民。

马蹄踏在桥面上发出的“得得”蹄声中李世民在无数只突厥人目不转睛的注视下来到便桥中央。李开紧随其后一边策马一边双目如鹰紧紧盯着对面。若发现任何异常,李开会毫不犹豫地冲到李世民面前为他挡住袭来的暗箭。

李世民勒住战马朗声道:“颉利,朕敢到这里来见你,难道你没胆子来到朕面前吗?”

颉利看了看对面,发现除了跟随李世民来的六个人和守卫便桥的几十个士卒竟然没有任何兵马的踪迹。颉利心中暗暗吃惊。只是他即便再吃惊,现在李世民都已经用话将他『逼』到无路可退了,他若不敢上前岂不让天下人耻笑?于是颉利策马上桥来到李世民面前,“我来了,你有什么话要说?”

“颉利,你带这么多人来干什么?莫非你们是来朝贺朕登基的吗?来的人也太多了吧?”

听到李世民的嘲讽颉利反唇相讥,“我听说你和李建成为争储君之位打的不可开交,所以我特地来看看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没有。”

李世民知道颉利是故意刺激自己,压抑住心中的怒气淡淡一笑,“你准备帮谁?朕还是前太子?”

颉利的嘴角抽动了一下,“当然是帮你了。”

李世民笑容消散,“可惜你来晚了。朕已经登基了。朕以为你还是赶紧回草原的好。”

颉利暗恼,“笑话,我大军前来岂能空手而回?”

“那你想要什么?怎么要?”

听到李世民的反问颉利顿时语塞。要什么?当然是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美女奴隶了。怎么要?当然是用手中的弯刀和弓箭了。只是颉利知道若直接对李世民这样说接下来肯定是一场恶战。颉利到现在还没吃透李世民到底有什么底牌他也不愿轻易撕破脸皮。

李世民见颉利不语,转身用马鞭指着身后,“朕身后是朕的肱骨之臣。左仆『射』萧瑀、中书令房玄龄、门下侍中高士廉、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他们都才智高绝对朕忠心耿耿。有他们辅佐朕,大唐的兴盛指日可待。”

颉利诧异,“你告诉我这些是什么意思?”

“朕告诉你这些是要让你知道大唐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如果你愿意和大唐继续盟好,朕欢迎之至。如果你像今天这样擅自撕毁盟约侵扰大唐,那么朕不会再对你这般客气。今天朕言尽于此,何去何从就看你如何选择了。”

颉利面『露』冷笑,暗忖,我率二十万大军陈兵长安城外,随时可以攻入长安。你李世民除了胆子大还能有什么招数?

颉利的笑容正盛,李世民忽然举起马鞭侧耳道:“听。”

颉利不解竖起耳朵仔细倾听。只听长安附近的大地忽然传来轻微的震动,很快急促的马蹄声从长安城两侧传来。颉利急忙翘首张望,只见长安城两侧忽然涌出无数旌旗,随后旗帜招展马蹄纷沓无数唐军海啸山呼般涌来,很快就沿着渭水在长安两侧布下了两道防线,与突厥人隔河相望。

蹄声如雷旌旗如云人『潮』汹涌,只在极短的时间内渭水对岸出现了十多万唐军!这阵式令那些突厥将领们直冒冷汗。若再有这样一支队伍出现在他们背后……想想都头皮发麻。而看到这一幕的颉利也已面『色』苍白,张大嘴望着仿佛突然间出现的唐军,觉得自己是在做梦。

李世民遥指着诸将介绍道:“上柱国秦琼,他你应该认识。朕率军攻打王世充时他在万千军中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尉迟恭,就是他前些日子在泾阳生擒了阿史德乌没啜。河间王李孝恭,萧铣的数十万大军被他打的望风而降。马三宝,朕之恶来。柴绍,朕的姐夫年轻时就以勇武闻名长安。侯君集、段志玄、张公瑾这些人追随朕多年,忠贞不二勇武无比,朕一个命令他们赴汤蹈火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李世民每说一个人颉利的心就往下沉一分,等李世民介绍完了颉利已明白李世民早已做好恶战的准备想来硬的只怕不行了。

李世民见颉利迟疑知道震慑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微微一笑,“颉利,你我曾签订过盟约,朕也不希望刀兵相见。你若退去盟约依旧有效,大唐会按照盟约奉上金银财帛。你若执意要战,朕一定奉陪。”

颉利眼珠一转,“执失思力何在?”

