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三国之残汉再起最新章节 > 三国之残汉再起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58章 孙坚抵京
三国之残汉再起全文阅读作者:太子舍人加入书架
    曹操张飞二人的动静,自然有人禀报刘辩,刘辩只是笑了笑,没有任何言语。

    但凭他们,折腾去吧。

    不过,很快刘辩的心情就变得不大好了,因为太史令来报,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还要持续下去。

    刘辩听完,心里感觉糟糕透了:“那你就告诉朕,还要持续多久?”

    “陛下,最短还要一个月。”太史令回答到。

    “多久?”

    “最短一个月,最长……怕是还要两个月。”

    “哼!”刘辩胸口犹如被人重击了一般,一下子坐回了自己的御座上,冲太史令咆哮起来。“这雨自先帝入葬文陵后开始下,至今已经一月有余,现在你告诉朕还要下至少一个月。你是存心要朕难过是不是?”

    太史令当即拜服在地,战战兢兢道:“臣,不敢!”

    “你有什么不敢……”刘辩还要继续发火,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似乎有些不对,一股清灵之气直入脑海,让他瞬间清醒过来,心中无名怒火也熄了打扮,温声道。“爱卿起来吧,刚才是朕不对,不该冲你发火。天气非人力所能为,这也怪不到你头上。朕向你赔罪。”

    “陛下贤德,老臣惶恐。”太史令颇为感动道。

    刘辩苦笑一声:“朕贤德?朕若是贤德,上天就不该降下如此连绵阴雨。朕继位不过数月,对于国政****不敢懈怠,生怕出什么差错,可是苍天却如此对待于朕。朕哪里贤德呀?”

    说到最后,刘辩有些沮丧。

    他是现代人,本来不信鬼神事。但是诡异的重生之后,他虽然依旧不信鬼神,但是对于天地却开始有些畏惧。所谓“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虽然有些唯心主义,但是他还是不敢不信,不然如何解释他一觉醒来成了刘辩的事情?

    当然,他也知道,自己其实是比较倒霉,刚好遇到了连月大雨。这让他想到了后世九八年的大洪水,整个华夏大地自南到北,全都在提一件事情,抗洪救灾。

    现如今,刘辩倒霉的也遇上了百年不遇一次的大降雨。

    想起连日来连绵不绝的降雨,刘辩将自己的霉运暂且抛到了脑后,他现在甘心的黄河。若只是连日降雨,倒也没什么;但是若是连日降雨导致黄河决提的话,那他这个皇帝肯定要遭受责难,不说别人,刘辩相信董卓就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提及黄河,中华儿女对于它的感情,算的上时复杂。

    一方面,它是整个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母亲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大多数都分布在黄河沿岸。而黄河沿岸作为中华民族有明确记载的历史当中,又是数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商西周到两汉再到以后的北宋,历代王朝的都城都在这个范围内,周秦汉唐四代都城要么以长安为都城(秦都咸阳即是西汉长安),或同时以洛阳为东都;要么以洛阳为都城,以长安为西京。

    所以,中华民族对于黄河,爱之深就是言语也难以描述。

    但另一方面,对于它有时又恨之切。但是这恨,究其缘由还要算到人类自己头上。自世宗孝武皇帝始,史书上开始出现了黄河决堤的记载,从此以后数千年,中华民族都在于它作者斗争。

    世宗孝武皇帝时,黄河两次决口,第二次孝武皇帝亲临指挥。元光三年,黄河巨口,十六郡受灾,孝武皇帝征发兵卒民夫数万堵塞缺口,并下令修建拦河大堤,从此黄河水“又北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此后八十余年间,黄河两岸并无水患。

    显宗孝明皇帝时,下令王景治河。

    王景,自仲通,乐浪郡人。“好道术,乐天文。”自孝平皇帝时黄河汴水再次决口,却拖延维修。建武十年,阳武令张汜奏请修复决口,世祖光武皇帝即下令征发兵卒。浚仪令乐俊却以天下初平,人心思安,厌恶劳役,再加上人烟稀少,“宜须平静,更议其事。”世祖乃罢。这一拖,就到了孝明皇帝时,深受其害的兖豫百姓怨叹,永平十二年,议修黄河,就认命了王景主持,发卒十余万,自荥阳东至千乘县入海口,千余里历时一年乃成。此后八百年,黄河没有改道。

    肃宗永平年间至今不过一百多年,刘辩虽然知道黄河不会决堤,但是还是担心不已:“也不知河水如今怎样啊?”

