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三国之献帝崛起最新章节 >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77章丨鸿门倒戈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作者:武陵年少时加入书架

  “可谓智力孤绝,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待到第二天一早,大军开拔,黄昏时抵达郡治弘农县。

  李傕等人在此稍作安歇,次日正准备出发,便等到了董承带兵前来汇合,他之前受牛辅军令屯驻河东以备白波黄巾,在牛辅与吕布交战时他对牛辅派来请援的军令视而不见,选择作壁上观。

  本以为牛辅这些董氏亲族首恶都死了之后朝廷就会对他们这些小喽啰开恩赦免,没想到等了近半个月也没有这风声。

  这时正好听说李傕等人在陕县举兵造反,董承思量再三,自觉已属董氏余部,再加上河东郡的白波黄巾气焰复炽,于是便带着手下四千兵马于弘农县追上了李傕,要与其共图大事。

  李傕等人大喜,遂与其合兵,众人一路行过华阴、抵达郑县时,关中屯驻诸县的凉州将校纷纷响应李傕打出的为董卓报仇的旗号,开城相迎。

  尤其是在董卓派遣屯驻在商县、上雒等地防备荆州的校尉李傕、李蒙等人万余兵马加入后,李傕等诸将共有七万多人。

  在抵达新丰时,诸将兵马再加上途中强征的民夫,总数将近十万,此时军中上下兵强马壮,士气高涨,声威赫赫。

  初平三年五月二十日。

  鸿门,位于京兆尹下辖的新丰县,由于城东十六里处的黄土原由于常年被雨水冲刷,在北端形成一个缺口,状如门道,形似鸿沟,故名鸿门,当年惊险万分的鸿门宴便发生在这个地方。

  此地乃河谷出山后的冲积平原,地势起伏小,土地平坦开阔,最宜驰马。其北边不远就是渭河,在山原、河流之间的这小块地方,是连接长安与弘农的军事要道。

  西风烈烈,旌旗漫卷,马啸长空。

  大汉卫将军、温侯吕布率手下中郎将胡轸、杨定等将共三万兵马刚抵达鸿门不久,便立即让手下搭阵,预想凭借左河右山的地势迎击敌军。

  大军备好不过片刻功夫,李傕便带着十万人威震天下的军队,卷着沙尘滚滚而至。

  吕布见对方旌旗鲜明,双腿一夹马腹,上前骂道,“尔等身为朝廷重臣,不思镇守疆土为国效力,反而勒兵回京,你们岂不知造反之罪吗?”

  为首的李傕立即回道:“真是滑稽,奸臣贼子居然还有这等说辞!太师乃朝廷重臣,尔等不经国法,擅杀大臣,滥赏名器,更是欺侮天子年幼,把握朝政!你甘为王允走狗,领兵抗我等勤王之师,我看你才是要造反!”

  吕布怒不可遏,他心里尚存有一丝理智,知道自己手下这三万人跟对方作战有些吃力,为了提升士气,他单枪匹马挺身出阵,在两军阵前喝道:“尔等竖子可有胆量暂且退兵,让我等在马上交手,一决胜负!”

  李傕尚未答话,只听阵中有声大叫,他定睛看去,只见一骑飞策而出,马上之人,正是校尉郭汜。李傕大笑,向左右吩咐道:“给他擂鼓助阵!”

  “且看你今日有何能耐!”吕布挺身而出,拿枪便刺。

  郭汜跃马迎战,他曾在凉州,以盗马为生,马背功夫了得,与吕布交击数回,显得毫不吃力。但时间愈久,便渐渐有些吃不住劲,每一个交击,对方从枪上传来的力气都让郭汜虎口发麻。

  见吕布面色不改,郭汜顿时心生怯意。吕布瞅准了郭汜一时走神,收枪再刺,这一下便刺穿郭汜左臂,顿时血流如注。

  吕布将长枪向后一挑,将郭汜膀上一块肉给带飞了出去,身后大军见状,直呼威武。

  李傕不愿见郭汜被斩,急忙带精骑前来搭救,吕布手下成廉、魏越等将见状,也尽起麾下之师杀上前来,两股兵马宛如洪流般对撞在了一起。

  早在董卓时期,手下军队里的凉州人与并州人便互相敌视,此时两者仇人见面,更是分外眼红,双方在战场上杀的死去活来。

  吕布手下兵马俱是精锐不假,但人数与西凉军相比较为寡少,其中又有胡轸、杨定在暗中出声不出力,所以很难凝聚起来。若不是吕布的亲信兵马在其中苦苦支持,恐怕这一次冲锋就要军势瓦解了。

