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三国之献帝崛起最新章节 >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17章万年公主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作者:武陵年少时加入书架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董贵人是董承独女,娇生惯养,并不怎么畏惧皇帝,甚至还敢偷眼打量。

皇帝深肖其母,样貌俊秀,虽然养尊处优,但近来又是研读经书、又是去上林骑马,天生贵胄之外,更是平添了一股英气与儒雅。

董贵人久在闺中,何时见过这样的人物?她正是十五六岁的年纪,情窦初开,只这一眼便将皇帝的样子印在脑海里,一颗心砰然作响。

皇帝一时没有叫起,她乖乖的跪在地上,语气似娇似嗔:“这只金步摇是家母所赠,意义重大,所幸被陛下拾得,不然臣妾都不知该急成什么样子。”

这金步摇下的‘山题’乍一看像是桂枝,这会拿到眼前仔细看原来是鹿角,皇帝知道这是认错了,十分干脆的叫董贵人起来:“既然是你母亲所赠,那就好好收着,不要再弄丢了。”

“诺。”董贵人大大方方的起身,先于穆顺伸出手,从皇帝伸出的手掌中拿走那只金步摇。

董贵人的指尖仿佛不经意间在皇帝掌心短暂停留,柔嫩的触感让皇帝眉头一挑。

“陛下不如去臣妾哪里歇息?太官令刚送来一些糕点。”董贵人殷勤的邀请道。

皇帝拒绝了董贵人的一番好意,转身就走:“不用了。”

“陛下……”最后两个字含在喉头,董贵人瞪着空荡荡的庑廊,很不高兴的抿起了嘴,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说道:“还没有说臣妾的名字。”

身侧采女正站在边上,悄悄低声禀告:“陛下去的东阁,好像是宋贵人的居处。”

“啪!”

董贵人突然打了那采女一巴掌,凌厉的气势全然不似在皇帝面前做出的乖巧模样,她训斥道:“我难道看不出来吗?还要你告诉我?”

看着皇帝离开的方向,董贵人转身回望椒房殿高大的正殿,由于还没有正式举行立后大典,椒房殿正殿被人封闭。哪怕是她与宋、伏几个贵人,都只是暂时住在椒房殿里的偏阁里。

不过,从今以后,椒房殿就只能有她一个主人。

董贵人凝视着高贵华丽的椒房殿,不由握紧了掌中的那只金步摇。

皇帝来到东阁时,立即发觉了一些不对劲,东阁里的宫女、宦官,无不屏息静气,小心翼翼,生怕发出一点声响。

正在心里起疑时,阶上一名中黄门快步走到跟前说道:“万年公主说,陛下若是来了就请直接进去,宋贵人身子不好,不能出门相迎。”

“这是什么道理?”穆顺不满道,哪怕对方是皇帝的姐姐,这么做未免也太失礼了。

“好了。”皇帝把袖一摆,看来刘姜早就得了消息,特意在这里等着他呢。

把穆顺等人留在原地,皇帝一人推开门,走了进去。

以往来到这里总是能听见宋都的欢声笑语,此时除了静默以外还是静默。

皇帝心里一沉。

他看见万年公主刘姜端坐主位,旁边坐着伏寿,却不见宋都的身影。

刘姜与伏寿都是一丝不苟的人,彼此性趣相投,最为合契,此时都是有一丝忧愁凝于眉间。

这个的样子让皇帝心里感到不妙。

看到皇帝来了,刘姜声音清冷,对伏寿说道:“你先回去休息,移宫的事,我自会寻人告知。”

“诺。”伏寿平静的起身行礼,语气与她往日一般无二,只是那眼底的一抹红色,却深深刺痛了皇帝。

原来她也曾为此哭过。

原来皇帝不止伤害了一个人的心。

在经过皇帝时,伏寿稍稍顿了顿,偷眼看了皇帝一下,眼中掠过莫名的神色。

皇帝忍着没有看她,因为他知道,这里有一个更需要他安慰的人。

刘姜直直的看着皇帝好一会,方才说道:“陛下是个聪明人,这些天你做的任何决断我都别无他顾的支持你,后来事实也证明你确实是对的。但这一次,我不得不说,你错了。”

皇帝沉默了,虽然很不忍,但还是坚定的说道:“我自认我做的没有错。”

刘姜没有搭话,先往一帘之隔的卧室里看了一眼,眼神复杂的说道:“在朝廷上,陛下确实是个明君,但是……在别的地方,你依然是错的。”

她伸手拦住了皇帝要说的话,头微微下垂,带着对往日的追忆,道:“当年孝宣皇帝诏求故剑的往事,陛下作为刘氏子孙,不妨仔细想想……”

这是在用汉宣帝不惧霍光权势,执意立糟糠之妻许平君为皇后的典故来暗讽皇帝。

“今时不同往日,我这么做有我自己的用意。”皇帝低声说道。

刘姜顿时不满道:“现在你是大权在握的皇帝,朝野公卿谁人不服,我不明白还有什么事能难倒你、非要让你用皇后之位来交换?跟当年的霍氏比起来,董承什么都不是、又能帮皇帝做什么!”

