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盛世中华最新章节 > 盛世中华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363章 战略已定,速登9州
盛世中华全文阅读作者:汉风雄烈加入书架
  三百六十三章 战略已定,速登九州

  安南,岘港。

  一幢修饰华丽的豪宅中,许久未见的郭婆带、梁保、麦有金三人正在一脸索然的闷头喝酒。

  此时的他们,除了敞开肚皮喝酒吃肉外,也没什么可干的了。

  当初他们拒绝了红巾军的招降,可随后时候看到红巾军聚集在广州的水面实力越来越强,三部海盗也不敢再停在老地盘不动弹了。

  翻脸无情是他们这群人最拿手的好戏,郑一、郑流唐、吴智清、李相清,这些人投效了红巾军,难保不会恶从心头起,拿他们这三部旧日的同行同伙作为自己参加红巾军的见面礼。

  而且红巾军明显是要争天下的,这样的队伍也不可能放任着海盗突入杀戮沿海村镇不管,自己等人若是依旧留在老地盘,日后少不了就要跟红巾军水师刀兵相见。

  自感觉实力不济的三人不敢跟红巾军碰对,可要郭婆带三人去投清军,则更是扯淡,那样的话他们还不如舍着脸皮不要,现在就收拾东西入伙红巾军呢!

  进退两难,颇有些走投无路的郭婆带三人这个时候却突然接到了西山军的召唤。

  前文里已经说了,这七色旗,七支队伍,当初就是在安南发的家,他们旧日的老大就是西山军的创始人之一阮文岳,阮氏三兄弟的老大。

  西山军的发家,几乎可以说是越南版的‘三国演义’。北方的郑氏那时就相当于曹操,南面的阮氏则是为江东,而草根出身的阮氏三兄弟就是更加平民化的刘关张。

  老大阮文岳,老二阮文吕,老三阮文惠。

  三兄弟先是合同北方郑军打垮了南方的阮氏,悄悄扩大了自己的势力,然后掉头北上,没几年就砍下了郑王的脑袋。

  征战之中,三兄弟身边各自围有了一群豪杰,其中以阮文岳和阮文惠实力最强。当时,收拢中国海盗为己用,对付南方阮氏和北方郑氏的水师的人就是老二阮文惠。

  征战之中,中国海盗立下了一场接着一场的大功。阮文惠也毫不吝惜的封赏高官厚禄。

  如带头人陈添保被授以总兵之职,保德侯之爵,善艚道总督。保才侯,统善艚道各支大总督;莫官扶,总兵、东海王;冯联贵,都督;郑七,艚长、总兵、大司马;郑维丰(郑七之子),金玉侯;乌石二,也就是现在的麦有金,先是宁海副将军,后世清海大将军;梁保,总兵;梁贵兴,合德侯;郑流唐,都督……

  高官厚禄,进爵封侯,且又能壮大自身的实力,中国海盗们自然是以阮文惠马首是瞻。

  可惜与原版刘关张这异姓三兄弟间的深情厚谊,同生共死不同,越南版的阮氏三兄弟内部却是龌龊的很。乾隆五十二年,阮文岳自称中央皇帝,封阮文惠为北平王,驻富春。阮文侣为东定王,驻嘉定,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随后就三兄弟间就开始了相互攻奸和自相残杀。

  如此也给了西山军的敌人一些可乘之机,阮福映便是乘机从暹罗潜回重新夺去嘉定,降将阮有整也乘机控制了北方实权,叛变了西山政权。同时寒掉的还有一部分中国海盗的心。郑一就是在那个时候决心退出的,其叔叔和兄弟郑维丰阵亡之后,就率部退入了广东沿海,麦有金、梁保等人也都是因此而退出。

  并从此,西山军“内相悖,无暇南顾”,给了阮福映一息苟延残喘之机。乾隆五十三年,阮文惠领兵北上,杀死了阮有整,黎王昭统乘乱逃入中国求援。当时乾隆帝命两广总督孙士毅领兵入越干涉,并攻占升龙城,恢复黎氏王朝。可是孙士毅自大轻敌,看不起西山军,入越清军先胜后败,黎氏王朝再度逃入中国灭。

  是年年底阮文惠自立为帝,改元光中,建立西山王朝。乾隆帝封其为安南国王,黎朝遂亡。

  西山王朝政令多自(阮文)惠
惠出,(阮文)岳惟据有归仁、富安而已。阮文惠立黎氏后裔公主玉忻为皇后,子光缵为太子,于义安麒麟山下建立凤凰中都,改升龙为北城,分山南为上、下两镇,设官统治。

  可是阮福映势力已有起色,重新占据柴棍,依靠地主阶级的支持,把嘉定建设成为复辟的基地,开始不断进攻西山军。

  是时西山军阮文惠、阮文岳皆以年老,没过三年二人就相继去世后,衰落已趋。继承王位的阮光缵,封阮文岳之子阮宝为孝公,赐符离一县为食邑,称“小朝”。阮宝不服,阴谋联系阮福映,为阮光缵所杀。西山政权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动辄互相残杀,文武上下人人自危。

  郭婆带、梁保、麦有金三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重归的西山军,你说这心情能有可能好吗?

  因为顾及,阮光缵一般情况下不敢对中国海盗下手。可是前途无亮的三人,想想广州的郑一等四人,心里怎能甘心?

  可说来说去这又能怨得了谁?路,还不是自己选的么!