  反观李傕等人兵马,大都是董卓当年招募的羌胡义从、凉州健儿,作战骁勇无比。但由于先前郭汜贸然出阵与吕布斗将,导致险些被人斩首,不仅损了己方士气,还涨了他人威风。虽然李傕等人率麾下兵马凭借勇武和人数优势将吕布军逐渐压至下风,但情况也不是很乐观。

  只见吕布带着成廉、魏越等数百骑驰突军阵,在乱军之中来回穿梭,不知击杀了多少士卒,李傕手下都尉、军司马试图阻拦,却都不是其一招之敌,每每斩将而出,一时间竟无人可挡。

  吕布带着骑兵在军中突来突往,就连李傕从弟李桓也被其在马上斩杀。李傕看了心急如焚,亲自拍马迎上前去。

  见主将亲至,吕布在军中知道李傕勇武之名,立即抛下了身边小卒,持枪往李傕这边杀来。

  李傕抢先一步,借着马势一刀砍向吕布,吕布摆动长枪格挡,将李傕的刀震了开去。吕布见对方臂力也是不凡,顿时收起了心中最后几丝轻视。

  两人经开始一招试探过后,彼此都有了底,短暂的停留对视过后,像是约好了似得,两人同时出手!

  李傕手中长刀挥舞的只看得见片片白光,吕布的长枪也因为极高的速度被分成了数个黑色枪头,白与黑两道光芒在两人之间彼此碰撞,偶尔擦出一丝火花,甚是激烈。李傕虽然武艺不凡,但到底不比吕布,很快就要像郭汜那般败下阵来。

  就在这时,吕布眼见就要将李傕斩落下马,听到身后喧哗,下意识的往四周一看,顿时大惊失色!

  原来刚才趁着吕布带着精骑突阵,凭一人之勇独抗李傕的时候,胡轸、杨定故意落在军后,趁机下令部曲倒戈,在背后狠狠的突击了吕布的军队。

  成廉等人哪里会想到胡轸叛变?一时毫无防备,兵马立即被打散。郭汜、樊稠见状,大喜过望,两方将吕布的部曲围在了中间。眼见大事不妙,吕布哪里顾得上李傕,只得虚晃一枪,转身拨马就走。

  李傕一枪被人荡开,见人转身逃走,急忙带着骑兵去追,却一时被吕布身边数百步兵给拦了路。李傕定睛一看,发觉这队步兵人数虽少但甲胄整齐,人皆露悍勇之色,是一支不可多见的精锐。

  他还未有多想,只听眼前统率这队步兵的长官突然叫道:

  “陷阵!陷阵!”

  

第78章丨各奔东西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作者:武陵年少时加入书架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庄子·山木】

  紧接着这伙步兵便毫无畏惧的撞上了李傕手下的骑兵,一时人仰马翻,生生遏制住了李傕追击吕布的攻势。

  自高顺奉诏入京担任卫士令后,手下这数百名陷阵尽皆被吕布扣下,交给了与自己有外内之亲的魏续统率。此时正当危急时刻,吕布不再保留实力,责令魏续带陷阵营断后,自己则与成廉、魏越等骑校都督聚集起千余骑兵,准备突围。

  北方是滔滔不绝的渭河,东方是李傕气势汹汹的十万大军。

  吕布此时腹背受敌,他思来想去,立即下了决断,率领部下往西冲击。胡轸、杨定手下不过数千人马,适才趁着双方混战突起一击,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此时吕布一马当先,带着手下一路所向披靡,往胡轸等人而来。

  胡轸畏惧吕布之勇,吓得拨马便走,吕布睚眦俱裂,怒视胡轸,在马背上喝道:“胡轸小儿休走!”

  当初胡轸曾与吕布在董卓的安排下同处一军,一起担负进击孙坚的任务,哪知在军中凉州人与并州人矛盾激发,导致功败垂成,双方差点兵戎相见。

  两人既有宿怨,吕布这次本就不乐意让王允安插胡轸、杨定随军出战,谁知道王允既要示信于胡轸等凉州将校,又要在军中制衡吕布,非要如此作为。此时闹出这等事故,吕布心中不仅后悔未能早些提防胡轸,而且连带着怨恨起了王允来。