“他冒犯了朕,朕将他暂时拘押在门下省好生反省。你放心朕不会杀他。”

颉利点点头,“容我考虑考虑。”

“可以。不过朕奉劝你,你率大军孤军深入大唐腹地可以说四面皆敌,时间久了必然生变。朕虽是一国之君可群臣的意见朕也得认真考虑。颉利,你仔细想想吧。”

李世民说完拨转马头从容而去。只留下颉利一人立在桥上望着陈列于渭水河岸的唐军默然无语。

李世民率众人回宫,忙活了好几个时辰他们水米未进早已饥肠辘辘。李世民也饿的厉害命尚食监为众人准备吃食。

众人落座后,房玄龄后怕不已地道:“刚才臣捏了一把汗唯恐颉利鬼『迷』心窍对陛下不利。”

其他人也点点头纷纷『露』出后怕不已感慨万千的神情。

李世民淡淡一笑,“颉利此人生『性』猜忌,朕表现的越是淡定从容他心里越没有底。而且颉利在草原上施行严苛法令,诸部皆心生怨隙,虽然此次诸部都派兵跟随颉利来长安却未必愿意听从颉利的命令与大唐死战。他们心里想的应该还是如何保存实力。颉利肯定明白这些人的心思,所以朕以为他也不敢轻启战端,否则战事一开他也无法控制。”

萧瑀点点头,“还是陛下想的透彻,臣自愧不如。”

李世民一笑摆摆手道:“召杜尚书、李尚书、李将军来。”

很快,李靖、李绩、杜如晦来到。

李世民对杜如晦道:“诸路大军已经来到,你安排一下做好犒军事宜。另外,他们长途奔劳只怕士卒体力不支,需多备些草『药』救治免得累出『毛』病来。”

杜如晦点头应下。

李世民又对李靖道:“『药』师兄,若最终得刀兵相见我们胜算几何?”

李靖与李绩交换了一个眼神,“臣以为只有三成胜算。”

“三成?”李世民点点头,“与朕估计的差不多。不过若能撑过十日胜算应该大的多吧?”

李靖点点头,“十日之后各地勤王大军纷纷赶到长安,到那时大唐必胜。不过若突厥人见机而退百姓可就遭殃了。”

“没错。朕的意思也是能不战则不战,不过俗话说要未雨绸缪,你们还须做好恶战的准备。”

“臣等领旨。”

杜如晦赶回兵部召来两位侍郎和六位郎中将李世民交代的事情吩咐下去。两位侍郎、六位郎中立刻讨论几句将犒赏将士的分工简单划分了一下。这些人里面李潜最年轻所以押运犒赏物品送去营地这种跑腿的活大都分给了他。他接了命令匆忙回去安排好人手领了犒军的粮食酒肉和草『药』,便急忙赶赴各处营地。

李潜首先去了秦琼的营地。当他赶过去时突厥人已经撤退,秦琼也命人后退到高处扎下营寨。听到李潜来到秦琼亲自迎到大营门口。

“下官李潜拜见国公。”李潜见秦琼过来急忙上前行礼。

秦琼上前抱住李潜的肩膀,笑道:“你小子非得去兵部当劳什子驾部郎中,刚才那大场面没看到后悔了吧?”

李潜满脸遗憾,“是啊,恨不能亲身经历其中。”

秦琼拍了拍李潜的肩膀安慰他,“没事,这次场面虽然大不过没打起来,日后你还有机会。说来我还得感谢你呢。”

李潜诧异,“感谢我?”

秦琼点点头,“若非是你给我的那个方子我只怕早已病痛缠身体力不支,哪有机会参与其中?”

李潜恍然大悟,“国公最近感觉如何?”

“好多了,阴天下雨也不觉得浑身酸痛无力了。我跟你说,我可是四天急行军五百里赶来的。若是前两年根本吃不消。你看,”秦琼指着四周的士卒,“他们都累成什么样子了。”

经秦琼指点李潜才发现四周的士卒都已疲惫不堪,有的坐在地上抱着两腿疼的直打滚,有的已经睡着了,还有的即便能动也是摇摇晃晃。秦琼的亲兵们正分头叫那些人起来慢慢活动不能停下。因为极度疲劳之下一旦停下反而容易猝死。反倒是一些看上去根本不像府兵的人精神却很饱满。

李潜诧异地指着四周的士卒,“这是怎么回事?”

秦琼低声道:“虽然抛弃了一部分辎重但连续奔波数百里,骑兵还好说步卒能跟上队伍的只有四成。”

李潜暗暗吃惊。按照李世民的旨意秦琼应该带来的士卒不少于三万,四成也就是一万一千多人,可营地里的士卒明明有近三万。这是怎么回事?

秦琼看到李潜的神情低声道:“那些还能四处走动的都是就进征调的民夫,我将运送辎重的车辆腾出来运来了大批衣甲兵器,让这些民夫穿着冒充士卒。”

李潜无比惊骇,“这,这合适吗?陛下会不会怪罪?”

秦琼脸『色』变了变有些无奈地道:“这也没办法的事,陛下熟知兵事他肯定能理解。你是不知道,幸亏这些人争气,凭着一腔热血坚持下来,若我们稍一松劲晚来半个时辰或者来了之后支撑不住出现颓唐疲惫之『色』,让颉利瞧出端倪来那局面可就……”

李潜听了也心叫侥幸后怕不已。他点点头,“国公放心,此事李某一定烂在肚子里不会对任何人说。”

秦琼笑了笑,“等突厥人退去说了也无妨。其实不仅是我,除了尉迟恭、柴驸马和马三宝他们三个其他人带来的兵力有一多半都是冒充的。刚才的阵势虽然惊人,不过秦某戎马多年这点眼力还是有的,那些人是不是士兵秦某一眼就能看出来。”

