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唐朝败家子最新章节 > 唐朝败家子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228章 有女亭亭初长成
唐朝败家子全文阅读作者:尹三问加入书架
    一秒记住【?书?阅☆屋?<a href=&; target=&;_blank&;>】,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冬夜漫长,冬宵却苦短。

    淮阳县伯府内宅东阁内一盏淡淡的红灯许久才熄灭,暖炕上的三个人也是半夜未眠。

    小别胜新婚,何况一别就是数月,谢逸早就按捺不住心中的火苗。

    之前因为各种各样的担忧、逃命、或旅途劳顿,些许欲念都被抛到一旁,但自打踏上回长安的路后,心中的小火苗便开始蠢蠢欲动。

    偏生李道宗还让其女儿李安宁同行,小郡主姿容不俗,难得英姿飒爽,一路上总是在面前晃荡,难免让人有些意动。

    但作为一个正人君子,自然不能心生邪念,更何况小郡主乃是江夏郡王府的掌上明珠。尤其是听了李安宁关于和亲的那番话,得知小郡主的婚事关乎政事外交,乃是皇帝亲自掌控的大事,更加不敢心生妄念了。

    结果只能使得这股无处宣泄的火苗越来越旺,待进入长安城时的便到了顶点。

    匆匆沐浴,两位娇妻在眼前不断晃悠,言辞之间更让人心神不宁,谢逸哪里还能把持得住?

    所以这一夜注定了烈火熊熊。

    天亮了,窗外已经可以见到熹微的晨光,炕上的人也醒了。

    一夜过去,两位夫人脸上的酡红和春意仍未褪去,都软绵无力地躺在炕上,起床变成一件有些困难,很不情愿的事情。

    昨夜风雨几度已经记不清楚了,脑海里似乎只有谢逸勇猛的身姿,以及那难以言说的快慰,飘飘欲仙中,一切似乎都有些不真实。

    “怎么样?这份证据够了吗?”谢逸看着左右的俏佳人,轻声笑问。

    两位夫人皆红着脸,沉吟不语,毫无疑问,这是一份别致的证据,很有说服力。很有效用。

    谢逸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什么叫久旷后的勇猛,尤其是头一遭,杜惜君和郑丽本来也思君日久,情丝旺盛。本有迎合之意,却不想不过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只能乖乖静承恩宠。

    直到最后,几度飞上云端,不堪挞伐之后。意犹未尽的谢逸才放过她们。

    此刻,听到谢逸问起此话,又感受到锦被之下那个安分没多久的物事又勃然咋呼,两人都涨红了脸,妩媚之中还有几分淡淡的“畏惧”。

    证据够不够?谁敢说不够呢?

    “我们都信了。”杜惜君的声音很低,有几分难为情。

    谢逸邪魅笑道:“信了就好,若是不信,为夫不介意再向你们证明一番。”

    “三郎,我们……”见谢逸手脚开始不安分,郑丽琬连忙开口。却只说了半句话,告饶意味浓重。半晌后低语道:“虽说是久别,但来日方长,不必急于一时,三郎当爱惜身体才是。”

    “当然爱惜了,外出的时候洁身自好,回来之后……火气太大,若无宣泄反而对身体不好,堵不如疏,对嘛?”

    “那也得适可而止。不可操之过急……昨日我们二人竟难以招架,去了一趟草原,三郎的身体越发强健了。”

    那是自然,日日食牛羊肉。不是跑路就是骑马,身体越发强健是必然的。

    谢逸看着两位娇妻的表情,再听到此番言辞,心下了然,歉然道:“看来昨晚我确实有些过分了,没在意你们的感受。往后一定注意。”

    两位夫人皆知昨晚乃是特殊情况,倒也不以为意,毕竟还是亲密无间的快慰更多些。只是她们都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单独一人,想要服侍谢逸完全尽兴绝非易事。

    平日里倒也罢了,杜惜君和郑丽琬早已经坦诚相见,同室而居,共同侍候并不觉得尴尬。只是每月例行的身体不适,或谁人有身孕时,该当如何?