  吕布在后头一边喝骂,一边手杀数人,胯下赤兔神骏四蹄恍若离地,如飞一般迅速拉近了他与胡轸的距离。这时胡轸已与杨定带着步骑退守在一个小坡上,居高临下,一时难以攻下。

  身后头紧跟着数万大军,不敢久留,只得朝上胡乱射了几箭,便引军退走了。

  李傕等人得此一胜,哪里肯放?于是一边派人去招胡轸、留下普通士兵与伤兵在后,一边与郭汜从弟郭浦带着两万精骑去追,一直追杀了十余里地,斩首数百,打下新丰县,这才勒兵不追。

  吕布一路跑到霸陵这才缓过气来,事后经人通传禀报,此战折了骑督魏越,军司马陈卫,损伤万余,至于辎重更是难以统计。

  “胡轸、杨定这两个狗贼,朝廷待他不薄,他二人竟敢阵前倒戈!”吕布吃了败仗,气急败坏的叫道。

  成廉、魏续、宋宪、侯成等亲信将校面面相觑,其中魏续无不愤恨的说道:“这两人背弃我等,迟早有一天要让他们尝到厉害!只是现下我军残破,接下来该如何,还请将军示下。”

  吕布看着手下仅存的数百步骑,沉吟不语,适才为了逃出重围,他忍痛将高顺留下的最为精锐的陷阵营断后,如今跟着逃出来的十不存一。

  想当初出征时三万兵马士气高昂,如今回来时只剩数百人,这简直让吕布心如刀绞。

  他记起出征之前,皇帝曾单独召见,对他耳提面命,暗示他小心提防胡轸、杨定。可笑他没有听进高顺的话,当时只把皇帝当孩子看,没有把皇帝的提醒当真。

  此时吃了这顿败仗,不仅无颜回去见皇帝与王允,而且还可能会受到朝廷发落。

  “此时长安虽还有三四万兵马,但大都是天子新募得来,成军不过于旬月,能不能杀敌尚犹未可知,何况他们要面对的是李傕等人手下的十万强军?”

  吕布其实心里早有打算,故意做出为难的神色,忧心道:“我等虽然武勇能战,但手下不过数百骑,恐无济于事,倒不如我等往关东求援。我常听司徒说关东豪族起兵向来以解救天子为己任,断不会坐视不理,诸位以为呢?”

  魏续闻言附和道:“将军说的是,如今敌强我弱,我等必须得稍避锋芒。待我等在关东凭借袁氏等豪族之力,编练军马,倘有机会,一定要重整再来,以雪今日之仇。”

  长安一时无颜、也不敢回去,众人别无他想,只得纷纷以吕布为首,同意了抛弃朝廷、独自率众东奔的意见。只是在东奔的路线上,众人意见不甚统一:“如今李傕大军屯驻新丰,我等不得东出函谷,要想东去,唯有渡河北上左冯翊,再往东去河东、河内等郡;或是往南走蓝田、上雒,走武关往南阳。”

  太原人宋宪建议道:“如今关东豪族以袁氏为盛,董卓昔日在京城殄灭袁氏一族,将军如今又亲手将其斩杀,既为朝廷得报国仇,又为袁氏报了家恨。袁氏兄弟必将对我等倾力报答,将军若是带我等东去,大可仰仗袁氏。如今袁绍雄踞冀州,地广兵多,左冯翊宋翼是末将乡里族亲,若是北上渡河,到了冯翊后,一路上可畅通无阻,直达冀州。”

  袁绍手下谋臣良将如云,冀州又是人烟阜盛之地,若是能到冀州休养生息,凭借自己对袁氏的大恩,用不了多久就能重整旗鼓。

  吕布被宋宪说得心动不已,正要做出决断,只见手下同是太原人的侯成此时却持不同意见:“不可,左冯翊积攒有大量粮草,而新丰与高陵(左冯翊治所)只隔一条渭河,谁知道李傕会不会派兵前去攻打?若是把我等半途截了怎么办?”

  “那依你之见,是要往南出武关,投南阳袁术了?”吕布问道。

  “正是,袁术乃袁氏嫡系,袁绍不过一庶子而已,又过继外房,哪里比得上袁术嫡子尊贵?依我看,袁氏一族多要以袁术为主。此外,我等若是选择北去投冀州,这一路上困难重重,不仅会有李傕派兵拦截,途中更可能会遇上河东白波黄巾、上党等地黑山余众、以及匈奴、羌胡部族。若是南下走蓝田、上雒、商县,径出武关,途中危险实在可以不计。末将浅见,还请将军慎思!”

  吕布看着不再说话的宋宪,知道对方已默默接受了侯成的意见,于是再无犹豫,道:“好,既然如此,那我等立即收拾行装,出武关去寻袁术,诸位以为如何?”