面对刘姜的叱问,皇帝脸上浮现出坚毅的神色:“就因为他一无是处,所以我才会看中他。这天下的事没有你想的那样简单,平定天下也不是诛杀几个逆臣贼子就可以了的。光武皇帝虽说是中兴大汉,但他不过凭借个人的能力给大汉续了一命,并没有留下一个完整的制度以及典章,后世偶尔出几个明君来维持现况已属不易,更谈何根治恶疾?”

刘姜沉默了,她一个弱女子不是很明白这种事情,迟疑的问道:“你说的恶疾,是什么?”

皇帝停顿了会儿,几番考虑之后,方才下定决心,倾身靠近刘姜,在其耳边小声说了几句。

“他、他们?”刘姜难以置信,惊骇的掩口道。

皇帝语重心长的说道:“历代先帝,但凡有为有德者,无不是倾力在这方面下功夫,与他们勾心斗角。这几日我会让人将历代帝纪整理出来,供你诵习。皇姐看了,自然就会明白我说的绝不是虚言。”

这个时代的女子并没有‘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尤其是名门冠族的闺秀,更是自小就学富五车,经义皆通。

见皇帝说的郑重,刘姜认真的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皇帝用真诚的眼神看着刘姜,缓缓道:“刘氏乃天命所归,身为高祖血裔,此时正是百年难逢的良机,我岂能不趁此了结历代先帝的夙愿?”

“所以说、”刘姜苦笑道:“到底还是我小气了。”

“这也怪不得你,没有人能随心所欲,即便我是皇帝,也会身不由己。”皇帝闭上双眼,十分肯定的说道:“我会补偿她们的。”

第18章寸心难算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作者:武陵年少时加入书架

“商歌向秋月,哀韵兼浩叹。寤寐怨佳期,美人隔霄汉。”秋夜作

刘姜看了皇帝一眼,虽然接受了皇帝的决定,但心里却不以为然,因为她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能弥补与皇后之位失之交臂的遗憾。

但作为一个男人,尤其是一国之君,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已实属不易了。

刘姜的气消了些许,叹息道:“伏寿与宋都都很不错。我虽然疼惜宋都,却也不得不为以后多多着想。皇后这个位置,我属意谁,你应当知道?”

皇帝听懂了刘姜的意思,现在第一任皇后还没正式册立,她就开始提议第二任皇后的人选了。

伏寿端庄有仪容,确实是最合适的皇后人选,历史上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这并不是皇帝心里想要的,他侧身看向帘子里的卧室,知道宋都就在里面休憩。转过身来,对刘姜说道:“如有机会,我不能再辜负了她。”

刘姜心里想说你辜负的何止是一个人,但还是没有说出口,她缓缓离席起身,在皇帝的扶持下走到门边,轻声说道:“你将来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还很多,所以你不用太顾忌她们,她们很明事理、分得清轻重,不会怪你的。”

皇帝没有说话,冲刘姜露出一分笑容,他的笑容洋溢着少年独有的自信,连刘姜冷冰冰的脸色都因此和缓了几分。

刘姜走到屋檐下,忽然想起一事,对皇帝说道:“苗祀已经把唐姬接进宫来了,但一时寻不到合适的住处,所以我让她与我一起住在园子里。”

皇帝声音一滞,说道:“这些年她还好么?”

“一直在守节,誓不再嫁。”刘姜语气有些悲伤,似乎想起了一段灰暗的往事。她很快收起了这负面的情绪,振作道:“现在好了,陛下不妨给她一个身份,也不枉她这些年苦苦捱着。”

“也好。”皇帝说道:“我过些天再去看你们。”

送走了刘姜,皇帝生怕吵到休憩的宋都,入殿时刻意放缓了脚步。

锦帐丝被,躺着皇帝穿越以来、在融合两世记忆后最为珍视的人。

宋都和衣而卧,紧闭着眼,出细微的呼吸声。

皇帝就这么一直站在床边,静静地看着宋都的睡颜。

宋都似乎睡得很仓促,连丝间的金步摇都没来得及取下。她的呼吸时轻时促,惹得金步摇的桂枝不住的抖动颤栗。

皇帝叹口气,俯下身去,用手指拂去宋都眼角的泪痕:“别装了,你鞋子都没来得及脱。”