    太史令许是听到了刘辩的话,当即劝到:“陛下无须担心。自永平十二年王仲通治理河水以来,一百余年河水未曾决堤。如今虽然阴雨连连,但是河堤尚能承受。再者河水沿岸,自有河防巡官,一旦有变,河防自会上奏。”

    刘辩这才想起来,两汉也有古代版的“黄河防汛抗旱指挥部”和“水文站”,会定期奏报黄河水文变化,一旦有事也会立即上奏。提着的心,这才彻底放回肚子里。

    让太史令退下去后,刘辩思来想去,还是有些不放心,便命左右拟了一份诏书送往尚书台,令尚书台核发沿河郡县,密切关注黄河,但又异常,立即上奏,并可以在必要时征发民夫治理危险地带,迁徙百姓至安全地带。

    诏书自尚书台发出后,刘辩才算是彻底松了一口气。

    “陛下,前往长沙宣诏的使节已经回来向陛下邀旨。”自尚书台回到却非殿不久,高望忽然来报。

    “这么说,孙坚已经到洛阳了?”刘辩听到使节回来了,眼睛一亮。“快让他进来。”

    “喏。”

    “卑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片刻后,使节进殿,见到刘辩立即下拜。

    “起来吧,赐座。”刘辩示意到,待使节坐下后,他迫不及待问到。“孙坚可是到了洛阳?”

    “回陛下,左中郎将孙坚已经抵达洛阳,如今在洛阳馆驿休息,静候陛下召见。”使节答到。

    刘辩点点头:“不着急,让他先休息一晚,明日再召见不迟。高望,你要记下。”

    “喏。”

    又询问了几句之后,刘辩便令使节回去休息。

    忽然想起董卓,刘辩冷哼了一声。

    你董卓再是虎豹豺狼,朕也有江东猛虎置你于死地。.易.看.小.说.
第59章 孙坚奏对
三国之残汉再起全文阅读作者:太子舍人加入书架
    第二日是早朝,早朝罢,刘辩方才在却非殿偏殿召见了孙坚。

    “卑臣拜见陛下!”

    “爱卿免礼。”刘辩刚刚下朝,就立即召见了孙坚,此时十二冕旒冠与十二章华玄色朝服尚未来得及更换。“坐吧。”

    孙坚谢过之后,方才小心坐到了不远处早已准备好的位置上。

    孙坚坐定后,刘辩隔着冕旒上下打量了对方一番。孙坚个子不高,典型的江南人,皮肤黝黑,但是却非常健硕,浑身上下蕴含着爆发力。刘辩心中暗赞了一声:“果然是江东猛虎。”

    孙坚是武者,对于目光极其敏感,知道刘辩在观察自己,便微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一动不动,亦不出声。

    “文台莫非紧张乎?”刘辩笑道。

    “啊。”孙坚一愣。

    刘辩一笑:“现在不是朝会,更不是战场之上,文台还是放松一些的好。”顿了顿,继续道。“文台,你的名字,朕是如雷贯耳啊,早在几年前就听说了你的勇武。”

    “区区贱名,恐污了陛下耳朵。”孙坚恭敬道,心里却是心惊肉跳。

    “文台自谦了,什么贱名,分明是大名鼎鼎啊。益德时常在朕提及文台,对你是念念不忘啊。他常对朕讲,江东孙文台,勇猛过人,骁勇善战。朕问比之你如何,他答到不相上下。若非益德,朕怎么会知道你孙文台是万人敌?”