  几人都不说话,显然都已默认了这个计划,唯有魏续开口道:“王司徒与我等同为并州人,这些年也待我等不薄,若是就这么走,留他一人在长安,这恐怕……”

  魏续这话出于道义,让吕布不得不仔细思考其中得失,若是一声不响的就走了,对王允见死不救,日后传起来吕布必将千夫所指。但此时正处于生死关头,往东逃走已是无可转圜的定局了,所以吕布无论是出于往日恩情还是对朝廷的道义都应该派人去长安通报一声。

  这人一旦去了长安便有可能会就此羁留,然后与朝廷同生共死,所以这派谁去就成了一个问题。

第79章丨事不可为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作者:武陵年少时加入书架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魏续是吕布妻族,也是他身边最亲近信任的手下,轻易离开不得;而成廉乃吕布麾下骁将,善用骑兵,常以少击多,冲阵勇敢无畏,此去关东非得仰仗其勇武不可;侯成、宋宪也都是吕布旧部,又是有主意的人。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吕布看似犹豫不决,其实心里已有了一个人选,只是碍于往日情面,非要等他主动开口才行。

  这人不知是见机识趣还是另有所图,爽快的出声道:“将军如若不嫌,不然命属下前去长安传讯,属下位卑职轻,想必朝廷也不会苛待于我。而将军与诸位大可自行离开,南下武关。”

  吕布见帐下吏秦谊主动请命,大喜过望,他伸手拍着秦谊的肩膀,以示亲热:“好,好!当日出征之前,就连国家都说胡轸首鼠两端,李傕阴狠谲诈。是故此战之败,罪不在我等,乃胡轸、杨定小儿背信忘恩,图谋叛逆所致。我这就写下奏表,你尽管拿去上呈国家,让国家与司徒亲裁,务必告知我等不得已东去之缘由,非是苟且贪生,而是要为朝廷请来关东援军。”

  秦谊心里报以讥笑,面上却一副赞同的模样,他之所以选择代众人向朝廷奉表,除了不得已,形势所迫以外,更多的还是舍不得自己留在长安的家眷,其妻杜氏美艳无双,秦谊才与之结亲不久,几乎夜夜云雨,欲罢不能。

  此时让他抛弃新妇,随吕布颠沛流离,过那寄人篱下的日子,秦谊是想也不敢想的,索性如吕布所愿,主动出面揽下这个任务,还能展示自己的胆魄与气节。

  吕布见秦谊一一应下,毫无推脱怨怼之意,更是感动,接着说道:“你此行前去,可寻卫士令高顺、旅贲令张辽,他二人曾经与我等共事,都有一份往日袍泽情分在,而且我听说他二人近来颇受国家赏识,若能让他们从中进言。以国家之开明睿鉴,应该不会追究我等败军之罪,那我等终有再会之时;若朝廷执意追究,我等也无颜回朝,我等妻子就请宜禄你代为抚养,我必感怀于心。”

  众人知道此行抛妻弃子,纷纷效仿吕布向秦谊托付家室,以示信重秦谊。秦谊也不敢怠慢,尽皆应下了,此事告一段落。

  这回众人再无异议,于是在霸陵大营里各自补充了粮草军械,吃饱喝足后便往蓝田去了。而秦谊则独自带着两名骑士,骑着快马赶往长安通报军情。

  吕布等人走的轻巧,却让王允陷入极为不利的局面。

  “哼!”王允将奏疏摔在案上,面沉如水,怒斥道:“匹夫误我大事!”

  赶来报信的赵戬将奏疏从地上捡了起来,问道:“事已至此,再后悔也是无用,还请明公早做补救之计。”

  王允怒气未消,看了那封奏疏一眼,道:“还能如何?你让秦谊去北阙,将此奏疏呈送陛下。”

  这等若是任由皇帝处置了,赵戬惊道:“难道就无别的法子了么?”