眼睫微微一颤,宋都立即张开眼,眼泪不受控制的沿着眼角迅滑入鬓,她格外委屈的看着皇帝。

皇帝看得一阵心痛,伸手抚摸那张被泪水润湿的脸颊,自觉俯身让宋都伸手环住自己的脖颈。

“以后不管如何,你都是我最重要的人。”皇帝在她耳鬓轻声作着承诺。

“我不在乎什么皇后,我只想天天都能看到皇帝哥哥。”宋都哽咽着说道:“可她们说,你有了皇后之后,你就不会常来找我了”

“不会的,我会一直来找你的。”皇帝肯定的说道。

宋都把头在皇帝脖子旁蹭了蹭,说道:“皇帝哥哥,我想去上林苑。”

皇帝抬头看了眼天色,说:“改天吧,天色不早了。”

“那你今天留下来陪我。”宋都退求其次。

“好”皇帝看着宋都,突然低下头吻住她的额头。

安抚好了宋都,伏寿自然也不在话下,她一向懂事,尽管不明白,但也并不耽误她对皇帝表示理解。

册立皇后的典礼十分繁琐,皇帝有意减省,却拗不过董承与董贵人,只得任其所为,犹如木偶一般完成了整个流程。

晚间,皇帝理所当然的留宿椒房殿。

董皇后很是殷勤的招待皇帝坐在床边,她突然想起母亲对她说过的一些周公之礼,双颊顿时热。看着皇帝一副木然的样子,董皇后还道是对方害羞,鼓起勇气伸出手去,帮皇帝脱下衣服。

等到还剩一件单衣时,皇帝突然伸手捉住董皇后纤细的手,皇帝扭头盯着董皇后,眼睛清澈明亮,没有一丝与火热。

“今天忙了那么久,早些睡吧。”皇帝拍了拍董皇后的肩膀,径自爬上了床榻。

董皇后眉头一挑,也跟着躺在皇帝旁边,像是松了口气,又像是有些不甘:“陛下是不是忘了什么?”

皇帝侧身看向董皇后,本是十五六岁的少女,因为妆容而更显成熟的韵味。皇帝看痴了一会,好不容易回过神来,想起对方问的什么,有些窘迫的说道:“我还小。”

有那么一刹那,董皇后险些以为自己看错了,没想到在一向从容不迫、英武聪睿的皇帝居然也有害羞红脸的一天。董皇后心里愈加欣喜了,因为全天下就只有她才能见到皇帝如此私密的一面。

跟平日高高在上,冷漠镇静的样子相比,皇帝这番人性化的表现愈加吸引了她。董皇后看着皇帝转过去的背影,弯起了好看的眉眼,忽然觉得心里充斥着温暖的阳光,一种莫名的情愫犹如蔓草在心里疯狂的生长。

董皇后倾其上身,在皇帝耳边吹着如兰般的香气,语气里带着恰到好处的诱惑与玩笑:“也是呢,陛下还什么都不会。”

皇帝倏然转过身来,面无表情的看了董皇后几眼。无论前世今生,对女人,皇帝很难生出气来,此时他十二岁的身体条件就摆在那里,有心无力,这能怪他吗?而且听说过早房事容易折寿,皇帝可不想为了一时性福而中年驾崩。

“来日方长。”仗着对方听不懂,皇帝忍不住污了一把:“日后多得是时候,何必急于一时?快睡吧。”

在每个少女都梦寐以求的新婚之夜,这么重要的一个时刻,董皇后岂会那么容易睡着?

她到底是不敢打搅皇帝的睡眠,在一旁躺了半天,终于忍不住侧过身子,在皇帝耳边轻声说道:“虽然陛下早已知道臣妾的名字,但臣妾还是想亲口跟陛下说”

“臣妾叫董绮。”

第19章奈何茕独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作者:武陵年少时加入书架

“死生异路兮从此乖,奈何茕独兮心中哀。”诗女史纂

皇帝在册立董氏之后,随即给宋都与伏寿分配了新的居处,一个是披香殿、一个是鸳鸾殿。这两个地方保存的最为完好,相隔又近,很适合两人私下往来。

做好这些之后,皇帝便动身前往万年公主的居处。

才下銮舆,便见万年公主刘姜与另一位年纪约在二十三四岁的秀丽女子并肩而立,站在阶下。

“皇姐。”皇帝与刘姜打了招呼,把头看向另一边,犹豫了一下,说道:“皇嫂。”