“若颉利不愿和谈怎么办?”虽然李潜预先知道此事的结果,可也不敢有丝毫大意。万一出现偏差可就全完了。

第14〇章 渭水之盟(4)
驿唐全文阅读作者:萧化雨加入书架

第一四〇章 渭水之盟(四)

秦琼冷笑一声,“那些没跟上队伍的士卒也就一两天便能陆续到达,这些人也休整的差不多了。 颉利生『性』猜疑遇大事犹豫不决,若他一两天后才不愿和谈,哼哼,正合我意。”

秦琼求战之心溢于言表,李潜听了心中大定。他与秦琼又谈了几句便告辞赶往下一个营地。这一圈转下来李潜发现果然如秦琼所说的那样,除了柴绍、马三宝和尉迟恭三人所统领的士卒兵员充足士气高昂,其他人麾下多的七成少的五成都是用就进征调的民夫冒充的,那些真正的士卒也都疲惫不堪。柴绍、马三宝和尉迟恭三人之所以麾下兵马齐整是因为他们很早就离开长安带兵去了,且他们屯兵的地方距离长安也近,将军队带过来自然也容易。

忙完犒军回到长安已是傍晚,李潜匆匆赶回公事房。他不是不想趁机回家去好好洗个澡痛痛快快地睡个好觉,但他不敢。眼下虽然李世民已经和颉利在渭水便桥上会过面,颉利也答应考虑议和的事,但战争的阴云还笼罩在长安上空,百姓依然提心吊胆,兵部的值班制度也没取消,这个时候李潜偷偷回家若被人发现肯定会受到弹劾。他还年轻若背上了这个污点一辈子都别想抬起头来。

李潜回到兵部刚来得及洗把脸,贺彬之忽然急冲冲跑进来,“李郎中,杜尚书让你马上去皇宫。”

李潜一愣,“杜尚书有没有说让我去干什么?”

贺彬之摇头,“杜尚书没说。刚才宫中来个的内侍,然后杜尚书就交待下官等你回来告诉你去皇宫找他。”

李潜匆匆赶到皇宫。当他在内侍的带领下来到偏殿看到李世民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李绩等人面前几案上摆着酒食,旁边一队乐伎正在演奏。李潜见他们神态轻松正全神贯注倾听乐曲,似乎成竹在胸根本没把城外二十万突厥人当回事,他心里不由得暗叹,果然都是牛人啊。明知城外有二十万虎视眈眈的突厥人都能如此气定神闲。这份从容自信比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诸葛亮周公瑾可强多了。毕竟赤壁之战时曹『操』和孙刘联军还隔着长江天险,而现在突厥人已兵临城下。

李潜上前拜见李世民。

李世民看到他抬手指着一个座位示意他坐下,然后继续倾听乐曲。

李潜入座本想问问杜如晦让他来干什么,抬眼看到几人几人着『迷』乐曲的神情,李潜不想煞风景只得将话咽下去。

一曲奏完李世民率先拍手。李潜也拍手应景。说实话,他是音乐的门外汉,再说现在他也没有欣赏乐曲的兴致。不过他知道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常高,李渊演奏琵琶的水平更是国手级水准。李渊当了皇帝后举办宴会时兴致高了也会亲自弹奏几首琵琶曲。受李渊影响李世民弹琵琶的水平也非常高,兴致好的时候也会亲自弹奏。

内侍轻手轻脚为李潜送来酒食。

李世民举杯道:“大家不必拘礼,随便吃喝。”

众人也都饿了,听到李世民这话也不再客套赶紧开吃。

等众人吃的差不多了,李世民才对李潜道:“前些日子朕听柴大将军说在秦州时突厥人猛攻大营,眼看营地不保的危难之际你唱了一首歌来鼓舞士气,结果士气大振硬是以三千人守住了七千突厥人的猛攻?”

李潜点点头,“确有此事。”

“哦?你当然唱的是什么歌曲,唱来听听。”

李潜起身站到中央然后清了清嗓子唱起那首慷慨激昂的精忠报国。

一曲唱罢,李世民拍手叫好,“好曲!好词!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大唐要让四方来贺。好!大唐男儿就该有这样的豪情壮志!”

“陛下谬赞。”李潜小小得意了一把躬身退回座位。

李世民转头问那弹琵琶的乐伎,“可曾记下词曲?”

那乐伎脆声答道:“已经记下。只是这唱词豪迈激昂,奴唱不出韵味。还请这位先生再唱一遍,奴为他伴奏。”

李世民点点头对李潜道:“李潜,你再唱一遍。”

李潜只得从还没暖热的垫子上起来,清了清嗓子示意乐伎开始弹奏。乐曲声起,李潜这首歌前世不知唱了多少遍,很轻松就能卡准旋律运转丹田之气唱起来。由于有伴奏加上李潜使出了丹田之气,这首歌唱的可谓是惊天动天余音绕梁。多亏了这里是皇宫所有建筑材料的质量没的说,换成一般人家的厅堂只怕得将房顶震垮。

唱完歌,李潜异常歉疚地道:“臣这歌适合在空旷处让一群糙爷们吼,在皇宫大内唱实在不合适。”

李世民哈哈大笑,“怪不得朕听第一遍觉得不过瘾呢,原来是你没拿出看家本领来。听你唱的第二遍朕只觉的热血沸腾恨不得『操』起马槊到渭水畔杀个痛快。『药』师兄,懋公兄你们觉得如何?”