    孙坚这才恍然,原来是张飞的功劳。他就说嘛,朝堂之上皆是名将,自己在担任长沙太守之前不过区区议郎,与时为太子的天子从未见过面,怎会让天子“如雷贯耳”,心中还在担心曾经是不是无意间的罪过陛下。若真是如此,他还是趁早辞官归乡为好,否则可没有好果子吃。

    太宗孝文皇帝时,时为公车令的张释之掌宫门事宜。一次,时为太子的孝景皇帝与梁王刘揖乘车入朝,过司马门而不下车,违反禁令。张释之追上去阻止二人入宫,并以“过司马门不下车为不敬”的罪名,向太宗孝文皇帝弹劾太子与梁王。太宗皇帝最后脱帽赔罪,张释之依旧不允,此事最后惊动了薄太后,博太湖亲自下达敕令,太子与梁王方才得以入宫。张释之虽然因为他刚正不阿赢得了太宗皇帝的尊重,却也因此得罪了太子。

    孝景皇帝继位后,张释之惶恐不安,向孝景皇帝谢罪。孝景皇帝虽然不以为罪,但是在第二年还是将张释之贬为淮南相。最后,张释之死在淮南相职位上。

    有张释之的前例,孙坚无端听到天子说自己的名字“如雷贯耳”,心中又怎么会不忐忑?如今天子主动释疑,他方才安心。

    “卑臣亦是想念益德。”孙坚答到。

    “益德若是知晓文台已经入京,心里定然是极为高兴。”刘辩笑容盈盈。“出宫以后,你可去西园新军大营寻他,诉诉离别之思。啊,呵呵……”

    孙坚嘴上答应了下来,心里却暗自心惊天子对于张飞的信任。

    “嘿嘿。亏我以前还担心益德的脾气会得知他人,最终难以收场。没想到,他才是聪明人啊。只要天子信任有加,其他人就是得罪光了那又如何?看来,天子还是喜欢耿直的武将啊。”孙坚在心中暗暗思索道。

    “文台,朕听闻中平三年时,你曾向张温建议斩杀董卓。”刘辩顿了顿,叹息道。“若是张太尉当时听你之言,朕今日也不会有这一场叛乱了呀。”

    “陛下,当时卑臣建议张太尉斩杀董卓,不过是为了严肃军纪,申明法令。卑臣怎么也没想到,董卓会反叛朝廷。若是知有今日,当时卑臣就是拼着不要性命也要一刀砍下董卓那厮的脑袋。”孙坚大声道。

    “罢了,不提它了。”这时,内侍将早膳端了进来。朝会之前,刘辩虽然吃了些东西,但是一个多时辰下来早已腹中空空,所以每次朝会之后他都要再吃一些东西。“文台进宫之前,怕是也没用早食吧?”

    “这……陛下,卑臣不饿。”孙坚道。

    “朕知道,军中汉子,多是大肚汉,自昨夜到现在你就算吃些东西,怕是也早已经腹中空空。来人,将早食赐给孙卿一份,记住,多加些分量,莫要让朕的将军出宫时饿着肚子,回去后落下埋怨。”

    孙坚心中感激不已:“多谢陛下!”

    片刻后,食物就端到了孙坚面前。

    “吃!吃过之后,朕与卿家再详谈。”刘辩指着食物道,随即他自己就低头吃了起来。这一次,他用餐的速度比之平常慢了一倍还多。

    前世时,他曾作为学生代表陪教育厅的领导用过餐。领导不动筷子,你就是再饿也不能先动筷子;领导放下筷子后,你就是没有吃饱也要放下筷子;而且,在吃饭中间,还要注意领导随时的问话。可以说,陪领导吃饭,根本就不是吃饭,而是受罪。

    所以,今日赐孙坚早食,他用餐的速度就慢了下来,为的就是能够让孙坚吃饱。一直暗中观察孙坚吃完了以后,他方才放下手中的筷子。

    刘辩放下筷子,孙坚也跟着放下了筷子。

    “孙卿,朕若是让你领兵入凉,剿灭董卓与凉州叛军。你可有把握?”