唐姬捏紧了手绢,一声皇嫂让她眼圈登时红了起来。

“好了,有话进去说。”刘姜说道,便带二人进殿。

唐姬是废帝弘农王刘辨最宠爱的妃子,在弘农王被李儒献酒毒杀之时,两人曾歌舞相和,场面凄婉无比、令观者泪下。

弘农王死后,唐姬就此返归乡里,其父想让她改嫁,唐姬以死相逼,坚决不允。后来李傕劫掠颍川,看中唐姬的美色,想要强娶,唐姬坚决不允。后来由于忙着反攻长安,李傕一时无暇顾及他事,这才避免了昔日皇妃受辱。

直到李傕就戮,贾诩在听闻唐姬在军中之后,立即上疏将她请回宫中,这样才算是结束了唐姬提心吊胆的经历。

按道理来说,唐姬不过是废帝弘农王刘辨的一个妃子,还不是皇后,刘辨身死国除,她更是与其他宫女一样被遣散回家,不能以一个王妃自居。此时她虽然被请回宫中,但她的身份依然很尴尬,如果说她是皇妃,那么刘辨就该是正统,从而就会削弱皇帝的合法性。

如果不承认,那么唐姬的待遇恐怕免不了要再度被遣返回家,给刘氏做个没有名分的媳妇。

但现在看来,唐姬这些天的忧虑总算可以消解了,就凭皇帝刚刚那一声皇嫂,最起码可以表明皇帝心里还是承认她的身份的。

唐姬到底该给个什么样的名分,这不仅是唐姬需要担忧的问题,更是让皇帝感到棘手的问题。

说句不好听的,皇帝得位不正,缺乏正统合法性。他只是孝灵皇帝的庶子,之所以能有今天,全都要感谢董卓篡逆弑君,将他扶上了皇位。在那些士大夫眼中,皇帝是踩着其兄长的尸体上位的,哪怕这并不是皇帝的本意、哪怕董卓死了,皇帝依旧存在着政治污点。

就因如此,很多关东士族,出于别的政治诉求,坚决质疑皇帝的合法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绍谋立刘虞为帝,直接导致了中央与地方的分裂。

东汉末年,许多关东诸侯都不承认朝廷的威权,很大一部分原因都跟皇帝的合法性与正统性有关。

现在皇帝比其他人看得开,他不在乎那些诸侯对他有没有虚无缥缈的尊重,既然你不承认我是皇帝,那就打呗,皇帝正愁找不到理由说服那些仍存有尊王攘夷思想的朝中大臣对地方州牧开战呢。

要知道战争,永远是摧毁既得利益阶层的神兵利器。

对待唐姬,皇帝来时就已想好了:“皇嫂暂且在这住几日,这几日我会与太尉他们为皇嫂商议出一个名分,以慰皇兄之灵。”

“不、不。我”唐姬心里着慌,她本是个极为贞烈的人,不然也不会以死反对改嫁。面对皇帝给出的恩遇,她本能的想出口拒绝,刘辨已经死了,还留她一个名分做什么?想到这里,她心里愈加悲痛。

“当初皇兄待我姊弟不薄,你久在身边,又不是不曾见到。”刘姜沉稳的安慰道:“如今你身为遗孀,又肯为他舍身守节,陛下自然不会亏待你。”

皇帝心存别的想法,有意借题挥。故在宣室举办的内朝会议上,皇帝主动提起了这件事:“董卓祸乱朝纲、危害天下,在此期间,朝中不乏忠臣义士,以死相抗。如今逆贼伏法,朝廷应该对那些被董卓残害的臣子有所表示,恩荫子孙、赠与哀荣,以示朝廷不忘忠臣。”

赵谦这些天卧病在床,眼见就要不行了,朝中很快就要由三足鼎立变为马、杨之争,谁知道这时候皇帝横插一脚,力排众议,册立董绮为后,拜司隶校尉董承为车骑将军。

虽然还未录尚书事,但董氏外戚在朝堂异军突起,与士族分庭抗礼之势再难阻挡。这意味着什么,无论是马日磾、还是杨氏众人、更或是时日无多的赵谦,都心知肚明。

太尉马日磾本就因为这件事对皇帝心存不满,此时司徒赵谦因病缺席,座中就属他官阶最大,皇帝有所垂询,他不得不第一个说话。

虽然皇帝提议的是件有利于士人的好事,但马日磾的回答依然有些敷衍:“陛下仁义,是臣等所不及。”

皇帝将马日磾的搪塞看在眼里,不动声色的越过了尚书令士孙瑞、仆射杨瓒,径直问向特许陪听的外朝官赵温:“卫尉有何见解?”