李靖点点头,“不错不错。旋律简单气势豪迈最适合军中传唱。”

李绩笑道:“若配上军鼓效果应当更好。”

李潜点点头,“这歌若有鼓声伴奏效果更好,当日在秦州城外大营时是柴绍亲自『操』鼓槌击鼓合奏。”

李世民叹息一声,“可惜今日没有军鼓。”随即他又把一拍手,“就这么定了。着太常寺乐工为这首歌配上鼓声教全军将士传唱。日后就定为我大唐的军歌。”

内侍首领立刻躬身领命。

李世民举起酒杯对李潜道:“李潜,你为大唐贡献了军歌乃是大功一件,朕敬你一杯。”

李潜连忙取了酒杯与李世民同饮。

“听说你今日到各营地犒赏将士,各营情况如何?”

李潜当下将详情如实禀告。连秦琼等人以民夫冒充士卒之事也没有隐瞒。他不是不想为秦琼遮掩,而是因为李世民熟知兵事他根本没办法遮掩。若他当着李世民的面撒谎只会让李世民认为他非常虚伪。

李世民听到秦琼等人以民夫冒充士卒并未生气反而哈哈一笑,“叔宝他们果然明白朕的心意。数百里行军能有三成步卒跟上已经很不错了。朕还担心他们来的人太少镇不住突厥人呢。看来是朕多虑了。”

李潜见状暗暗替秦琼等人松了一口气。

李世民忽然又问道:“朕听说这次突厥进犯的消息是你最先从豳州带回来的?为此你差点把青海骢跑废了?”

李潜点头称是。

“你为何到豳州去?”

李潜如实回答道:“臣原本想去陇右的牧场看看。”

“牧场?”李世民诧异,“为何要去看牧场?”

李潜将他与张明塘两人的交谈如实向李世民说了一遍,末了道:“臣以为想要消除驿将与歹人勾结倒卖驿马的恶劣行径单指望查出一个惩罚一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想要彻底根治必须『摸』清他们倒卖驿马的所有流程,然后从源头开始控制。臣以为最好能在牧场将驿马交付给驿站前就在马身上烙上等级,比如用圆圈表示驿马,用甲乙丙表示等级。这样驿将就无法在驿马等级上做手脚。无法以次充好他们倒卖驿马的获利就少,这样便能消除大部分倒卖行为。”

李世民听了连连点头,“这办法不错。李潜,你抓紧写个方略交给杜尚书。杜尚书,你看着可行就尽快施行。”

“臣领命。”

“李潜,若此法有效你可立下大功了。说,你想要什么赏赐?”

“为陛下分忧乃是臣的本分,臣不想要什么赏赐。”

李世民想了想,“好吧。这功劳朕给你先记下,等日后你再立了功朕一并赏赐。”

“谢陛下。”

宴会之后李潜返回兵部公事房,先把治理倒卖驿马的方略写好才去休息。第二日他将方略交给杜如晦,杜如晦看罢满意地点点头,“李郎中看来你对这些了解的很透彻嘛,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能对症下『药』拿出治理的办法。不错,不错。”

李潜如实答道:“回尚书,下官刚刚接手不久哪里能了解的这么透彻。”

“哦?”杜如晦抬头望着李潜,“莫非有高人指点?”

李潜点点头,“起初下官向张员外、贺令史了解了不少情况。后来抓到倒卖驿马的张明塘时下官又仔细询问了他不少细节,并征询了他该如何防治此事。这方略就是下官受了他的启发才琢磨出来的。”

杜如晦惊讶地道:“竟然是这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张明塘参与了多起倒卖驿马案,这其中的细节和如何防止倒卖驿马他当然清楚。”

杜如晦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错。最了解这些的肯定是那些以此牟利的家伙。很好,杜某这就颁发公文着各地如此办理。”

李潜点点头随即问道:“杜尚书,驿将倒卖驿马之事您是否早已知道?”

杜如晦点点头,“没错。不过此前陛下和杜某乃是有心无力更没有想到妥善解决的办法,杜某为此费了不少脑筋可终究没想出来对策来。”说着他举起李潜写的方略,笑道:“你可为陛下也为杜某解决了一个大难题啊。”

李潜这才明白原来倒卖驿马之事李世民、杜如晦早就知道了并且对此颇为头痛,早知如此他昨日该接受李世民赏赐的,唉大好机会就这么白白浪费了。不过事已至此李潜后悔也没用,只得谦虚两句辞别杜如晦。

李潜解决了倒卖驿马的问题,心里也轻松了许多。下一步他思忖着该解决驿田的问题了。这个问题比较棘手,虽然张明塘当时也提了建议,但如何进行具体『操』作李潜还没有头绪只能先暂时放下放,等『摸』清情况再说。

八月三十日,颉利派人来见李世民答应和谈。李世民再次轻骑简从登上渭水便桥,与颉利斩白马为盟。而后颉利撤兵,留下亲信商谈盟约细节。颉利这次索要的财物比以往要多不少。不过李世民为了谋求一个相对和平的外部环境力排众议答应了颉利的要求。

突厥人撤退各地府兵相继撤回,李潜终于能回家好好休息一下。不过他心中有个疑问始终没有想明白,所以他沐浴更衣后便来到卧房找麦紫澜。小别胜新婚,两人抵死缠绵之后,李潜向麦紫澜问出了心中的疑问,“麦子,我知道陛下一向谋定而后动,当日他单骑上渭水便桥难道就不怕颉利发疯杀了他?他为何如此自信颉利不会对他动手?”