  王允冷笑道:“怎么?皇帝迟早是要知道此事,你还想瞒着不成?早一些交代,我倒还能以退为进,接下来就看陛下对当前局势的考量了。须知眼线的局势虽然危机,倒还离不开我。”

  赵戬大概明白了王允的意思,嘱咐秦谊将奏疏谒北阙呈上。皇帝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亲自召见了秦谊,然后不置一词,将奏疏原原本本的转交给王允。

  这个消息很快流了出来,顿时在暗流涌动的朝廷掀起了惊涛骇浪。

  三万精兵死伤惨重,尽皆折损于新丰,朝廷一时再也组织不出一支强大的精兵以对抗凉州诸将。

  当初在议论是否赦免凉州诸将时,王允的固执己见在如今看来简直愚蠢盲目至极,相较之下皇帝当初对李傕等人的谨慎宽大与事后的预言,无不显示皇帝的先见之明。

  新丰一败,王允的威信一落千丈,根据数百年传下的官场规矩,他在接到由侍中刘艾奉诏转交给他的军情奏章后,很快就明白了皇帝的暗示。

  若是就此请辞,他倒还能在皇帝跟前留几分颜面,但他却偏像一个赌徒,不到最后决不罢手。尽管有皇帝的暗示,他还是选择了闭门自守,而不是上表请辞。

  就这一点来说,他与当日存有侥幸之心的张喜别无二样。

  王允不置一词,倒是他的亲信、司空淳于嘉却在积极上书,在朝中扬言如今这个紧要关头,当不计过尤,让王允出来主持大局,将功补过。

  陷入恐慌的长安更是在散布流言,说王允若是倒下了,满朝上下难道要靠皇帝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去对抗李傕等人手下的十万大军吗?

  舆情一时甚嚣尘上,皇帝知道这是由于马日磾、赵谦等人尚未发声的缘故,而他们保持沉默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尚未摸清皇帝的心思。

  经过这么多天的了解,马日磾等人都明白皇帝对王允又恨又爱的复杂感情。如今吕布战败而逃,没了军队的支持,又犯下大错,想彻底整治王允只需要一道诏书即可,在此之中,皇帝的态度就尤为重要。

  皇帝若是还想保下王允,借助他残余的声势,暂且联合早已分裂的朝堂共御外敌,那马日磾等人上书自然就是另一幅说辞;若是不想保下王允,那便就是默认众人对王允穷追猛打,非要将其跌落尘埃不可了。

  时不待人,从新丰到长安行军只需两天,皇帝不能再沉默下去,再加上王允等人还妄想着跟李傕做最后一搏,万一得胜,便能继续掌握朝政,东山再起。

  这让皇帝对王允彻底失望,他很快命尚书台下发了一道制诏:‘罪臣左中郎将邕,虽有阿附董逆之嫌,而无乱政祸民之失。念其竭诚佐命,传习圣学,特降书减死罪一等,剥夺爵禄,免为庶人,如孝桓故事。’

  一场双方博弈、拉锯旬月,涉及无数人的蔡邕案终于在皇帝与王允各自权势的此消彼长中,以蔡邕的赦免出狱落下了帷幕。

  这道制诏不仅宣告了蔡邕最终的裁决,也等若是公开宣告了王允的死刑。

  

第80章丨轩波撼岳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作者:武陵年少时加入书架

  “辨谗谤,判忠邪,上不损朝廷事体,下不避怨仇侧目。”————————【书简·与孙威敏公】

  初平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未央宫石渠阁,渠流清水,习习风凉。

  秘书郎韦康从中蹑足走了出来,一路来到旁边臣子等待宣召的廊房里。廊房里等待的众人不约而同的站了起来,韦康一眼扫去,太尉马日磾、前将军赵谦等人皆是满脸期待。

  “实在是让诸公久候,国家刚看完书,正打算休息。”见众人着急,韦康立即补充道:“诸位若是有事,不如写就奏书,由我转交给国家。”

  众人没有料到皇帝会对此事异常冷漠,纷纷交头窃语。倒是马日磾与赵谦对视一眼,显然是早在意料之中,须臾过后,马日磾将一份联名奏疏交给韦康,非常坚决地说道:“我等在此恭候陛下圣裁。”

  听这口气,看来今天非得要让皇帝给出一个结果才肯罢休了。

  韦康不敢顶撞列座公卿,只好迈着步子又返回石渠阁。

  他悄悄打开门扉往里探头,准备看看情况,眼前却突然被一道身影挡着,秘书郎王辅的声音在跟前说道:“元将,国家问你为何在门外不进来。”

  王辅的突然出现顿时把韦康吓了一大跳,同样是待人接物,王辅根本不如其兄长王端那样谦和有礼,反倒是常常喜欢让人下不来台。

  韦康躲在门外的小动作被人发觉,此时赧颜进去,看到皇帝一边拿着书,一边喝着水,小黄门穆顺站在身后摇着扇。底下坐着秘书令射坚、秘书丞王凌,再往下分两边各自坐着秘书郎王粲、王辅、杨修、法正等年纪平均十五六岁的少年。