尚书仆射杨瓒与侍中杨琦两人对视一眼,眼底惊异之色一闪而过。

卫尉赵温似乎早有预料,从容的应道:“眼下关中安静,臣私下里也曾与司徒商议,要对荀司空、盖京兆、伍越骑等舍身维护社稷、仗义抗董的忠臣予以追赏。怎料陛下宽仁,臣还未上疏,便把话说在了前头。”

这话比马日磾的要真诚、用心许多,皇帝欣慰的点点头,道:“司徒老成谋国,这件事还得问询他的意见,你回去后寻机说与他听,何人该赏、如何封赏,你代其上疏与我。”

这无疑是将一个收买人心的绝好机会交给了赵温,马日磾在旁见了后悔不迭,要是早反应过来这是皇帝给士人没有立世家皇后的补偿,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与皇帝意气用事!

尚书令士孙瑞看着马日磾只顾一时得失、抿着嘴难受的模样,在心里很失望的叹了口气。

杨琦想的尤为深远,皇帝这是有意要示好赵谦一系,希望借此来排挤马日磾,让士人内部不谐。至于对杨氏杨琦想起皇帝刚才的态度,可能是不想针对太多,也可能是近来杨氏立场表现低调,所以皇帝只是暂时冷落,没有以前那么亲近了。

皇帝没有兴趣去思索这些人的心思,很快抛下了一个重磅炸弹:“弘农怀王是先帝嫡长,未有失德于天下,而董卓倒行逆施,废帝弑君。我本庶次,却因此而居帝位,内心实为不安、愧见父兄。”

看着底下众人一副惊疑不定的神情,皇帝沉着的说道:“我有意恢复弘农怀王的帝号,追谥为孝怀皇帝,诸君意何如?”

这本是为刘辨正名,维护正统的好事,可马日磾、士孙瑞、杨琦等人的脸上偏偏没有一点高兴的神色。哪怕是在一旁跃跃欲试,随时准备附和皇帝的赵温此时也皱着眉头,犹疑不定。

皇帝觉自己是没讲清楚,引起了众人的误会,让众人以为自己这是在试探朝臣是否心怀故主,所以才一个个小心谨慎。

他理了理思绪,说的不能再直白了:“我听说关东诸侯反董之时,有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等人盟誓,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话里只说董卓弑杀吾兄,绝口不提如何翼戴新主,恐怕在有些人眼里,我这个由逆臣拥立的皇帝,并不算是真正的皇帝。”

“陛下,这可能是只言之误,彼等应该没有这个意思。”马日磾罕见的为关东世族说起话来。

皇帝看了马日磾一眼,知道对方主要是在安慰自己,至于是不是真的有为关东世族说话的意思,那就不知道了。

他叹了口气,从席上起身,在原地踱步,道:“不论他们有没有这个心思,如今朝廷偏居长安,远离关中,不通舆情。是时候要昭告天下,朝廷将拨乱反治,追赏受到董卓迫害的忠臣义士。”

“弘农怀王已追谥为帝,以后我一旦有子,当择一过继。最重要的是,”皇帝转身正对着众人,严肃的说道:“如今斯人已矣,我才是孝灵皇帝唯一留存的血脉,肩负汉室中兴,继任大统,我当之无愧、义不容辞!”

众人俱是凛然,正襟危坐,聚精会神的听皇帝说道:“若以后还是有人胆敢质疑,不尊朝廷,休怪我心狠!”

“唯!”第一个应答的是最会钻营的赵温,他奉承道:“所谓国有礼敬自强,陛下倡孝悌,以身作则,为臣民表率,黎庶皆服德化,不借刀兵而以仁义得天下。”

说完,赵温又恍然想起近日盛传唐姬入宫,受到皇帝与万年公主厚待一事,立即把此事作为一个极好的表现机会。

“弘农、”赵温改口道:“孝怀皇帝虽未立后,但其妃嫔唐氏本性节烈、恪守贞洁,朝廷应当彰其贤德。臣请陛下诏,重新修葺孝怀皇帝陵园,使唐姬居之,以贵人礼相待。”

“善。”赵温说的处处都是皇帝心里想的话,可谓是契合圣意,皇帝大感欣慰,如果手下臣子都是这么善解人意,办事妥帖就好了。皇帝在心里感慨了一下,这算是将赵温彻底纳入亲信的范畴,准备在赵谦死后重点扶持的对象。