听到李潜的疑问麦紫澜轻笑一声,“你可知想要琢磨一个人会怎样做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李潜不解。

麦紫澜道:“最好的办法就是站在对方的位置上去考虑。这样便能『摸』清对方的意图。若是你非常了解对方的『性』格还可以按照他的『性』格来推演出他的想法和决定。”

李潜知道麦紫澜说的是换位思考法。只是他站在颉利的角度来看发现杀掉李世民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他摇头道:“麦子,站在颉利的立场那样做才是最好的结果。”

麦紫澜得意的笑了笑,“傻瓜,你虽然站在他的立场上但你知道的很多事他未必也知道啊。”

李潜想想觉得也是。自己身在长安而颉利从草原上刚刚赶过来,按照现在的信息传递速度他收到的消息最快也是一个月以前的,近期发生的很多事颉利根本不知道。自己虽说是站在他的角度其实难免还会受到影响。

麦紫澜见李潜皱眉苦思的样子,伸出两只纤细的手指捏着他的耳垂,“其实判断复杂的问题还有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预先考虑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然后分出有利和不利,看看是有利的方面多还是不利的方面多。”

李潜的心被触动了,这种两元分析法简单有效的确是化繁为简的有力武器。他尝试着按照麦紫澜所说的法子来分析颉利的心态。杀了李世民有利的后果是能够让大唐陷入混『乱』。不利后果是各地领军的将领大都是李世民的铁杆,颉利将陷入四面皆敌的境地,而且他原来想勒索的东西也没了着落。不过从长远来看,陷入混『乱』的大唐依然对颉利有莫大的好处。颉利不可能这么短视。

李潜向麦紫澜说出了心中疑问。

麦紫澜听了轻笑一声,“谁说陛下若出了意外大唐会陷入混『乱』?”

李潜不解地望着麦紫澜。麦紫澜指了指头顶。上?李潜的脑海划过一条闪电立刻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按照李潜的推演,颉利若杀了李世民大唐会陷入混『乱』。因为李世民一死大唐群龙无首。可事实上大唐并非群龙无首,在皇宫里还有一个刚刚退位的太上皇!

李世民若死了他麾下的文臣武将肯定发狂,眼下有能力收拾残局为李世民报仇只有李渊。李世民麾下的文臣武将肯定会投靠李渊换取为李世民报仇的机会。李渊当了多年皇帝无论在朝在野影响力极大若再有李世民麾下文臣武将的相助,他只需振臂一呼颉利绝对会成为过街老鼠。而且杀了李世民大唐与突厥将彻底决裂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到那时大唐与突厥将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眼下突厥人特别是颉利的处境看上去很风光但绝对不好过。颉利若杀了李世民突利肯定第一个会与颉利划清界限,这倒不是突利与李世民之间的感情铁,而是突利不想给颉利垫背为他承受大唐的怒火。薛延陀、铁勒诸部这些受到突厥人压制的部族以及东突厥的死敌西突厥肯定会趁机痛打落水狗,这种局面下颉利绝对无法善终。

颉利不是傻瓜他肯定会想到这一点。李世民何等聪明?他肯定算准了颉利心中的顾虑,所以他才敢单骑来到渭水便桥,而颉利拿他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想到这李潜不禁感叹,“麦子,你果然是一语道破天机啊。唉,我真是太笨了,这么简单的事都看不透。”

麦紫澜搂着李潜的脖子将小脑袋贴在李潜肩膀上,幸福地道:“你不笨。你若是笨怎么会发明外伤急救之法、马蹄铁、摺扇这些简单又使用的好东西?你只是经验太少而已。”

经验这种东西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极为有用。而且经验得靠自己积累,别人的经验虽然可以借鉴却未必有自己积累的那么好用。麦紫澜说李潜经验少这是事实。李潜虽然比麦紫澜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识,但在政治方面还是个雏。以前他在柴绍麾下,很多事都不用他出面,他只需处理好与上司与同袍的关系便可以。可朝堂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绝非军中那么简单,朋友、敌人、盟友这些关系随时都在互相转化,甚至连亲信都有可能在背后捅一刀。这让习惯了军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为简单直接的李潜有些难以适应也极为厌恶。

以前他看到白起、李牧、韩信等用兵如神诡计多端沙场称雄的大将在朝堂斗争中一败涂地落得身首异处的结局时曾非常纳闷,因为这些人在沙场上表现出来的智谋与在政治上的白痴表现差异实在太大了。不过现在他明白了。沙场之上同袍是可以信赖的,盟友是可以给予支持的,敌人是需要往死里打的,然而在朝堂之上,亲信、盟友、敌人并非一成不变,若不能把握好角『色』的转换及时调整应对策略,他们自然处处失误直至被无情的淘汰。