  这些人再加上韦康自己,便是朝廷新设的秘书监所有成员,也是三天前的承明殿策问表现优异,被皇帝精心挑选后,得以随侍省中,与皇帝一同读书、谈论时事,地位与侍中、黄门侍郎相差无几的秘书郎们。

  他们才学、眼界俱是不凡,可以说是同龄人中的精英,自从得选为秘书郎,便开始日日进宫随侍。这三天的相处中,逐渐被皇帝平易近人的脾性所感染,各自都熟悉了起来,再无一开始的生疏。

  皇帝将这些秘书郎视为自己的人才储备、亲信班底,平日里都是温言细语,但这时他见韦康进来,头也不抬,直接说了句:“他们都还没走么?有让你带什么话吗?”

  韦康被皇帝的未卜先知吓得心跳加快,这几日相处的经历告诉他皇帝这会的心情并不愉快,他小心翼翼地把马日磾等人联名的奏疏递了过去。

  皇帝放下书,一只手中仍然拿着茶碗,乜斜着眼,空着的另一只手往卷着的奏疏轻轻一拨,将其打开。径直扫视几眼名单后,皇帝将茶碗放在案上,问向在座众人:“尔等以为,王司徒可有罪乎?”

  虽然早已知晓马日磾与赵谦带众臣来石渠阁的意图,但在亲耳听到皇帝这句话后,向来镇定自若的射坚,藏于袖中的手亦是止不住的震颤发抖。

  见众人都不答话,皇帝面不改色,面上浮现一丝和煦的笑容,这是他平常最喜好做的姿态:“朝中大臣自太尉马日磾以下,皆联名上书参劾王允屡抗圣命,赏罚无道。在对李傕等凉州诸将事上,更是进退失措,独断专行,酿就如今大祸。依我之见,王司徒难逃其咎。”

  秘书丞王凌只觉得浑身冰冷,如堕冰窟,他从席上起身,移到一旁对皇帝稽首拜伏道:“司徒虽处置失当,行政决策多有偏颇之处,但他对朝廷却是一片忠心,还请陛下念在司徒定策诛董,有匡扶社稷之功,对其网开一面。”

  王允固执专横,朝野皆知,但王凌却不能在皇帝面前说他的不是,只因自己这秘书丞是靠王允提携才得到的,只因王允是他的亲叔父。

  “彦云。”皇帝叫着王凌的字,看似是寻常的问话,实则话中的分量重逾万钧,压的王凌喘不过气来:“你的才干,这几日我都看在眼里,秘书监制度草创,又少先例可循,全赖你与射文固费心维持,建立章程。你既是王司徒的亲族,又是我欣赏的臣子,我自认有必要问一问你,如今朝廷因他的缘故随时可能倾覆,他即便诛董有功,我又该如何给王允网开一面?”

  王凌只觉得呼吸一窒,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马日磾、赵谦等人与王允之间的争斗已经在皇帝的刻意挑拨、引导下,到了你死我活、彼此难容的地步。王允刚愎自用,在朝堂上大肆封赏亲信,在扩张自己势力的同时,又一味地遏制皇帝的政治诉求以及其他人的势力,在重要的事件上寸步不让,不容丝毫商量。

  不仅皇帝无法在朝堂上做到君权独尊,就连太尉马日磾、前将军赵谦也无法让其族内子弟、党羽插足。

  王允总以冠冕堂皇的言辞阻绝了他们的以权谋私,俨然忘却了当初共谋诛董时许下的封赏诺言,而另一方面则让自己族中的子弟、党羽安置入朝。

  比如让长子王盖担任侍中,让王凌出任秘书丞,监视皇帝的一举一动;又让故吏赵戬为尚书右丞,同郡乡人王宏、宋翼为左冯翊、右扶风,掌控朝政与京畿三辅。

  这倒还罢了,关键是王允自己屡出昏招,自以为借着皇帝给予的‘总朝政’名头就可任意施为,殊不知被皇帝算计,利用蔡邕、张喜等大案引起多方不满。

  太尉马日磾、前将军赵谦,无一不视他为眼中钉,就连其盟友、司隶校尉黄琬都对其大失所望,一直保持中立的征西将军皇甫嵩,也在射坚的不断劝说以及朝中局势逐渐清晰明朗的情况下,开始向皇帝靠拢。