“正好要派侍御史裴茂前往雒阳,为灵怀皇后迁陵,孝怀皇帝的事也就一并办了吧。”

第20章丨有道而辅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作者:武陵年少时加入书架

“明君治国,三寸之箧运而天下定,方寸之基正而天下治。”————————【申子·君臣】

这是贾诩第一次来到宣室殿,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单独觐见皇帝。

说是单独觐见,其实旁边还是有一人作陪的,贾诩轻轻瞥了眼在座的侍中荀攸以后,从容的对皇帝下拜稽首;

“尚书臣诩叩见陛下。”

“且起来。”皇帝冲贾诩微微颔首,道:“军民屯田一事,已由尚书台昭告天下,自有大司农去处理;但军屯不同民屯,其长官除了要有治民之能,还要熟悉军旅。所以我新设典农中郎将一职,专司关中军屯,驻守弘农,以段煨任之。我担心他从此脱离战阵,心有不愿,听说你与段煨是同郡乡人,特来想请你私底宽慰一下他。”

贾诩知道段煨虽然外宽内嫉,对朝廷诏令却是无不遵从,皇帝让他退居二线,负责做类似于后世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作,要是放在别人身上,少不得会心生怨怼。可若是段煨就不一样了,皇帝仍给了他五千精兵,还封赏了爵禄,可谓是恩遇非常,段煨自无拒绝之理。

可若这么说,哪里还需让贾诩亲跑一趟?

再说了,贾诩与段煨根本就没什么交情,皇帝以这个题目召见他,肯定是有别的事。

贾诩不动声色,说道:“臣谨诺。”

“秦据关中,乃制六国;高祖据关中,乃有天下。关中乃龙兴之地,荀君建议我经营关中,暂抚雍凉,先收并州,徐图巴蜀。不期十年,可得天下。”皇帝盯着贾诩,问道:“贾公以为如何?”

贾诩眼前一亮,不经意的看了荀攸一眼。荀攸不苟言笑,两眼规规矩矩的望着地面,似乎感受到了贾诩的视线,荀攸回望了他一眼。

虽然没有说话,短短的眼神交流,两个当世顶尖的智谋之士便已互明心意。

贾诩有意在皇帝面前表现,这有点自荐于人的意思:“陛下既有中兴之志,臣岂有不倾心辅佐之理?若是听臣微见,可从容经营关中、凉并,再图巴蜀。坐观关东诸侯征伐,等时机一到,便可兵分三路,一路出河东,走井径入河北;一路过弘农,出函谷入中原;另一路发上庸,顺汉水入襄阳。万民心向汉室,如今既有明天子在上,强军在侧,天下可传檄而定。”

“当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贾公所言,与荀君之策不谋而合。”皇帝看看荀攸,又看看贾诩,很高兴的说道:“我有二位,犹如高祖有良、平,天下何愁不定?”

这是要拿二人当股肱之臣看待了,荀攸与贾诩对视一眼,双双拜倒:“臣等敢不效命!”

皇帝亲自将两人扶了起来,这是从未有过的待遇,让二人心生感激。

“时候还早,两位随我去一趟上林苑。”

上林苑?

贾诩微微讶异,这几日有关于清丈上林土地的事在朝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个由董承一人挑起,由皇帝坚决贯彻下去的政策,短短数日就将大小豪强十数家一网打尽。

下手之迅速,过程之激烈,令关中豪族侧目,那些本以为皇帝是个宽仁开明之主,只需阿谀圣明就可以蒙混过去的人,在见识到了皇帝狠辣果决的一面后,纷纷改观,再也不敢轻视。

清丈上林的行动已接近尾声,无数流民扶老携幼,在劝农令第五巡的统筹下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此时并不是谷物种植的时令,第五巡也没有让这些人闲着,他组织起数万流民在京兆尹与长安官府的资助下,营造房屋、烧荒垦地、挖渠开沟,准备着来年的春耕。

皇帝带着众人一路朝城南而去,那里有上林苑所属的宜春宫遗址。

连绵整夜的大雨才清晨才停不久,众人甫一出城,便被一道纱屏似地濛濛细雨障住视线。透过纱屏,呈现给众人的是一幅繁忙的图景。原上挤满着农夫、牛马和各种车辆,他们正在屯长的带领下奋力劳作,将沟渠田块修理得十分齐整。

沟洫、野径、垄亩分明,拥有各自的界线,连成一大片空阔的原野。原野上人们在号叫着、吆喝着,牛马也在嘶鸣着,运送泥土、粮食和工具的车辆也老远就发出‘吱吱呀呀’的不堪重负的声音,