麦紫澜看到李潜面『色』凝重的神情,抬起俏脸吻了吻他的唇,“夫君,不要担心,我会支持你的。”

“有你助我,我就放心了。娘子,再来一次呗。”

麦紫澜羞的俏脸殷红双臂用力想推开李潜,李潜怪笑一声侧身将麦紫澜压在身下。

第141章 闹哄哄的贞观元年(1)
驿唐全文阅读作者:萧化雨加入书架

第一四一章 闹哄哄的贞观元年(一)

突厥撤退政局稳定,李世民在朝在野的威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无论是百官还是百姓提到当今陛下无不佩服的竖起大拇指。 借着这个大好时机李世民开始大刀阔斧的整顿朝纲施展抱负。

首先确定贞观为年号,皇帝的年号差不多就代表了皇帝的愿望。贞观二字出自《易经》原文为“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其意是指澄清天下,恢宏正道的职责。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中原大地惨遭蹂躏,汉人备受欺凌杀戮,直指隋朝建立,汉人才重新恢复了统治。然而隋朝国祚极短还未来得及拨『乱』反正便告覆灭,之后中原陷入混战,异族虽然无力重新统治中原但却一直不停袭扰,唐朝初年仍未能解决边患。现在李世民以贞观为年号乃是希望担起统一四海,恢复华夏正统的责任。对于中原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祈愿,必然能激发中原百姓的豪情壮志,共建一个盛世大唐。

其次,封赏功臣。武德年间李渊为了拉拢人心,封了不少爵位,亲王、郡王加在一块有近百个,至于封出去的公侯简直是车载斗量。这些人中有一部分是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受到封赏乃是实至名归无可厚非。不过还有不少人根本没什么功勋,不过仪仗血脉(皇帝的宗室)和姻亲(比如张国丈一家)便封郡王、公侯,这部分人占的比例不小,相应的国家在这方面的开支也不少。李世民这次封赏功臣刻意将宗室和姻亲减等甚至取消。为此有不少宗室、姻亲不忿。

为了压制他们的怨气,李世民特意和李神通演了一出双簧。封赏诏令颁布,李神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说他不仅是宗室,也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凭什么封郡王但食邑才五百户比裴寂、长孙无忌、房玄龄、柴绍、尉迟恭这些人少?

李世民对他说你是我的叔叔,为大唐的确立下的不少功劳,封你郡王是应该的。但食邑乃是功劳的体现,朕虽然是一国之君,但也不能将封赏当成私人物品随意赐予。你自己算算功劳比裴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如何?比李靖、李绩、秦琼、程咬金这些人如何?况且李靖、李绩、秦琼、程咬金这些人的食邑还没你多,他们都没说什么,你又有什么怨言?李神通听了面『色』羞愧,当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别人见李神通都被李世民反驳的哑口无言自然也不敢再说。只是心里是否信服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件是收骸骨。自大业末年起中原战『乱』不已,百姓死伤无数,中原大地遍地骸骨。许多府兵出征之后就再也没有音讯家人异常牵挂。现在时局稳定李世民想让死者安息也让他们的家人能得到父兄的下落,也想趁机重新核定户籍,于是下令收暴尸野外的骸骨。目前大唐所依据的户籍还是以大业年间为准,多年征战户籍早已与实严重不符,给征税及征调劳役造成了极大困难。所以李世民想借收骸骨之际重新核定天下丁口。

李潜得知收骸骨的消息立刻上表,建议将为大唐牺牲的将士之尸骸就进择一景『色』秀丽之地集中安葬,取其名曰烈士陵园,并树碑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同时建议在皇陵旁择一地设立大唐国家陵园,将贞观元年以前死亡的五品以上且有功于社稷的文武百官集中安葬其中并树碑纪念,以激发将士和文武百官报效国家的忠贞之心。

李世民看了李潜的上表龙颜大悦,立刻下旨按李潜的建议施行,同时还规定日后为大唐立下功勋的文武百官皆可安葬于国家陵园。其中的文武重臣将陪葬于帝陵之侧。国家陵园的总纪念碑由工部设计施工,碑上的题字由太上皇李渊亲笔书写,碑文内容由兵部尚书杜如晦撰写李世民亲笔书写。四品以上文武百官各设较小的石碑,碑文由礼部提供文稿,褚遂良、欧阳询分别书写。为表彰李潜李世民特赐彩缎两百匹,晋明威将军(武散官从四品下)。

第四件是加强军事训练。为了鼓励士卒强化军事训练,李世民经常检阅府兵,对训练出『色』的府兵给予重赏。而且他还在皇宫内亲自训练禁卫。对此房玄龄、杜如晦力谏,说律令规定皇宫之内任何人不得携带弓箭,陛下不仅让他们携带弓箭还与他们一起训练。若他们哪怕是失手伤了陛下可就麻烦了。对此李世民的回答是,武技要勤练才能纯熟,他们练熟了战斗力自然上去了。所以要让他们刀箭时刻在身有机会就练。他们都是朕的贴身禁卫朕相信他们对朕的忠心。至于失手,朕以前在沙场上亲冒矢石都没安然无恙何况现在只是训练。那些禁卫听到李世民所言感动了流下泪水纷纷表示誓死护卫陛下不负陛下的一片苦心。房玄龄等人见状也不好再劝谏只得任由李世民折腾。