  今日三人齐聚,是因为北边传来了红巾军胜利攻占广州的消息,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红巾军的地盘就要与西山军接边了。

  南京,视线再转回梁纲身上。

  返回宫中的他此时正在逐字逐句的细看着司法部送上的本月治下的全部案件统计书,数量比起上个月又下降了五六个百分点。

  约莫有两刻多钟后,梁纲满意的放下了案上。

  一段时间的熟悉后,红巾军详尽、清廉的司法诉讼和执法机构给了治下广大百姓很深的影响。

  往日闷头吃亏忍受的事情越来越少了,上司法院打官司,找警察的事情越来越普遍。而当这样的高峰期持续了近两个月时候后,红巾军治下所有的百姓都清楚地认识到了司法院、检察院和警察局的威力,随后案件数量就在逐月下降。

  要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那种程度很困难,可是往下降低一层标准,人人遵纪守法却还是有可能的。

  从案上再拿起一本奏折,是内阁首辅王邵谊和其下财政部、农畜部以及军中后勤部联名递交上的一分折子。

  简单点说,里面交代的就是红巾军现有的所有家底。

  粮食、银钱和军需物资储备,至今还都颇为充裕。可是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与一个正常的国家相比,红巾军现在治下各府县省库都太干净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二十一世纪,地上税入都不可能全部上缴国家,它们还要支撑地方运转呢!

  比如说常平仓,这是中国古代历朝历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市场价值的作用。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它会适当的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能使各地各方都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再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政权都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而且还有义仓,这是隋以后各地为备荒而设置的粮仓。

  《隋书.长孙平传》:“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最主要的还有各县的县库,各府的府库,各省的藩库……

  梁纲搜刮后现在多是空空如野,不见每日都有大量的钱财从南京向四方运去么。

  当初梁纲大军过后刮得天高三尺,现在就该他反哺反育了,没办法!

  所以说,就一个政权而言,红巾军发展迅速,民意也在迅速高涨,可是根基终是脆弱。他现在就好比南北朝时的前秦,如果一次大战中,
主力精锐全部丧尽,红巾军的政权也肯定会随之崩溃。

  不过该是幸运,战争方式的改变,使得红巾军现在已经不再存在这种危险了。

  摆在梁纲面前事实上只有两条路,一种是快速推进,根本不讲究积累,拿下两湖之后,张世龙部可以继续往西南推进,而梁纲自己统领大军立刻展开针对北方的征伐。

  二种就是缓慢稳当进行。大军拿下两湖后,继续向西南推进,可是却不立刻进兵中原。登上两三年,甚至是一年,政权有点积蓄和根基后,再大军北上。

  性格沉稳的人应该会选择后者,可是梁纲却始终认为清军不堪一战,等待时间积累,固然是增强了红巾军,可也给了清军的喘息之机,他心底早就选定了前者方式,明年时候他就想把赤红色的大旗插在北京城头。

  时间不等人,梁纲的终极目标——环太平帝国,其中一大厉害,就是要趁着欧洲激战正酣之际,嘣掉北方的那头大狗熊。

  打掉中国周边,唯一一个在陆战上有可能对中国造成威胁的国家!所以,他必须加快速度,用最快的步法登顶九州。
364章 何为绝响?断种绝文
盛世中华全文阅读作者:汉风雄烈加入书架

三百六十四章何为绝响?

南京太学。

钱大昕一身汉服,博带宽衣的坐在太师椅上,慢条斯理的咏读着手中的诗稿。明媚的阳光从窗口透进来,打射在他的身上,让钱大昕减去了几分儒宗的大气,而更像是位闲事无忧的老人。

发辫已经剪去,头顶脑门,几根稀疏的长发长出,被用头油梳的亮亮的,连同脑后的一束长发,正正具具的挽起竖立在钱大昕的头上。一支朴实的木簪穿发其中。

并不太长的一段时间,钱大昕却是已经完全适应了红巾军的规矩。那之前感到别扭的衣冠,现在在他的心底却是极其的合身顺眼。

一曲《重回汉唐》,令梁纲极其意外的发挥了作用,它竟是征服了钱大昕这个一代儒宗。

潜修乡下时,钱大昕闭耳不闻窗外事,当时《重回汉唐》虽然已经传遍江南,可他却是毫不知。那时能还能留在他身前的弟子,都可以说是他心中真正看的重的,自然也了解老师的为人和性格,所以,不管自己听了后多受影响,却一字一句也不敢在钱大昕面前透露。

而如此也才引得钱大昕第一次听《重回汉唐》这一曲后,那心神所感受到的巨大震撼。

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几度彷徨;

衣裾渺渺,终成绝响。

以为‘当世史学第一人’的钱大昕,最能理解和感受这几句歌词中那深涵的蕴意,和背后隐透的凄凉。

从那一刻起,钱大昕内心的情绪就变化了,而且是以一种很快的速度在变化。

之前令他感觉哭笑不得的脑门那几根稀疏长,发现在已经成了他最宝贵珍惜的宝贝,钱大昕内心转变完成后,有一个最大的愿望,那就是有朝一日,他自己的头发能够真正的竖冠立发。而不像现在这样……

“老师……”推开门扉,李锐手捧着一大摞文本轻声叫道。

“天工开物印本已出——”

本来眼睛依旧盯着诗稿,动也不动的钱大昕一听天工开物之名,浑身都是一颤。合上诗稿抬头看向李锐,那捧在他手中的一大摞书,“这些……都是?”