    念及此处,杜惜君悠悠道:“往后的日子,还是丽琬妹妹多辛苦些,三郎你也多点体贴,好早些有个孩子。”

    这是谢家现在最紧要的话题,本来郑丽琬并不十分在意,但谢逸经过了这次凶险之后,便成了当务之急。

    尤其是杜惜君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这个责任理所应当该由她肩负起来。也正是因此,昨夜承宠之时,大部分的雨露都留给了她,承恩更重,自然也就更辛苦些。

    提及此事,郑丽琬下意识有些羞羞哒,脸上也有几分紧张神色,毕竟关乎谢家香火传承的大事。尽快有孕,尽早生下男丁,着实是一件比较有压力的事情。

    “莫担心,孩子迟早会有的,顺其自然就是了。当然了,这段时日我也会勤奋点,此去草原耽误了不少时光,必须得想法子补回来才是。”谢逸本是安慰之语,但说着说着味道便有些不同了。

    “依你便是,不过得惜君姐一起,雨露均沾,一来是难以独承恩宠,二来惜君姐服药安养身体已有时日,说不定已经大好了,孕育之事并不绝对,讲究顺其自然。“郑丽琬悠悠道“机会多些,说不定杜惜君姐什么时候便会有惊喜也未可知。“

    ”孙神仙说了,少则两三年,恐怕……“杜惜君轻轻摇头到:”关键看妹妹你了,或者再给三郎纳两房姬妾如何?“

    “说什么呢?女子并非生育机器,无论贵贱皆是如此,怎能有这般心思?”提及此事,谢逸当即义正言辞拒绝。

    “三郎莫急,你的为人我们都知晓,自然不会随便找个女子……“郑丽琬轻声道:“惜君姐说这话是有所指的,比如……西跨院的武二娘子,在咱家已经住了不少时日,三郎你打算怎样安排呢?”

    “武二娘子?”谢逸猛然一听,不禁有些惊讶,他几乎忘记了“女皇陛下”还主宰自己家里。

    怎么?杜惜君和郑丽琬心里生出了什么念头?要将“女皇陛下”给自己……

    谢逸不禁一惊,一直以来他从未有这样的想法,更多是将武二娘子和李治联系在一起,下意识将两人看作一对。

    但此刻听到两位娇妻这般说,顿觉被误会了,事情好像被弄得有些复杂了。

    杜惜君悠悠道:“是啊,武二娘子在咱家住了好几个月了,你不打算给人家个交代吗?”

    “什么交代?当初是好心帮助她,加之晋王让我们收留她,仅此而已……至于将来如何。自然是武二娘子自己说了算,旁人自然干涉不得。”

    听到谢逸义正言辞的回答,杜惜君和郑丽琬不禁都有些惊讶,很反常的情况啊!他们原以为夫郎将武二丫带回来是懂了什么心思。但如今看来,似乎十分纯洁,纯洁的出乎意料?

    “三郎,你真的对武二娘子没什么想法?”

    谢逸不禁无奈,本来确实没什么想法的。但此时反复被提,心中反而浮现出些许古怪的念头来。武二丫的也是个美人坯子,而且那股子机灵劲与寻常女子不同,再加上“女皇”的身份,确实吸引人……

    不由自主,谢逸的思绪险些跑偏了,猛然一个激灵才回过神来,连忙收慑心神,摇头道:“确无想法,武二娘子的事情我干涉不得吗。纵然真得有人干涉,晋王说话也比我们合适,毕竟人是他安排下来的。”

    “你说的倒是轻巧,但武二娘子已经和兄长闹翻,杨夫人寄居在会昌寺,也不过多过问武二娘子的事情,三郎让她一个弱女子如何决断?”

    这话说的,记忆里的武二娘子分明是个很果决,很有主意的一个人,说女皇陛下没主见真的合适吗?虽然她现在年岁毕竟还小。只是那日初见时,为了逃脱兄长的追捕,她可是很有主意的。

    这些日子寄居在谢家,谢逸接触并不多。故而并不十分了解。现在听到杜惜君和郑丽琬的说法,不禁怀疑到底是女皇生性本来纯良?还是过于狡猾骗过了杜惜君和郑丽琬?

    应该不至于,郑丽琬何等聪明,怎会被他一个小丫头片子欺骗?