  王凌虽然是初次涉入朝堂,但是很清楚目前的朝政局势对王允十分不利,也正是因为清楚,所以当他面对皇帝的发问时才会显得异常不安。

  如今王允闭门自守,不在宫中,如果皇帝有心铲除王允,不用说一句话,只要将这奏疏下传给尚书台,尚书令士孙瑞、尚书仆射杨瓒自然会领悟圣意,积极接手查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王允及一干党羽拿下。

  他胆战心惊的低下了头,只觉得嗓子干涩异常,哑着声说:“臣无话可说,但凭国家决断。”

  

第81章丨计熟事定
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作者:武陵年少时加入书架

  “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於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晁错论】

  说完这句话,坐在下面的秘书郎王辅嗤的一声笑了出来,他行事向来但凭心中喜恶,再加上是皇帝的表亲兄弟,此时陛前失仪,只要皇帝不开口,谁也不会主动说他。

  王凌知道王辅虽然年仅十五,学识不堪,但是性情孤傲,不拘细行,自以为高人一等,其实如果不是皇帝看在他是自家表亲的份上,哪里还能容他出现在秘书监?谁又会对他百般忍让?

  虽然王凌心里对王辅颇为不屑,但还是清楚王辅的态度一定意义上也代表着皇帝的想法,见王辅对自己的回答投以嗤笑,他心里愈发惴惴,不知是担心王允,还是担心自己的仕途从此将受到牵连。

  面对这等大事,除了当事人王凌、以及亲信射坚、外戚王辅以外,其余人等要么年纪太小,还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要么就是如秘书郎杨修、法正这般不敢轻易发声,刻意保持沉默。

  皇帝也没有继续问询、为难旁人的意思,他嘴边噙着一丝冷笑,怎么看都是高深莫测:“让太尉和前将军二人进来,其余的人都打发回去。”

  这话显然是对依然站在正中的韦康说的,韦康年纪虽然才十四岁,但身高八尺,旷达有雅量,相貌伟丽。他与其父黄门侍郎韦端在皇帝面前获得信任的时间尚短,秉持着少说多做的原则,唯唯遵命,退出石渠阁去寻仍在等候的马日磾和赵谦。

  廊房的朝臣们尚未离去,得闻皇帝召见,马日磾与赵谦告别同僚,整理衣冠,随韦康进入石渠阁。

  阁中原本坐着的秘书监官员都已退避,韦康见状,也识趣的站在门口不再进去。

  皇帝好整以暇的坐在榻上,眉眼含笑,注视着马日磾二人走进来稽首拜伏。

  “太尉臣日磾、前将军臣谦叩见陛下!”

  “此事我已知道了。”皇帝沉声说道,稚嫩的嗓音带着一些尖利。

  从面上看来,皇帝像极了他的父皇与母后,相貌英俊、气质儒雅,但皇帝的才智与手腕却远胜先帝太多太多,先帝虽然资质聪慧,但没有破除沉疴的魄力,又耽于美色财物,最终误了天下。

  眼前的这位皇帝却能熟练的运用权术驾驭臣子,而且还能通过利益交换与分享,短短时日,就将大批观望的朝臣拉到自己的战车上。

  就如同皇帝的名讳一样,刘协,协和万方的协。

  “胡轸、杨定等人临阵倒戈,卫将军吕布不敌叛军,溃众东逃。我这两天一直在忧心这件事,凉州诸将手下十万大军不日即到长安,长安一应防务诸事尚未有所定论,而你们却先要弹劾王司徒失当之罪。”皇帝看向马日磾二人,眼神深邃,让人捉摸不定皇帝的真实想法到底如何;

  “在危急关头,往日恩怨、政见之别,都该暂且放置不谈。当务之急,乃是朝廷上下一心,共御外敌不是么?”

  赵谦身子不太好,长期居府不出,与皇帝接触的机会也很少,对皇帝的印象仅仅来自于其弟赵温的描述。在赵温的描述中,皇帝聪慧睿智,有远见卓识,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散发着令人忍不住折服的气质,常常让人忘记他的真实年龄。

  虽然赵谦极相信自家兄弟的判断,在历次大事中都无遗余力的跟随皇帝的脚步。但说到底,赵谦对皇帝还是缺乏一个直观的形象,在听到皇帝的话后,第一时间误以为皇帝心软,不忍心处置王允。他毕竟老练,明智的选择不作声,打算让马日磾去接这个茬。

  “陛下说的是,当务之急确实是要整顿城防,诏北军、羽林、虎贲等军备战。但兵者乃国之大事,臣愚见,以为凡事需事权一统,才能减轻掣肘,从容应对一切叛乱。如今王允失职,难以录尚书事、总朝政。加之其顶撞陛下、任人唯亲、不听良言,其罪过深重,非入狱严审不得息朝中人怨,还请陛下睿鉴!”马日磾义正言辞的说道。

  皇帝良久不言,显得左右为难,最终还是语气坚决的说道:“王司徒毕竟于国有功,我今日若寻衅罢之,恐有亏待功臣之嫌,天下士民以后将如何看待朝廷,以后还会有忠臣义士为国效命吗?在击败凉州叛军之前,此事不得再提!”