    “卑臣斗胆,敢问陛下发兵多少?”

    刘辩叹了口气,道:“正常情况,六七万人,已是极限。再多,朝廷钱粮负担难以承受啊。”

    “六七万人,臣做不到。”孙坚果断答到。“陛下,若要一句平定凉州,没有十五万以上兵马难以办到,而且这十五万众,最少十万是精锐才行。”

    “朕麾下若有十万精兵就好了。”刘辩苦笑了一声。“不满孙卿,大汉如今的情况你也知道,养不了那么多兵啊。”

    孙坚闻言默然。

    如今大汉朝是什么情况,他又岂会不知道。

    “陛下,既然朝廷钱粮难以负担,可曾想过暂且不去平叛。”

    “不去平叛?”

    “如今皇甫将军坐镇长安,足以保证凉州叛军几年之内不入关中。这几年当中,朝廷上下调理内政,待兵精粮足后,再一举荡平凉州。”孙坚道。

    刘辩看着孙坚,心道谁说这只是一个只知道打仗的莽汉,分明是文武全才啊,上马可领兵,下马可治民。.易.看.小.说.
第60章 刘辩的国策红线
三国之残汉再起全文阅读作者:太子舍人加入书架
    国策的制定,从来都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

    关于大汉今后的国策,刘辩一时间拿捏不定。刘陶、孙坚二人虽然先后谏言,今后几年内,受外而养内,但毕竟是一两家之言,还不足以让他做出判断。

    思来想去,唯有征询大臣们的意见了。

    拿定主意,刘辩着令高望安排通知大将军兼录尚书事何进、太傅兼录尚书事刘陶、三公、尚书右仆射荀攸、虎贲中郎将卢植、黄门侍郎兼守宫令荀彧、河南尹王允和洛阳令程昱明日入宫。

    “若是问起缘由,朕因凉州及董重叛乱事思及国策,望慎之又慎。”刘辩嘱咐到。

    “喏!”

    翌日,巳时,众人齐入却非殿。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都起来吧。”刘辩摆摆手。“都坐吧。”

    众人坐定,刘辩开口道:“今日朕召诸位卿家询问国策,诸位卿家都已经知道了;朕因为何事问国策,诸位卿家亦已知道。何为国策,诸位卿家都是国之精英,朕也无需浪费口舌。不过,朕实现在这里给诸位爱卿提个醒,今日之策问,事关大汉之生死,大汉之未来,诸位爱卿一定要慎之又慎啊。朕就说这么多,开始吧。”

    刘辩言罢,殿中一时间陷入了沉默之中。

    众人都知道,这一次天子问策,若无什么重大变故,短则五年长则十年甚至十几年是不会改变国策的。能够参与到此次国策制定之中,众人心中都沉了不少,但是心中隐隐都有些兴奋。

    沉默了片刻后,太傅兼录尚书事刘陶最先站了起来,向刘辩躬身行礼,又冲他人拱拱手:“陛下,诸君。臣以为,如今耽误之急,乃是内应招抚流民,休养生息;外则加强北方戍防,防御为主,不主动出击,不发动战争。”

    “昔时高祖初定天下,世祖复宗庙社稷后,百姓流民失所,田地荒芜,高祖世祖皇帝遂颁布诏令令官府招抚流民,轻徭薄赋,且奖励农桑。近世以来,尤其是中平元年张角造反以来,我大汉几乎连年不无大战,百姓徭役赋税繁重,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许多人不得不落草为寇,如今天下十三州部上百郡国,哪一地没有盗贼劫匪?这都是因为徭役赋税繁重生无可继,百姓不得已而为之啊。所以,内应招抚流民,休养生息。诸君可有异议?”