“《天工开物》上下三卷,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细分本为十八卷,都在于此。”

李锐知道老师对此书的看重,上前一步将文本放在书案上。

钱大昕抚摸着泛着墨香的新印文本,眼睛里闪动着一阵阵光芒。四十年了,细算下都等了四十年了,他终于可以一观其全本了。

乾隆十六年弘历南巡,钱大昕当时年仅二十出头,却早已经文满江南。因献赋获乾隆亲赐举人,官内阁中书。十九年,中进士。复擢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当时是,其在翰林院中无意中开到了名相张廷玉裁编的农书《授时通考》,在其第20、23、26等卷中,看到了被引用的《天工开物》之《乃粒》、《粹精》等章。

那时的钱大昕就已经惦记上了《天工开物》,随后几年查找,却都是不得其索。

《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为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后世的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其内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

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多国文本,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如:此书在世界上第一次记载炼锌方法;“物种发展变异理论”比德国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动物杂交培育良种”比法国比尔慈比斯雅的理论早两百多年;挖煤中的瓦斯排空、巷道支扶及化学变化的质量守恒规律等,也都比当时国外的科学先进许多。尤其“骨灰蘸秧根”、“种性随水土而分”等研究成果,更是农业史上的重大突破。

可惜就是这样的一本神书,经过满清百五十年的统治之后,却几乎已经在中国绝迹,甚至于世上连知道这本书的人都没有几个!

在明代,《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算法统宗》、《瘟疫论》等等……在这些科学著作的背后,不仅有高水平发展的农业,还有高水平发展的手工业和商业及各行各业。所以神著一出,就‘竟相翻刻’,闹得一时‘纸价腾贵’不在少数。《天工开物》问世以后,第二年就被刻印出版。几年后,书商杨素卿认为有利可图,决定再度翻刻。雕版已成,未及印刷,明朝却已经灭亡。到了清初,杨素卿经过几次改版,才得付印。但是杨本以后,便无人翻刻了。因为情况变了!!

在满清的高压文字狱下,《天工开物》已经很难广泛传播了。

中国自古就有强烈的“华夷之辩”意识,尤其是在大量的古籍之中。满清入关后,为巩固其作为异族的统治,消灭汉族主体意识,对中国古籍经常性的进行集中整理、检查、修改和销毁。

禁书,这一名词在满清治下变的是那么的泛滥、不值一文。

凡被认为对满清不利的,都要进行修改或毁灭。《天工开物》就是其中之一。如其《佳兵》章中就有“北虏”、“东北夷”等反清字样。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其兄宋应升的《方玉堂全集》,以及友人陈弘绪等人的一些著作都具有反清思想,提倡“华夷之辨”,因此早早的就被满清统治者给予销毁。

钱大昕注意到《天工开物》之时,市面上早就已经不予流行了,除了少数的藏书和世家书库中,你一点它的影子都看不到。

待《四库全书》修编,满清政府借收书之名更是销毁了不止一本《天工开物》。那是一场中华古籍的浩劫。

梁纲到来之时并不知道这个事情,可是他与王贞仪有联系,王氏研究天文、算法等等的时候,梁纲就自己所知的一些提点过王贞仪,其中就有提到《天工开物》。也正是那时,梁纲才知晓,原来在满清绝大部分的人都不知晓有这本神书在呢!

事实上如果梁纲能够在二十一世纪百度一下《天工开物》,他会更加郁闷的发现——中国自从清末开始以来流传着的《%138看书网%本,其中绝大多数竟然都是来自日本。

西历1771年,日本书商柏原屋佐兵卫(即菅王堂主人),发行了刻本《天工开物》,这是《天工开物》在日本的第一个翻刻本,也是第一个外国刻本。从此,《天工开物》成为日本江户时代各界广为重视的读物,刺激了当时日本哲学界和经济界,使之兴起了“开物之学”。

而那时,正值乾隆中期的清王朝,《四库全书》已经蓄势待发,即将正式编修。

红巾军占领了浙江之后,梁纲就开始于《天工开物》的寻找。

江南繁华之地么,富家士绅多,爱好藏书和收录古籍的也多,说不定就有呢!

而事实也不出梁纲的所料,宁波天一阁里就有。而且还是《天工开物》最早的刻印本——涂本。

拿到了这套书时,王贞仪等人还没有赶到南京,梁纲就把他收入了自己的住处。随后等到王贞仪一行人抵达南京后,梁纲就把其随之送到了它该去的地方。

钱大昕是担任太学祭酒个把月之后才知道有这么一出的,就是眼前这个李锐透的消息。因为他虽然是钱大昕的弟子,可是主攻的却是天文和算术,在了解到科学院的真正意思之后,即可就从太学跳槽进了科学院,然后就见到了《天工开物》。可那时这套书正在刻印,又怎么可能送到钱大昕这里来?所以,钱大昕心里虽急的发痒,却也只能等刻本出来后才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几经沧桑,几度彷徨。

衣裾渺渺,终成绝响……”

抚摸着纸墨崭新的《天工开物》,钱大昕苍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悲切,“终成绝响,终成绝响……”

“成为绝响的又何止是衣裳,是冠发?……,绝文断种才是真正的绝响,禁锢、败退才是真正的绝响啊……”

古天竺,佛宗的发源地印度,现在又是个什么情况?

可怕的猜想再度袭上钱大昕的心头。所谓知道的越多,害怕就越多。

如果没有红巾军,印度的那一幕幕,会不会也在中国身上……?