  说完,皇帝便从榻上起身,准备挥袖离去,就在这时,赵谦惊骇的看着马日磾向前一扑,伸手捉住了皇帝的衣袂。皇帝也是大吃一惊,他稳住心神,厉声骂道:“放肆!你这是在做什么?”

  听到皇帝的呼声,外间登时闯进若干黄门、郎卫,以及等候在外的侍中、黄门侍郎、秘书监众人尽皆涌入,目瞪口呆的看着马日磾跪在地上,拉着皇帝的衣袂苦苦相告:“还请陛下明断,发诏羁押王允,再传赦旨于李傕、郭汜等凉州诸将,他们只为求生,造反实属逼不得已,只要陛下赦诏一到,其必拱手而退,届时则关中定矣!”

  “马日磾,注意君前言辞,不得失礼!”侍中杨琦直呼其名,冲其怒喝道。

  马日磾终于回过神来,赶紧松开手跪伏在地上不住的道罪。

  皇帝神色冷然,将发皱的衣袂亲手抹平,再又挥走了众人,阁中再度仅剩马日磾与赵谦两人。

  经过了这一场变故,赵谦已经完全理不清向来持重的马日磾为何会突然如此激动、也理不清皇帝的真正意图了,如果真不想拿王允怎么样,又何必将他二人单独召见;如果存了罢黜王允的心思,何必还不松口?

  直到皇帝沉吟良久说出的话,这才让赵谦大为释然:“太尉这是要我诛晁错啊!”

  “不诛晁错,何以解当下危局?”马日磾再度恳求道:“请陛下三思!”

  皇帝不发一言,突然看了赵谦一眼,似乎在等他表态。不知为何,那双明亮澄净的眼瞳里却有股逼人的寒气,让赵谦感到压力倍增,他福至心灵,赶紧跟着附和道:“臣请陛下三思!”

  话到这里,赵谦如何不明白皇帝适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惺惺作态!

  罢黜王允虽然会引起朝廷一时动荡,但最起码可以稳住内部军心,让太尉马日磾、前将军赵谦等肩负重责的朝中大臣团结一致抵御叛军,同时也能让李傕等西凉叛军失去一个造反的旗号,让对方师出无名。

  权衡利弊,皇帝不会想不到罢黜王允所带来的种种好处。

  更何况,让王允罢官的想法皇帝不比他们任何一个人要少,此时正是全力一击的时候,以皇帝之明,怎么会做如此妇人之仁的举动?

  马日磾比赵谦接触皇帝的时间要久,也就更能明白皇帝此刻既想罢黜王允,又想做出一副迫不得已的样子的深层用意。

  在皇帝心中,日后在史书上记载此事,只能是太尉马日磾与前将军赵谦联袂上书,逼迫皇帝处置王允,而不是皇帝急不可耐的拉着马日磾等人打击诛董元功,给皇帝在后世的形象抹黑。

  正如当年袁盎劝孝景皇帝诛晁错一样,皇帝心里哪怕再怎么想处置王允,也需要一个臣子来主动替他说出这句话。

  所以马日磾才会失态般与皇帝演出这场闹剧,此事一出,所有人都将知道皇帝罢黜王允实在是迫不得已,而马日磾事后也能捞一个秉持公义、注重大局的名声,也不算太亏。

  皇帝重又坐回到榻上,待他平复心情之后,方才缓缓言道:“当年孝景皇帝迫于诸侯形势,诏诛晁错,虽是不得已而为之,我却以为处置过甚,故每每听闻,常深以为憾!王司徒虽有大错,姑念其往日功勋,罪不至死,诸公应当从轻发落,以示朝廷宽宥之德。”

  两人知道这是皇帝的底线,他们也没有想过置王允于死地,于是一齐应道:“臣等遵旨。”

  

首页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下一页 末页
扫码
作者武陵年少时所写的《三国之献帝崛起》为转载作品,三国之献帝崛起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找书苑提供三国之献帝崛起全文阅读。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三国之献帝崛起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三国之献帝崛起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三国之献帝崛起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三国之献帝崛起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