第五件是放宫女出宫。由于连年征战中原人口剧减。这其中有内战的因素也有突厥等异族侵略掠夺的因素。为了要回被突厥人掠去的汉人李世民拒绝了突厥人用来交换钱粮的战马。不过即便突厥人放回连年掠走的汉人,人口增加依然不多。李世民经过认真考虑决定减少宫内的用度,特别是宫女的数量。李渊当年进入长安时宫内的人数不过数百人,到武德四年也不过三千多人,到武德九年宫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近两万人其中大多数是宫女。李世民于是让长孙皇后遴选宫女,将那些愿意离开或家中有父老需要照顾的宫女一律赐予财帛着有司送回原籍。这个有司其中就包括驾部。因为宫女遣送必须通过驿站,身为主管驿传事务的驾部郎中,李潜自然的『操』心费力安排此事。

在『操』心这些事的同时,李潜还想到了太上皇赐给的云薇。他特意将叮嘱麦紫澜与云薇谈谈。若云薇愿意回家他绝不阻拦。不久麦紫澜告诉他,云薇说她的家人早已不在人世,她一个弱女子孤苦伶仃能去哪里?李潜听了只得作罢。

第六件是修订贞观律。按照李世民的观点律法越简单越好。比如刘邦的约法三章,虽然简单却深受百姓的拥戴。秦朝律法严苛细节过于繁琐以至于百姓茫然无措心生厌恶。武德律(武德初年由裴寂、刘文静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于武德七年施行)虽然比隋律简略了许多,但仍然有许多条文有重复而且也比较繁琐需要重新修订。这件事引起了武德重臣的极力反对。

这也难怪,律法乃是王朝的根本,而且一旦参与修订律法其人必然名垂青史。所以能够参与修订律法乃是朝臣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他们一辈子的追求。武德律是裴寂和刘文静修订的,虽然刘文静后来被李渊抛弃被裴寂落井下石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但在武德初年他的确是朝中唯一能与裴寂相提并论的重臣,后世史册中也留下了刘文静的大名。

另外废弃武德律隐含的意味便是李世民要抛弃武德年间的施政方针,进而抛弃那些武德旧臣。眼看着要被边缘化甚至被新王朝抛弃,以裴寂为代表的武德旧臣怎能甘心?他们以武德律刚刚施行不久而且没有明显的疏漏和错误没有必要费时费力重新修订为由反对修订律法。然而李世民铁了心要抛弃这些处处掣肘的老家伙,以武德律存在重复和条文繁琐的弊端为由坚决要修订贞观律。而且将修订律法的任务交给了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中书令房玄龄和大理寺少卿戴胄。其中长孙无忌负总责,房玄龄、戴胄协助。

李潜与麦紫澜闲聊时曾谈到过李世民的这个安排。麦紫澜以此为例向李潜深入浅出的剖析了一番李世民这样做的用意。麦紫澜首先告诉李潜李世民此举分明是在为提拔长孙无忌做铺垫。其理由是:修律乃是国家大事应有一个地位较高的官员牵头负责。修律还要考虑到三省六部的职能(尚书省包括六部在内负责执行诏令,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批驳诏令)应将三省的相关部门的头头纳入其中。其中门下省可不必直接参与修律,待制定出律法初稿时交给门下省审核。门下省若有不同意见可直接驳回。

按照朝廷的官职来讲以三公三孤为最尊。只是这些乃是荣誉职衔地位虽然尊崇但并不负责具体事务(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李世民,他在武德年间曾做过司徒,但因他兼了许多职务实权极大)。武德九年裴寂被册拜为司空,因他在朝中有不少亲信所以他说的话还很有分量。裴寂此前修订过武德律且是武德旧臣之首,李世民当然不可能把修订贞观律的殊荣再给他。

除了三公三孤外文武百官以三省的长官为首。其中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因李世民担任过此职,他登基后别人因为忌讳不能再任此职所以就空置了。尚书令的两个助手左右仆『射』便成了尚书省的正副职。现在的左仆『射』为萧瑀右仆『射』为封德彝。这两人皆是武德旧臣,只是萧瑀和封德彝与李世民早在武德年间走的就比较近(至少李世民是这样以为的,因为他是在封德彝死后才知道当时他曾建议李渊杀掉自己),所以李世民对他们并不像对裴寂那般想将他们马上踢出朝堂,但也不会将修订律法的荣誉给他们。而他们也心知肚明自己的处境不会出来唱反调。

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现由房玄龄担任。他就不用多说了,乃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也是参与修订律法的人选。门下省的长官门下侍中现在是高士廉。他是长孙皇后的舅舅,虽然也是武德旧臣,但与李世民的关系就不必再说了。更何况长孙无忌是他的亲外甥,他怎可能抢外甥飞黄腾达的机会?