    殿中坐着的,都是帝国精英,刘陶所说虽然是老套重弹,但是却是切中要害,历朝历代为了恢复经济、农业与人口,无一例外采用的都是这个政策。谁要是出来反对,才是愚不可及。

    “至于对外,加强北方戍防,防御为主。”刘陶顿了顿,解释到。“这一点,也包括针对凉州叛军。”

    刘陶话音刚落,殿内一阵骚动。

    “待太傅讲完,诸位爱卿再争论不迟。”眼看有人要当场争论,刘辩开口道。在他看来,要反对一个人的观点,最起码要等他陈述完,了解一下对方的观点,然后再行反驳才是最好的反对者。至于一些连对方具体原因都不倾听的反对者,他的所谓的观点基本上是可以不用采纳,因为不经深思熟虑的观点是大多不成熟。在国策制定上,最忌讳的就是采纳不成熟的观点。

    “加强北方戍防,修复北方重要隘口边关,防止鲜卑出兵袭击幽并各郡国,不主动发动大规模战争,但是对于妄图来犯的异族,坚决予以回击。”

    “陛下,‘昭宣中兴’时,所采用的就是如此策略。必要时,可以重拾和亲之策。”刘陶最后对刘辩道。

    “和亲之策,从今以后就不要提了!”刘辩立即否决,语气显得颇为激动。

    刘辩的当场反驳,让刘陶亦是有些尴尬。

    其余何进、卢植等人颇有些诧异地看着天子,有些不明白天子为何在和亲这一点上反应如此激烈。大汉自立国以来,在外敌的对策上,一直采用的都是战争与和亲并举的策略。所以,如今刘陶忽然提及可以重拾和亲策略,众人都不觉得诧异。没想到,在天子这里反倒碰了壁。

    看着众人的反应,再看看有些尴尬的刘陶。刘辩明白,自己刚才的反应似乎太过激烈了,急忙向刘陶道歉:“太傅,是朕反应过激了。不过,和亲之策,自此之后勿复再言!”

    提起汉唐两朝,中国人都是为之自豪的。一个王朝,让整个民族的名字改成了自己的国号,自汉以后华夏族不再称之为华夏族,改称汉族;一个王朝,影响力至今未曾消退,全球各地但凡有华人集聚之地,皆有唐人街,甚至唐人的一些习俗在某个岛国内更是保持至今成了国家标志。

    而最让今人津津乐道的就是这两个王朝在对外战争中一系列耀眼的胜利,汉朝夺甘陇,开西域,更有至今余音绕梁的“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吼;一个将自己的版图扩张到中亚,唐朝皇帝被冠以“天可汗”的美名。

    但是,就是这两个盛世王朝,最让后世许多人有些郁闷的就是和亲政策。论功业,这两个王朝无人能敌,但是也就数这两个王朝对外和亲次数最多。

    而恰恰是对外几乎没有什么耀眼功业的宋明两代,却没有一次和亲。后世许多命粉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明代君臣对外的气节之上几乎是无人能敌,“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臣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而这句话,恰恰正是明朝的真实写照。明朝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中,英宗被俘,留守北京的明朝大臣们立即就重新推举了一个皇帝,让蒙古打算利用皇帝勒索明朝的计划当即破产。

    做为一合汉唐粉,前世无能为力,但是现如今他是大汉天子,那么他就要用自己的身份来彻底结束这份屈辱,哪怕这个政策是为了掌握主动性,而且从未有真正公主出嫁,也不行。

    “在这里,朕向诸位爱卿言明,自朕以时,以后历代大汉天子,不许用和亲之策,更要天子守国门。”刘辩在淡淡的口气中,为后世子孙画下了一道红线。“敢用和亲之策,君王废黜!”.易.看.小.说.
第61章 未来
三国之残汉再起全文阅读作者:太子舍人加入书架
    “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刘辩道。“这才一个王朝的境界,更是朕的理想啊。”

    下面众人,被刘辩的话给震撼了。

    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

    这该是怎样让人震撼的场景啊。

    而随即,众人也有些迷惑了,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吗?