千年不朽之帝国,华夏子民,无限荣光的天朝上国就真的要倒在那些洋夷脚下?

想着满清的种种,钱大昕不违心的说,还真有很大的可能。

“幸好还有红巾军……”钱大昕眼前似乎浮现起了一排排火枪,一列列大炮,浮现起了一艘艘遮天蔽海的战船。

一股喜悦转而又浮现在那苍老的面孔上。

txt下载地址:

手机阅读: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三百六十四章何为绝响?)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兰岚谢谢您的支持!!

365章 拉壮丁式的征兵
盛世中华全文阅读作者:汉风雄烈加入书架
  三百六十五章 拉壮丁式的征兵

  时间进入八月。

  以阳历算这就是金秋十月了,收获的季节使得江南大地到处漾荡着欢笑。

  不纳税了,小民士绅都高兴。限制地租了,小民就尤为的高兴。

  看似五成的地租还多得很,可是对比起往年几乎没有少于六成的租税来,眼下被红巾军不得超过五成的律令限制的地主们已经是真正的大善人级了。

  而且日后红巾军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苛捐杂税了,没有‘浮收”,也不要‘加派”。

  满清过去是正赋少,地方加派多,陋规就更多。康熙皇帝好名声,‘盛世滋主人丁,永不加赋’,可地方上还有‘劝募’和‘义仓粮’,杂七杂八的加派就更多了。那里像现在,只要缴个正赋就完事了,稍微算一算,人就能知道,税赋这一块比之过去真的要少交了很多。

  战争期间,江南的局势动荡是必不可少的,粮食产量等等也都要受到影响。可是梁纲相信,只要今年一过,整个江南就将立马稳定下来。

  对于富足且战乱影响冲击不大的江南之地来说,一年时间的休养生息,已经足够他们挺过来了。

  八月十五庆丰收,丰收过后却又象征着别离。

  因为在秋收过后,梁纲一纸下诏,全国范围内大征兵——每省一万人,只多不可少。

  再次西征的詹世爵部,中秋节前就已经打到了武昌城,随军水师更是纵横长江,直杀到了荆州城下,沿江拦腰一斩,将湖北大江南北彻底分成了两截。

  紧张北运中的夏粮通道完全瘫痪,消息传到北京,也无可避免的引起一场轩然大波。直隶科消息,整个河北粮价都在猛涨,北京城尤为突出。

  广东的张世龙部,合同江西两团,也已经将吉庆部堵围在了粤北连州的湘粤交汇地代。但清军凭险固守,一时半会还穿不出来捷报。

  安徽战事同样进行顺利,陈虎、南向阳两部联手进攻,额勒登保虽然不俗,可手中实力有限,到底也是支撑不了。现在已经推入了毫州。虽然还在安徽境内,但梁纲已经可以放开了说——两淮之地,现已经尽在其掌控之中。

  水师七营也在逐渐当中,海南岛正式纳入红巾军麾下,梁纲渴望已久的石碌矿产也在第一时间内进入到全力开发之中。

  可以说,八月份的红巾军,一切事情都是顺利的。让梁纲唯一感觉到不足的地方就还是——兵力。

  南向阳部现在已经掉头从皖北南下了,他需要迅速增援湖北战场。因为单凭詹世爵部,啃下武昌这块硬骨头还能做得到,可战罢后想再往西进就很难了。

  梁纲手头的兵力不能动,因为他们还需要留着看家用。毕竟连州战场投入了太多的兵力,现在红巾军浙江、福建、江西三省可都已经处于了空虚状态,除了逐渐起的地方守备军外,没有一营一团的正规部队驻扎。

  手头力量的短缺让梁纲下定了主意,秋后立刻进行招兵。连同这段时间教化过来的俘虏,梁纲准备此次一次性扩军八万人,十三个团旅。

  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外加湖北少许。

  梁纲等于已经控制了六个省,占据了大半南中国。这六省之中,每省招兵一万,可以说安徽、江苏二人是毫无负担的。

  安徽,其环境就不用说了,要招兵那是容易得很。而江苏则是南北分化厉害,贫富悬殊太巨。扬州以南的苏南,那是全国最顶尖的富庶,其以北的苏北却又是一涝再涝,困苦的很。

  大运河沿途的数以万计的漕丁,单是这一群口,江苏省便是再招募一万人也是绰绰有余。

  而余下的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四省中,江西、福建是处于中等地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问题都不甚大。浙江和广东
东,一万兵额却就是真正的让人作难了。

  黄钺这几天心情都有些紧张,自己刚刚适应了巡抚的位子,南京那儿就派下来了一项苦差事。

  一万兵额,在浙江哪里招的来啊!?