除去这四人,剩下的六部尚书中虽然有不少人适合,比如兵部尚书杜如晦、刑部尚书李靖,但他们的资历和与李世民的亲近程度比长孙无忌差了不少。所以李世民安排修律三人组中长孙无忌、房玄龄两人没有什么悬念也没太大的阻力。至于戴胄,嘿嘿,戴胄现任大理寺少卿才是正儿八经的律法专家也是真正出苦力干活。也就是说真正修律的是戴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不过是挂个名。可功劳却得归他们,更准确的说是归负总责的长孙无忌。

“戴少卿会不会对此心有芥蒂?”李潜纳闷地问。将心比心,如果自己出大力辛辛苦苦干活,结果却得不到应得的待遇心里肯定不舒服。

“不会。”麦紫澜笑了笑,“他其实巴不得呢。首先他只是大理寺少卿上面还有正卿,陛下让他参与修律已是对他青睐有加了。其次参与修律乃是名垂青史的绝佳时机戴胄当然乐意。最后他把这件事做好了日后肯定会受到提拔,同时送给了长孙无忌、房玄龄一个人情。这两人自然也会对他投桃报李。”

“原来是这样。”李潜恍然大悟。

麦紫澜品了口茶,“陛下的这六件大事在民间已经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现在百姓对陛下已是由衷地拥戴,民间的风貌与武德年间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唐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贞观气象。大唐兴盛指日可待。”

李潜笑了笑,暗忖,这简直是一定的。

麦紫澜放下茶盏抬眼望着正在微笑的李潜忽然道:“闲聊完了,该说说正事了。”

“正事?”李潜诧异地望着麦紫澜。

“是啊。过了新年云薇姐姐都十九了,再拖下去就成老姑娘了。小菊小兰两位姐姐的婚事已经办完了,是不是该办云薇姐姐的事了?”

九月末小兰小菊由李潜做媒嫁给了侯小八和孙金柱。侯小八和孙金柱两人虽然不是豪门大户出身,不过现在都当了校尉也算事业有成。小兰小菊都这两桩婚事很满意。

“你和云薇谈过没有?”李潜问道。

麦紫澜点点头,“谈过。她说她没意见。现在就看你这个大忙人什么时候有空了。”

虽然麦紫澜的说的很轻松,但李潜还是从她的口气里听到一丝醋意。于是李潜暗暗打定主意,一切交给麦紫澜来办。若自己表现的太热切了肯定会引起她的不快,“这事还是你决定吧。”

“哼哼,”麦紫澜忍不住揶揄李潜,“眼看着就可以美人在怀了你是不是很想早点办了此事?”

李潜的脸难得红了,“麦子,若说美人在我心里只有你是美人,再说,”李潜说着伸手将麦紫澜搂在怀里,“想搂美人还不简单,你看现在我不就是美人在怀了吗?”

麦紫澜甜蜜地一笑捏捏了李潜的鼻子,“算你还有良心。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武德九年是极不平静的一年。玄武门之变引发的动『荡』还未完全平息颉利就率二十万大军屯兵渭水之畔直『逼』长安,幸亏李世民沉着冷静计退突厥,暂时赢得了和平。

由于久经战『乱』百姓困顿,加上政治上积弊甚重,还要给突厥很多财帛来换取和平,李世民接手的大唐可谓疲弱。为了休养生息李世民开始推行新政。目前来开新政推行的还比较顺利,然而李潜知道贞观元年的大唐处境并非一帆风顺,接连会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他要早做准备。

按照李潜前世的记忆贞观元年首先发生的大事是李建成的余党李艺谋反。李建成活着时结交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手握重兵的没几个。其中一个是庐江王、幽州大都督李瑗。另外一个就是燕郡王李艺。

李瑗已死于武德九年,不过他并非死于玄武门之变而是被『奸』人利用。每每想到李瑗之死李潜就觉得脊背冰凉,忍不住感叹政治果然无比黑暗无比阴腐!

事情是这样的:李建成被斩之后,李世民派遣通事舍人崔敦礼召李瑗入朝。李瑗得知后非常害怕。王君廓(他是秦王的亲信)素来阴险刻薄,想引诱李瑗起兵造反然后再剿灭他以此立功。于是王君廓对瑗说:“京都发生巨变,情况到底是怎样现在还说不准。大王您乃是陛下亲近宗室,受陛下委托坐镇幽州,麾下有精兵数万,怎能听信一个小小的通事舍人说陛下召见您就信以为真回长安?若是有人故意召您回长安想对您不利怎么办?而且我早先就听到赵郡王已被拘押了,太子、齐王若真的被斩了,大王你去了长安还有谁会替您说话呢,您还能活命吗?”

李瑗虽然是幽州大都督不过领兵能力很差,而王君廓是员猛将军事才能出众,李渊就对王君廓很看重,与他结亲将他当成心腹,王君廓以前对他也表现的非常推心置腹。李瑗听了这番话以为王君廓是为他考虑,心生悲切抱着王君廓嚎啕大哭,王君廓为了取信与他也掉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首页232425262728293031323334 下一页 末页
扫码
作者萧化雨所写的《驿唐》为转载作品,驿唐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找书苑提供驿唐全文阅读。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驿唐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驿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驿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驿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