    历朝历代,为昔日王朝殉国者不少,但是像如今陛下所言君臣皆为社稷而亡的情景可从未出现过。

    刘辩也看出了众人的迷茫,但是他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这样的场景,在历史上确实出现过。

    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大规模海战,这是一场事关宋朝存亡的决死之战。但是接过对于宋朝君臣军民而言却是残酷的,几乎全军覆没。此役过后,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少帝赵昺,透水自尽,许多重臣追随其后,十余万军民投海殉国,场面之悲壮,难以描述。而这一场战役,在海丰被俘的文天祥恰好被拘禁在蒙军穿上目睹了整个过程,痛苦至极的他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以悼念。

    而明朝,则自朱棣开始,迁都北京,抵御北晦。

    宋亡四百余年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晚,大明思宗皇帝于煤山自缢,其寡嫂懿安皇后,其妻周皇后、袁贵妃与两个女儿也先他自缢或者被刺死。

    后世人常用“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哀叹中华法统断绝的同时,更是在为两朝的气节嗟叹。

    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

    宋明两朝君臣用自己的悲壮诠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好了,继续刚才的讨论吧。”刘辩咳嗽了一声,让众人收回了心神。

    不过,许是刘辩的话太过于震撼人心,一时间殿中众人都有些心不在焉,甚至有人说话还磕磕绊绊的。刘辩见如此不是办法,苦笑了一声:“罢了,休息片刻,我们再继续吧。”

    ————

    却非殿中,大汉君臣在讨论着事关国运的国策之时。洛阳馆驿中,孙坚孙策父子也在进行着一场对话,起因还是因为孙坚的一句感叹。

    身为武人的孙策虽然年纪幼小,但是每日闻鸡起舞从来都是风雨不辍。昨日因为上殿对奏,又去拜访了洛阳故旧,很是劳累,所以今日起床的时间比之平日晚了少许,起床后看到孙策练武归来,不禁感叹道:“我儿如此勤奋,早晚必为陛下虎贲啊。”

    “阿父,昨日见陛下结果如何呀?”孙策好奇道。“昨日阿父来回奔波,十分辛劳,儿这才忍住没问。”

    “哈哈……”见孙策一脸好奇,孙坚忍不住笑了起来。“我还以为,我家大郎不在好奇了,没想到最终还是没忍住啊。”

    “嘿嘿……”孙策挠挠头,笑了起来。

    孙坚摸摸他的头,笑道:“昨日拜见陛下结果很好,我儿不必担心。过了两日,待为父的府邸收拾好,我们就可以搬进去住了。”

    “那。阿母和二弟他们,是不是也可以来洛阳了。以前周大郎总是在新中向儿炫耀,说洛阳如何繁华,阿母二弟他们若是来了,也可以见识一番啊。”孙策小心问到。

    孙策口中的周大郎,就是他的好友,前洛阳令周异之子周瑜。

    孙坚在中平元年跟随朱儁平定黄巾之乱前夕,将家眷安顿在了寿春。孙策就在寿春结交名士,渐渐声名鹊起。周瑜慕名前去拜访,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好友。后来虽然两人分开,但是却时常通信。

    孙坚闻言,心中一阵愧疚。几年来,自己来回奔波,今日这里为官,明日那里从军,几乎没有在家好好待过。自己算是一个好官,一个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好的丈夫,好的父亲呢。此次入京任职,妻子更是毅然带着年幼的儿女返回寿春,不顾沿途盗贼劫匪的袭扰。

    说起来,惭愧啊。

    “好!大郎,你这就写信给你阿母,让她收拾好行状,准备来洛阳。大郎,你要做好准备,等安顿好了,为父要你走一趟寿春,将你阿母和弟妹接来洛阳。”一瞬间,孙坚下定了决心,随即他感叹到。“为父倒想回去,无奈身不由己,只能靠你了。”