这些人无不是原先散布关中的流民百姓,面带菜色、体弱不堪。哪怕如此,他们依然挥舞着锄耰,都希望能快一点,尽早地挖好沟渠引水、尽早地平整属于自己的那块屯田土地。

“原本荒芜的上林之地,能有如今气象,劝农令功不可没。”随驾骖乘的荀攸透过车窗看到外面忙而不乱的景象,点头夸赞道:“早听闻第五文休少有学识,闻达于关中,如今一见,可知传不虚也。”

皇帝微闭着眼,身躯随着车驾晃动,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对荀攸说道:“你少说也做过将近旬月的太尉掾属,到底是曾与第五巡共处一室,知根知底,你的话,我是最信服不过了。”

荀攸难得闹了个红脸,他本是无心之言,念在与第五巡好歹共事过的情谊,这才在皇帝面前说几句,没料到皇帝并不领情。

“屯田一事牵涉数万流民生计,不可不慎。”皇帝状若无意的说道:“你带我的吩咐,去将劝农令和上林苑令唤来,我要嘱托他们一些事情。”

荀攸一愣,按理说这等传唤的事情自有随行的内谒者令李坚去做,虽然侍中偶尔也会担负传召大臣的任务,但以荀攸现今的身份地位,根本不需要、皇帝也不会让他屈身去做这种事情。

而皇帝现在偏偏指派了他,很显然是借故要把他暂时调开了。

荀攸离去后不久,贾诩很快就被皇帝叫到了车上。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汉阳阎忠谓诩有良、平之才,历史上关于他的事迹,无不佐证了此人是这个时代最顶尖的战略家、谋略家之一。

其实扪心自问,皇帝对贾诩的看重远甚于荀攸,这并不是皇帝认为荀攸不如贾诩,而是因为贾诩出身寒门庶族,而荀攸家里世代簪缨。身世背景的不同,决定了贾诩与荀攸考虑问题的方向和政治立场。

皇帝若是要谋夺天下,那贾诩与荀攸都是他不可或缺、同等重要的左膀右臂,可若是要削弱士族豪门,荀攸不仅不会替他出谋划策,反倒还可能会对他多加掣肘。

因为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不会轻易背叛自己的阶级,哪怕他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物。

相比之下,不属于世家阶层,寒门出身的贾诩无疑是皇帝最需要的谋士。

第21章丨才不从命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作者:武陵年少时加入书架

“窃惟皇上念天下之计,至大至重,思得良大夫主之,故寤寐阁下之贤,复有此拜。”与省主叶内翰书

只不过贾诩太精明了、太执着于明哲保身了,皇帝要想彻底收服他,为己所用,非得有一个绝妙的说辞不可。

“董卓在世曾言但杀二袁儿,则天下自服矣,这是真的吗?”皇帝看着贾诩,缓缓说道。

皇帝近来对肆意侵占上林之地的三辅豪族进行不遗余力的打击,看上去是有意抑制豪强,但是又对杨氏等士族百般优渥。这让贾诩一时摸不透皇帝的想法,这时又听皇帝提及汝南袁氏的两个当家人,出于谨慎,他答道:“董卓在世时,确实说过这样的话。”

这个回复很有抓不住重点的意思,皇帝不得不强调道:“我问的不是董卓有没有说过这句话,而是天下自服这句话是真的吗?”

贾诩避之不过,只得答道:“臣见关东诸人,强者唯有袁氏兄弟。袁公路自负意气,志在四海,而勇而无断,不足为虑。袁本初好务虚名,虽以宽厚得众人之心,实无魄力得以驭下。关东各地方伯大都仰赖袁氏,若此二人束手归朝,天下自无不服。”

皇帝笑道:“朝臣不免都对袁氏等人抱有幻想,希冀他们献义输诚,你倒是敢说话。”

不是敢说话,而是不得不迎合上意。

见贾诩没有应答,皇帝也没有说话,直到车驾到了宜春宫旧址,皇帝带贾诩登上废弃的高台,对贾诩说道:“东边这块地界在前朝被唤作宜春下苑,孝武皇帝每每游猎过后,常在此暂歇。特有宜春禁囿令丞,不许百姓私自闯入,禁绝樵采渔猎。只是你看”

顺眼望去,只见一条弯曲的河水,滋润着两岸阡陌纵横的田地,菽麦渐黄,农人在上面辛勤的劳作着。

皇帝叹道:“映水轻台,缘堤弱柳,当年这里曾是何等风光。”