  俗话说得好,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红巾军虽然军饷很具诱惑力,可是对于环境富庶和经济复苏中的浙江来说,这股诱惑力还诱惑不来一万个新兵。

  兼之,之前红巾军就已经在浙江招过兵了,人源就已经被砍去了一部分。而且时间还不到一年,老百姓固然是不抗拒红巾军的统治了,也有许多人受到了反清思想的洗礼,可是时间毕竟短暂,人们心底对于北边的满清依旧还有着丝丝怯意未除……

  反正诸多原因种种相加,黄钺这个浙江巡抚,是相当担忧此任务的完成情况。

  对于这个任务黄钺采取的是分派方式,一万人额按照治下各府的人口浓度,比例分配。

  单着繁盛的杭州府,就分到了足足一千个新兵名额。可把地方官给愁坏了。任务完不成,不但府县武装部受处分,黄钺挨了训也肯定不会忘了他们。

  昌化县。

  这里是杭州府最西面的一个县,从这儿再往西就是江西了。可它依旧是浙江的中心城镇之一,特产昌化鸡血石,也是早早的名扬在外。

  作为此次新兵招募的诸多地点之一,昌化县分到一百一十七个名额。县武装部忙活了好一阵子,却也才招募了不到二十人。

  如果换做是招募城管、警察,甚至是地方守备军,可能则一百一十七个名额现在已经全部满员了。可招募正规军,这就没几人主动响应了。

  “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宣传语说的漂亮,比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迈进了一步。可眼下时候却不能否认,中国老百姓的思想境界真远远没达到这个地步。

  在红巾军的统治下,老百姓固然是享受到了一些福利,可这点利益是远不及‘新中国土地革命’那时给老百姓带来的利益巨大的。老百姓都是明察秋毫的,红巾军给他们带来福利,他们就对红巾军拥护热爱,可拥护热爱的程度也是和利益的大小相当的,两者间历来都是相互联系也成正比的,红巾军带来的利益小,他们对红巾军的感情就自然的比不上那时疯狂拥护。

  对此,梁纲没什么好说的,一切自己心里清楚就是。付出才会有回报,自己只是付出了一分,能收获眼前的这些就足够了。

  白坞村,昌化县成西南。

  今天只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可是因为村长白贵北不平常的举动而使得整个村子都为之轰动。

  路旁两侧看热闹的人群簇拥下,白贵北领着自己的儿子白喜,还有村中的一个壮丁,拎着铡刀,拿着标枪,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年轻汉子望着县城而去。

  “三儿那孩子真是可惜了,能干也能吃苦,现在朝廷好,税粮轻,只要下劲干上两年就能娶媳妇了。可被送去了军里,也不知道能不能再活着回来。白贵东那老东西忒不是个玩意了……”

  “可不是。仗着自己是族长,就欺负人家孤儿寡母了。三儿这孩子要是有个长短,老嫂子可怎么活啊……”

  “还不是盼着三儿家的那几亩地。现在打仗可都是枪啊,炮啊的,不到跟前人就没了,三儿这一去,万一回不来,那几亩水田……”

  “日后交粮交死他这个老东西……”

  众人的议论纷纷却也挡不住白贵北一行人的远去,白喜听了也是默不做声。虽然他们家跟白贵东是一门子至亲,可是父子俩对这个大哥大伯,真的是没啥子好说的了。

  白三强扭过头,最后望一眼身后的人群,母亲的身影终是没有出现。现在的她,还能起的床来吗?

  “看什么看!”一杆子抽在白三
强的脊背上,四人中最后的那个壮丁,白贵东家下的奴才,当然是以主人的话为天命——不让白三强好过了。“快走——”

  照那白贵东的想法,白三强最好是刚入军就死翘翘,抚恤银下到手里,身为族长的他能刮一刮不说,也可趁此将白三强的母亲送到宗里去‘供养’起来,而后那几亩上好的水田自然也就落入他的手中了。

  红巾军定下的税赋很让白贵东肉疼,所以他也就打算在今年年底进行分家。为此,白贵东现在希望实现的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在分家时让自己五个儿子,人人都能有上九十九亩九分田。

  挨了一棍,白三强扭过头默不做声的忍受着,他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反抗或是顶嘴叫骂,只能让自己受更大更多的苦而已。

  自己日后还要报仇报复呢,现在必须忍受。

  “红巾军,当兵……”

  人生只剩下了最后一条路可供自己选择,白三强虽然看不到这条路的尽头,也不知道走上这条路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可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全部的希望都倾注进这条自己毫无知解的路上。

  想到曾经看到的清兵在村子里的光彩,白三强眼睛中一抹犀利的目光闪过,自己一定要活下去,然后风风光光的回来,回来孝敬母亲还要好好地问候一下狗日的白贵东……
366章 新币
盛世中华全文阅读作者:汉风雄烈加入书架
  三百六十六章 新币

  即便是光明的羽翼下也还有阴暗在生养。

  人世间的不平事,永远也不会消失。白三强的遭遇固然有些可怜,但是一点不影响一面,总体而言,红巾军的势头仍旧在稳定和坚定的步步高蹬。

  而当一股力量蓬勃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货币,自然也就油然而生。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明清两季之前,金银只是为辅。进入明代之后,白银始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通。

  官方的铜钱白银兑率一直都是1000:1,但是之前中国‘钱荒’频频发生,一两白银最低是只能兑换到六七百钱。

  而清朝时期,云南铜矿迅速发展,铜产量增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货币产量的不足,并且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也加剧了白银的贬值。

  明清交际的百年间,中国、日本、欧洲三地金银比价就曾存在着较大的差价,中国金银比价为1∶5.5-7,日本金银比价为1∶12-13,欧洲为金银比价1∶10.6-15.5,欧洲商人经常将日本、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至少可获利一倍以上。

  可到乾嘉之交时期,中国的金银比价已经长久稳定在——1:10这个定位了。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一个事实:国外白银在大量的流入国内。