    “阿父放心,儿一定保护好阿母和二郎他们。”孙策拍着胸脯保证到。

    “好,好!我家大郎长大了。”孙坚笑着赞到。

    “对了,阿父,我听说,陛下比我还小一岁?”孙策忽又问到。

    孙坚点点头:“不错。你是熹平四年出生,陛下则是熹平五年。你今年十五岁,而陛下只有十四岁。”继而他又感叹起来。“十四岁啊,就要在这个风雨飘摇之际继承大汉的皇位。”不过随即他又欣慰道。“所幸天子虽然十四,却很是聪慧,而且虚怀若谷,处理政务虽不老练却也灵活。大汉之中兴,也许真正在陛下手中实现啊。”

    一旁的孙策小声嘀咕到:“别看我十五岁,我也能让家族兴旺,让天下为之侧目。”

    不巧此话刚好被孙坚听到,他本想训斥一番,警告他不可乱说话,忽又一像大郎今年不过十五岁,还是少年中人,对优秀的同龄人不服输很是正常,而且……对于我孙家也是好事啊。

    不过,陛下真不像是十四岁的少年人啊。

    孙坚忽然有想起昨日觐见天子的场景,天子的忧国忧民,天子的意气风发,历历在目。

    他忽然觉得,当初先帝坚持为天子提前加冠是一件非常正确的事情。否则,太后秉国政,大汉还真不一定被带到何种地步。

    “大郎,好好努力!为父希望,你能为我们孙家,赚一个冠军侯回来。”孙坚拍着自己儿子的肩膀,认真对他道。

    “阿父就等着好消息吧。”十五岁的孙坚,意气风华的对自己父亲道。“这一天,很快就会到的。”

    ————————

    凉州陇县。

    董卓和李儒坐在一起,也在仔细讨论着,他们的未来,凉州的未来。.易.看.小.说.
第62章 游子恋所生
三国之残汉再起全文阅读作者:太子舍人加入书架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今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带着刘协读了几遍后,渤海王傅放下手中的《诗经》,问到:“大王可能诵读?”

    刘协点点头,随即就自己诵读起来。渤海王傅指出了其中的错误后,再次让刘协诵读。如此反复几次之后,刘协方才顺利的将这首《凯南》一字不差地诵读出来。

    “大王既能顺利诵读,那下臣就为大王讲解这首诗的含义。”渤海王傅点点头,欣慰道。“《毛诗序》曰:‘《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孝子赞美母亲辛劳的诗。所以,无论学习什么文章,都要知道它真正的含义,如此才能算学而有成。”

    “谨受教!”刘协向自己的王傅躬身行礼。

    “我们接着讲每句诗的含义:凯风自南。凯风,和风也。凯风自南面出来。吹彼棘心。棘,即棘木也。吹拂棘木树心。棘心夭夭。夭夭,稚嫩、娇嫩。棘木树心还很娇嫩。母氏劬劳。劬,辛苦。劬劳,操劳。母亲很是操劳。”

    “再说第二章:第二句,吹彼棘薪。棘薪,棘木长到可以当成柴烧。母氏圣善。圣善,明理而有美德。母亲明理而有美德。我无令人。令,善也。我不成器,难以回报。”

    “这前两章的前两句反复咏吟,是大有含义在其中。凯风吹拂棘心、棘心,暗中契合后面所讲母亲抚养七子……”

    渤海王傅反复为刘协讲解这首诗,待刘协说明自己全部学会后方才停止,最后他感叹到:“读了这首诗,才知道母亲的辛劳啊。提及此诗,忽又想起乐府尚有一首《长歌行》,立意遣词取得就是《凯南》之意。”随即他打着拍子吟唱起来。“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王西河,泣下沾罗缨。”

    “好诗,好诗啊。”回味良久,渤海王傅有感而发。

    忽然间,耳边传来轻轻的啜泣声。

    渤海王傅扭头一看,正是刘协,大惊之余忙问到:“大王何以哭泣?”

    “寡人想起了母妃。”刘协哭着答到。“自出生至今,从未见过母妃,刚才听到先生吟唱,心中有感而发……”

    “大王仁孝!”渤海王傅感叹到。

    刘协一向是董太后的心头肉,一直派人关注着刘协的情况,生怕出现哪怕一丝的披露,让他受到委屈。这边刘协一哭,很快就有人急速禀报到董太后跟前。

    听闻自己乖孙子被渤海王傅给弄哭了,董太后大怒,立即下令左右将渤海王傅给叉到自己跟前来:“这个老酸儒,竟然敢气哭哀家孙子,今日定要你好看!”