他转身看向陷入沉思的贾诩,缓缓说道:“若不是这次清丈上林,又怎知这二百年间,堂堂上林禁苑,都化作了他人的垄亩田庄。”

贾诩淡然答道:“据臣所知,此处曾为京兆王氏所侵占,如今王氏被董司隶拷掠入狱,家产抄夺。这方田地又回归朝廷所有,今被陛下用以安置流民、推行屯田,以为兴盛之基,不负祖宗留下的这块宝地。”

又是一次毫无意义的话,皇帝盯着贾诩,非得要逼他表态不可:“这天下侵田占地的豪强还少了吗?若不是他们肆意兼并,暴虐地方,各州郡会有那么多百姓流离么?他们说祸乱朝纲的都是那些阉竖,殊不知他们才是国之巨蠹!”

“陛下!”贾诩赶忙冲皇帝拜了一揖,小心张望着四周,觉穆顺早已将闲杂人等赶得远远去了,心里这才稍安:“万不可说此语,光武得天下,全赖豪强之助。如今满朝公卿皆是一时名士,陛下欲兴祖业,哪怕有约束之意,也不能在这个时候行背离之事。”

“任何事都有轻重缓急,我自有分寸,只是心里郁郁不平,非得与你倾诉一番不可。”皇帝摆摆手,制止了还想谏阻的贾诩:“宦竖当权,董卓擅专之时,天下士民皆呼讨贼。于是几年间大兴义兵,名门大族,富室豪强,不远万里奔赴一地。”

既然皇帝想说,贾诩也不再拦着,一边听一边在心里思索该如何回复。

“酸枣盟后,兖豫之师战于荥阳,河内之兵屯于孟津,以致朝廷西都长安。这个时候关东诸人又在干什么?他们逡巡不前,还相吞灭,各自攻伐。”皇帝淡淡看了贾诩一眼,问道:“贾公,依你之见,何者是天下纷乱之源?”

答案已经十分明确了,但贾诩仍有些犹疑,这比如何取天下要难回答的多了!

最稳妥的法子就是虚与委蛇,别看皇帝对士族豪强满心恶意,但谁知道皇帝对削弱豪强的决心有多大?当初光武度田,也是存着削弱士族的心,结果使好不容易安定的天下再次纷乱,度田一事也变得虎头蛇尾。

以光武的雄才大略都不能彻底抑制豪强之势,皇帝虽然聪敏,再度中兴倒也不难,只是未见得能做到光武都做不到的事。到时候乘兴而起,半途而废,遭殃的还是他这个谋士。

董承如今不就是这样么,为人刀俎而不自知,看似风光,其实关中所有豪强对他极为不满,稍有不慎,便会跌落万丈深渊,

这才是贾诩一直犹豫搪塞,不肯擅自表态的缘故。他既已提前预见了董承今后的下场,自然不会让自己重蹈覆辙。

再说了,好生辅佐皇帝安定天下,捞一个绘图云台的功绩还不够么?何必要学商鞅去得罪权贵,趟这摊浑水?

在分析了付出与回报、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难度与风险之后,贾诩明智的选择了拒绝,他委婉的说道:“天下之乱始于朝廷失政,朝廷失政始于幼主临朝。万机决于帷闼,阉竖蒙蔽圣听,名臣贤士不得跻身于庙堂,以致祸乱滋生。”

“真是如此么?彼等豪强亲亲相隐,藏匿民户,兼并田地,把持选举,还自诩为当世君子,结党自守。虽有肃清宦竖之功,但也有割裂地方,不尊朝廷之过。”皇帝咄咄逼人,说:“天下黎庶皆心怀汉室,拥戴天子,反观这些人,可谓是兵民未叛,而吏士大夫先反。”

“陛下。”贾诩突然跪伏在地,态度坚决:“臣微贱之身,才智鄙陋,恐难以为陛下授受大事。”

皇帝虽然很失望,但他并没有灰心,贾诩的顾虑未有出乎皇帝的预料之外。对于皇帝来说,董承是随时可以拿来作交换、暂且安抚士族情绪的弃子,而贾诩在皇帝心中则应该是谋篇布局、无可替代的人物,不是董承这种可有可无的角色。

眼下还不是对士族豪强图穷匕见、大动干戈的时候,贾诩顾虑太多而不敢投效,皇帝这也能暂时接受,想着只能用别的方式来迫使他低头了。

首页222324252627282930313233 下一页 末页
扫码
作者武陵年少时所写的《三国之献帝崛起》为转载作品,三国之献帝崛起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找书苑提供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三国之献帝崛起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三国之献帝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三国之献帝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三国之献帝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