  红巾军制定货币,梁纲脑子里受历史影响,加之铜钱的性价比实在太低,是以就从新制定出了一套货币。与这套货币同时制定的也有一套总量公制。

  中国的斤两十六位进制换算实在太麻烦了,梁纲穿遇到现在,这是他唯一还不能良好适应的。【满清库平制:1斤相等于596.82克=16两、1两(37.7994克)=10钱、1钱=10分】

  军中的一些军械制度之前都是按照库平制计算的,猛一改动显然会触动不小,可是梁纲宁愿承担这场麻烦。

  重量公制,这套相等同前世公制制定出的重量单位,早在梁纲立国建制之初就传达天下,施行了开来。到今天位子,其带来的好处固然还有,但最主要影响却是造成了后勤部许多不必要的失误。梁纲也就当它是一种改革说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了。

  货币制度,禁止块状金银在市场上流通,改之为金元和银元。

  每两块金元、银元合都兑黄金白银一两,其之间比价依旧是1:10,内质也全都是含铜合金。

  重,旧制(十六位进制)为七钱二分,新制为五钱三分。金银币合铜比例,皆是八八对一二。每块含纯金纯银四钱七分。

  “启禀大王,内阁首辅王邵谊、参知政事民政部尚书陈明堂、财政部尚书汪大可觐见。”

  “宣他们进来。”梁纲放下手中的书说道。他今天下午全部都空出了时间来,为的就是召见这三人。

  声音传出,自有侍卫引领三人上前。

  只片刻时间,三人就进了殿来。王邵谊居中,陈明堂居左,汪大可居右,一袭的黑衣。三人身后还有一殿前亲卫随从,手捧着一朱漆托盘,上面放的东西被一次红绸遮掩,想必那就是梁纲等待他们的原因了。

  “臣等拜见大王。”三人对着梁纲鞠躬行礼。座凳自有殿上侍女搬来。

  “汪大可。”

  “臣在。”

  “所铸之前呢?呈上来……”

  昨日内阁上书,里面有汪大可的附言,说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准备,新朝新钱已经全部铸造完毕,随时可以下市。

  所以,梁纲今天才空出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来见他们三人。

  起身从后面亲卫手中接过托盘,汪大可端着朱漆托盘低头恭敬地进到了梁纲面前。

  他最早时期只是王子元手下的一个得力助手,红巾军立足南京之后,巩固地盘,这钱粮物资支出就不可能全由军队着手了。


  财政部尚书的位子梁纲本是要留给王子元的,可他不愿跳出军队,于是就推荐了汪大可来。

  这人是钱粮师爷出身,管理财政部确实是适合的,没有闹出一点乱子来,梁纲称王之后,论功行赏,这财政部尚书的宝座自然也就归了他有。

  在梁纲称王之前,汪大可就已经开始着手这件事情,造币厂中那些日子里陆陆续续添置了好多欧洲式的金属币压制机器。

  而后就是原材料的收集,在最后就是一直忙活到现在的压印。

  半年时间的忙碌,南京造币厂总共印压出了金元十万枚、银元一百万枚,铜元、铜角、铜分也各有二百万枚。

  一个国家货币的流通不可能单靠大额度金银的,铜币也是不可缺少的。

  为此梁纲设计出了铜元、铜角和铜分,明显是受到了前世人民币的深重影响。

  与金元、银元的比价相等,铜币三类中的兑换比例也是十进制,而铜元和银元的兑换比例同样是十进制。

  在这项设定中,梁纲所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银铜两种金属间的价值差距太大。

  要知道,铜钱可是一千枚才兑换一两白银的。而一千枚铜钱的重量却是整整一百两,也就是旧制的六斤四两。

  铜钱中固然含有一定比例的铅和锡,可是六斤四两重的铜钱中,含铜量最少却也要超过四斤半。四斤半的纯铜,兑换成新制就是五斤四两。而与其是同一相等价值的白银,换成新制却仅仅是七钱四分。

  除非梁纲将铜元制作成半斤重的铜饼,否则的话就必须在铜元中添加贵金属,不然两边根本就对不上。

  红巾军的铜元就好比二十一世的百元人民币大钞,里面都含有了一丝金线。稍微稍微的一丝金子,就足够相同重量的铜元,十比一去兑换亮亮的银元了。

  不过红巾军治下的铜矿产地,能上的眼的似乎只有江西德兴了。怀玉山脉孔雀山下,这地方是世界五大斑岩铜矿之一、亚洲第一大斑岩矿山,是一世界级的露天超大型铜矿。在梁纲的指示下,德兴的铜矿业迅速得到了恢复。但显然以现在的开采冶炼手段,德兴一地的产量还远供不上整个江南的需求。

  所以,相对于银元,需求量更大更多的铜币,红巾军却不得不只造出了这么一点。

  非是军力有些匮乏,梁纲现在都恨不得直杀到菲律宾去。虽然初中时学的一些地理知识早已经还给了老师,可梁纲还有印象的是,菲律宾,吕宋岛,那是一个真正的宝地。至少铜矿那里是多得很!