    渤海王傅正在劝慰刘协,忽然有内侍从天而降,不由分说拉着他要出去,他大惊不已:“你们这是作甚?没看到我在为大王讲课吗?”

    得到太后授意的内侍此时可不会对这渤海王傅客气,冷声道:“王傅!咱家奉太后命令,前来请王傅过去问上几句话。”

    嘴里说的是请,但是看小黄门的架势怎么也和斯文连不上半分关系。

    “住手!”刘协发现事情有些不对,立即出声制止。

    “大王。”

    “到底是怎么回事?”刘协虽然年纪幼小,但是自幼长在宫中,耳濡目染之下,又怎么会不明白这其中定然事出了什么叉子,冷声道。

    “这……”内侍纠结不已。

    “到底说不说?”刘协见内侍对自己阳奉阴违,脸色立即沉了下去。“你们真以为,寡人年纪幼小,就不能杀人吗?”

    “大王。”一旁渤海王傅有意阻止。在他看来,自己跟随内侍去一趟董太后那里并没什么。他虽然迂腐,但是却并不是傻子。刚才内侍气势汹汹冲进来就要将自己带走,肯定是有人进了什么谗言,让太后起了误会。既然是误会,只要当面解释清楚,一切就会安然无事。动辄动刀动枪,非圣人之教化啊。

    “太傅。此事若不弄清楚,一定不能轻举妄动。”刘协当即打断他的话,看向内侍道。“说还是不说?”

    “喏!”内侍看了渤海王傅一眼,欲言又止。

    “说!太傅乃本王之师,一切尽管将来,有什么可避讳的。”刘协不耐烦道。

    内侍见刘协坚持,只得硬着头皮,将事情前前后后向刘协讲了一个清楚。

    “太傅,是寡人连累先生了。”刘协立即向自己的王傅鞠躬道歉。

    渤海王傅听完之后,反倒没有生气,反而赞到:“大王!太后舔犊之情,令人赞叹。一些误会,又算得了什么?”

    “好了,你们回去吧。事情的缘由,寡人自会向祖母解释清楚。”刘协挥手让他们离去。“寡人今日的课业尚未完成。太傅,我们继续吧。”

    内侍有些为难地站在原地。整个渤海王宫上上下下的内侍宫女,谁不知道太王太后的脾气暴躁,她交代的事情必须完成,否则她可不管你什么原因没有完成,下场一律是廷杖。之前死去的几个内侍宫女,就是因此丧命于廷杖之下的。

    “大王,今日的课业已经讲完了。”渤海王傅道。“大王也莫要为难这些内侍了,下臣就随他们到太后面前。解释清楚了,太后必不会为难下臣。”

    “好!寡人也随太傅去。”刘协想了想,点点头……

    “……事情就是如此。祖母,此事怨不得太傅,是孙儿思念母妃了……”董太后宫中,刘协向董太后解释到。

    董太后闻言,看向渤海王傅:“事情,果真如此?”

    “殿中尚有内侍宫女,太后一问便知。”渤海王傅道。

    董太后点点头:“是哀家误会太傅了,太傅勿怪。”

    “下臣不敢。”

    “太傅。大王思母之情,哀家亦是心有悲戚,想我那儿媳,命苦啊……”董太后哀叹到。“你可有法子,能一解大王思母之情?”

    董太后一脸期许看向渤海太傅。

    刘协也满含希冀地看着他.易.看.小.说.
首页343536373839404142434445 下一页 末页
扫码
作者太子舍人所写的《三国之残汉再起》为转载作品,三国之残汉再起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找书苑提供三国之残汉再起全文阅读。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三国之残汉再起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三国之残汉再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三国之残汉再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三国之残汉再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