  而且西班牙人往日杀了多少华人?最初时更是敢贩卖军火给广州清军,这些帐日后都要算。

  拿起一枚银币,梁纲手捏着边缘用力一吹,放在耳边一听,一股嗡嗡的清脆波动声果然传入耳来。嘴角泛起了一丝笑。

  他前世听说过这个,但却从没有闲钱去买,即便是假银元也一样。也从没有闲情雅趣的去逛逛古玩街……

  穿越到清朝后,杀进南京城,梁纲已经有条件去实现这个愿望了。因为在江南,银元虽不像在广州一样随处可见,可用心找一找还完全是可以的。

  但这只是一个微小不可查的好奇心而已,梁纲有哪里会去真正的面对它。所以,直到现在,这个小小的,微不可查的,经常被他给忘记的好奇心,才得到了满足。

  “发布告示,正式通令全国。”金币、银币、铜币,随着梁纲的抓起洒落,留下了一连串的清脆声响。在这叮叮当当的脆响中,梁纲正式下达了发布新币的诏令。

  几百万新币不需要去强制推行,也不需要押着老百姓去强制兑换,红巾军要做的仅是把他们当成薪俸一笔笔的发下去就是。

  现在新币下市,仅仅是试水阶段。没有超大的数量储备,梁纲并不能玩转整个天下
。而数量超大的货币储备,也不要数量超大的金属储备,以及时间来积累。

  现在要做的,只是让全天下的人去适应‘它’的出现而已。

  银行的梦想始终在梁纲的脑海里隐现,可能他这一生都等不到发行纸币的那一天,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银行里发发金元券、银元券什么的却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银行存,而钱庄、银号灭。

  具体的什么原因,梁纲说不出来,他毕竟不是学这一行的。可他知道,既然原本历史时空中,中国的本土钱庄、银号兴旺发达一阵子后纷纷倒在了银行的脚下,这固然是有社会政治原因的影响,但其本身制度上肯定也存在着不足。

  而且在梁纲的认知中,银行都是超级赚钱的,国有银行绝对是一个好门路。

  银行可以为供商业提供发展的契机,也可以剪除高利贷,工商业发展,更是可以带动整个中国的发展和变革……

  脑子里少的可怜的金融知识,使得梁纲很轻率的将这些纷纷联系在了一切。于是,一个简单的认识就出现在他的脑海了:银行好,钱庄、银号不行,本身制度有缺陷。
367章 诛杀和珅,乾隆的最好祭奠
盛世中华全文阅读作者:汉风雄烈加入书架
  三百六十七章 诛杀和珅,乾隆的最好祭奠

  如果听到梁纲的心里话,中国的钱庄和票号是会哭泣的,因为他们实在太冤枉了。

  中国本土土生土长起来的金融机构,内中最具代表特色的就莫过于晋商的票号和浙商的钱庄。

  通俗地讲,票号就是玩票的,钱庄就是玩钱的。这一点上,它们的发展轨迹与欧洲同行是相当的一致。

  在欧洲,无论是早期的威尼斯、热那亚,还是后来的荷兰、英国,金融与贸易都是密不可分的连体婴。他们相伴而生,又相互促进,还要相互借力。

  欧洲最早的金融机构一样来源于商号,在一笔笔的商业活动中,商业对金融业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大,最终导致的就是专业性的金融服务机构的诞生,金融业也从此与商业贸易分离。中国的票号、钱庄发展也莫过于此,双方的起始皆在同一个点上。

  中国的票号业源于山西,而不是经济发达和航运便利的东部沿海,这确实令人觉得奇怪。可要仔细的想来却也合乎情理。

  晋商,明清五百年间一直都是中国商帮的顶梁柱,他们走南闯北的魄力和吃苦耐劳的坚韧,使得其很早就在中国商业版图中脱颖而出。

  尤其是明末清初时期,晋商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等八大家,以塞外经商为名,暗中为满清输送军需物资和情报。他们在满清最困难的时候给满清提供粮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鼎鼎有名的汉奸家族。满清入主中原后,在顺治初年即将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八位山西有功之商召入京城,赐宴便殿,入籍内务府,封为皇商。

  有了这八大皇商当先锋,清朝时期晋商的发展就更加的大跨步了。足迹遍天下,很快就在康熙初年发展成了南北两大贸易体系——粮船帮和骆驼帮。前者奔波于各省江河口岸,后者远涉万里,足迹直达蒙古、恰克图,成为中国茶、丝、布、粮、铁等商品最大的贸易商,也建立起中国最早最为庞大的贸易网络。

  与欧洲犹太金融家族崛起的道路不同,晋商的票号汇兑网络脱胎于纵横上万里、从业数十万人的庞大国内国际贸易网络。而犹太人的金融网络则发迹于金钱兑换、存款放贷、票据交易等纯货币业务。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强大的网络辐射能力所形成的规模效应和快速便捷优势。当网络优势一旦确立,则后来的竞争对手几乎难以插足。这也是后来浙商的钱庄始终无法在远程汇兑业务领域超越晋商票号的主要原因。

  浙商缺乏足够庞大的网络,致使其钱庄规模普遍偏小,最终也难以形成类似欧洲犹太人金融业那样的庞大的金融帝国。

  而且由于晋商的贸易网络覆盖面太过庞大,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资金往往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周转一次,也严重制约了商人生意的扩大发展。同时,远程运送现银时间过长,路途也不安全,因此客观上需要一种便捷的远程资金调动方式,这就是票号起家的核心业务:远程汇兑。

  票号的汇兑网络形成了巨大的金融网络优势,在此基础之上,原本也有希望发展成为类似于欧洲犹太人金融家在西方所奠定的“金融高速公路体系”的,从而垄断信用与资本流通的大动脉。

  然而其总部设立在山西,始终都缺乏着地利优势,没有在国内经济中心江南建立自己的总部,从而就使得决策层远离了最具增长潜力的贸易金融服务的中心,也丧失了主导新兴的商业汇票交易和其他金融市场的机会;再由就是中国特殊的社会情况,没有土壤和空间去培育战争债券和国家债券的生长壮大,票号仅仅将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固步自封,最终也只能被外国银行和官办银行逐步侵蚀掉其生存根本的汇兑业。

  金融市场,尤其是形成国家融
融资的核心力量——各种国债和各类票据的交易市场,因为中国本土强盛的封建帝王制,而使得票号与钱庄,双双都没能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和转折。

  落后就等于死亡。原历史时空中,兴盛一时的山西票号和浙江钱庄纷纷倒闭关门,最终让银行这个外来户占据了中国全部的市场,不能不说是清末中国诸多悲剧中的其一。

  然而在与梁纲看来,在他这个金融门外汉看来,银行的制度确实要比票号、钱庄都来得强。看它既能存钱贷款,也能兑票贴现,完全是兼顾钱庄、票号两者的优点么。

  封建国度,一切都是以上位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真实历史上的钱庄、票号多么可惜,梁纲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成立国有的中央银行,那么不久的将来,票号、钱庄就肯定会劫难迎头。

  北京。

  时间不自觉地就进入九月了,但已经被放在火炉上烘烤的满清朝廷这个炸药桶,这些日子来却一直是风平浪静。

  非是这数月来宋标始终能察觉出一点不对的苗头,这么长时间下来他自己都要等的耐不住了。

  嘉庆,高高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几个月的时间,冷眼旁观着和珅一党在朝堂上的跳腾,没有动手,但却绝不是不打算动手了。他只是在麻痹着和珅,麻痹着福长安,麻痹着所有人,为此他甚至将九门提督这样重要的位子都让了出去,而只是在等着一个可以让他一击致命的机会。

  现在,九月份了,乾隆的诞辰到了,这个机会也终于到了。

  宫殿中,嘉庆帝一个人静静地呆着。他在想着自己的一生……

  母亲魏佳氏,乾隆朝的第三个皇后,却只是个下下等的包衣出身。什么是包衣?那就是给人家里当奴做仆的奴才,真真正正的奴才,即便是属于正黄旗,是给皇帝做奴才的,可还依旧是令人瞧不起的包衣。

  母亲从一宫女,步步高升做上皇贵妃,最终至皇后,中间吃了多少的辛苦才给自己挣来了嫡子的名分。可惜二十二年前薨逝了……

  从嘉亲王到皇帝,嘉庆帝的心里却如冬季的天空,充满了浓重的阴云而又寒风嗖嗖。因为他深知道自己父亲是个什么人,就有如帐幕上的燕巢,稍一不慎,有个风吹草动,就会巢倾卵破。

  所以做皇帝的第一年,他始终对乾隆陪着千万个的小心,乾隆笑,他才笑,乾隆怒,他才怒,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对和珅这个乾隆最恩宠的大臣,他也是毕恭毕敬的,甚至以‘相公’呼之。示之以庸碌,松懈乾隆的警惕性……种种做法,为了就是能够顺利亲政。第二年,乾隆死了。嘉庆心中很是有一抹悲伤地,特别是乾隆死之时还口吐鲜血,念叨着不甘……

  难堪的局面让嘉庆放弃了立马清算和珅,拨乱反正!他要用和珅来稳定动荡中的朝局。

  可惜,和珅的反应极其迅速,他固然是稳定了朝局,可也霸占住了权力要害。

  嘉庆心中三思,不得已就又放了和珅一马。因为有了准备和警惕的和珅,并不是一块好啃的肉骨头。嘉庆要诛杀和珅,但也绝不愿闹得不可开交,整个朝廷分崩离析。那样的话,对于整个清廷而言都不是好的选择。

  宫殿里静悄悄地,似乎能听到外面秋雨落地声音。嘉庆帝理一理他的思路——

  事到不得不行的地步了,南方与红巾军之战连战连败,两湖大批的粮草无法运京,却还丢掉了武昌。

  天下有和珅在,军兵战力就始终不会称意。必须剜除腐败的毒瘤,否则国将不国,自己也将落个末世帝皇之号。

  要整顿军队就必须铲除腐败,要铲除腐败就必须改革弊政,就必须整顿吏治;而要改革、要整顿,就必须首先诛杀和珅——即使为自己的全面亲政着想,为巩固自己的皇权着想,也必须首杀和珅


  红巾军逆匪来历不明,逆首梁纲甚至可能是明末欲孽。而苗民和教匪作乱却都是地方官吏贪婪敲榨、勒逼暴虐的结果。现在西面的白莲教匪越剿越多,战火越烧越旺,就是由于军队和地方官的腐败所致,而天下腐败的根源就在和珅——

  必须诛杀和珅,才可为改革扫除最大的障碍。

  可是,皇陵前诛杀和珅会不会落个不孝的罪名?杀了他又会不会引起朝野动乱?时局会不会因此更加动荡?

  祖宗创下的宏伟业绩岂能在我手中衰败!?

  稍微的一点疑虑后,嘉庆帝心里却又紧跟着充满了坚毅:拯救国家于危难就是对列祖列宗的最好报答。诛杀和珅,根除弊政,整顿军队,荡平逆乱,就是对父皇的最好祭奠。
首页606162636465666768697071 下一页 末页
扫码
作者汉风雄烈所写的《盛世中华》为转载作品,盛世中华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找书苑提供盛世中华全文阅读。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盛世中华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盛世中华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盛世中华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盛世中华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