    思虑良久,谢逸想到了一个可能,那就是人是逐渐成长变化的。自己总是将武二娘子看作为女皇陛下,但她如今还只不过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并未经历过后庭斗争和朝堂浸润,自然相差甚远。

    如果能让武二娘子心里少些怨恨阴暗,多些阳光欢笑是不是更好呢?谢逸心里不禁泛起一个强烈的念头。

    只是如此一来,未来的历史将彻底发生改变……

    能不能,要不要这样做?单单眼下而言,谢逸并未有立即染指武二娘子的想法,毕竟她是李治安排在淮阳县伯府的。兴许李治对武二娘子别有情愫,只是时机未到呢?还是且先看看再说。

    “这是暂且不提,还是往后以后再说吧!”谢逸笑道:“至于眼下,有你们便足够了。”

    见谢逸拒绝,两位夫人自然不好再多说什么,但面对谢逸有些不安分的举止,全都退避三寸。

    ……

    日上三竿的时候,三人都觉得腹中空空,才从热炕上爬起来。

    也难怪,昨晚过于急切,后来则在柔情似水,热情似火中忘却一切,哪里还记得吃饭?

    带洗漱之后,便有仆妇送来餐食,见到两位夫人的神情,全都了然于心,夫妻小别本该如此,有什么奇怪的?更不会背地里嚼舌根子。

    谢逸正吃饭的时候,小蛮便来了,清晨醒来听到三哥回家的消息,小姑娘便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直奔内宅而来。

    武二娘子少不得跟随在后,但她心里有个念头,只觉此事过去不妥。谢学士回家的头一日,恐怕不会起很早,此时贸然前往恐怕不妥……

    至于为什么不妥,小蛮不懂,但武二娘子心里却隐约明白。毕竟她已经十四五岁,在这个年代已经算是成年女子,早前还有入宫的打算,故而对这些男女之事皆有了解。小别胜新婚的感觉虽然无法体会,但俗语听得多了,也能有些许羞羞地想象。

    奈何谢小蛮见兄长的心情急迫,武二娘子没拦住,只好匆匆跟了过来。一路上还在想,如果小蛮或的自己看到什么不该看的事,该当如何是好?

    好在进了内宅,见谢学士遇两位夫人已经开始用膳食,武二娘子才彻底松了口气。只是下意识想到自己先前那些羞羞的想法时,还是忍不住会有些些许脸红。

    “三哥!”小蛮一头扑入谢逸怀里,撒娇道:“三哥走了好久,可算回来了?”

    谢逸很宠溺地将妹妹抱起,当即笑道:“我家小蛮长高了,也重了不少……咦,开始换牙了?”

    这么一说,谢小蛮当即闭起嘴唇,挡住漏风的牙齿。看得出来,小姑娘对此相当忌讳,很是爱美。

    如此举动,自然逗得几人哈哈大笑。

    谢逸轻声道:“小蛮莫要怕羞,每个人都要换牙的,不丑……等换好了牙齿,就快长成漂亮的大姑娘了。”

    “真的吗?”

    “自然是真的,三哥还能骗你不成?”谢逸道:“不过呢,这些天你不用吃硬东西,不要总是顶牙齿,记住了吗?”

    谢逸笑道:“记住就好,要不然牙齿长歪了,往后可就是丑女孩了。”

    “小蛮才不要做丑女孩呢!”

    “当然了,我家小蛮可是个标志的小美女呢!”谢逸宠溺地夸赞一句,转身道:“让厨房平日里多准备些人鱼塘、牛乳给小蛮,小孩子换牙,不能缺钙。”

    “好,这就吩咐下去。”谢逸没想到,出口回答的并非杜惜君和郑丽琬,抬头往墙边看去,只见照料小蛮的武二娘子站在哪里。数月不见,武二丫似乎长高了少许,容貌似乎也更为出挑,越发亭亭玉立。

    有女初长成,秀色可餐之。

    骤然看到这张花容月貌,引人注目的清纯面庞,以及那楚楚灵动的身段,谢逸不由自主便想起了杜惜君和郑丽琬的提议,忍不住有些心神荡漾。

    杜惜君和郑丽琬站在一旁看到,皆是心中一动,然后彼此交换一个眼神,一副心照不宣的表情。

    被谢逸直勾勾地看着,武二娘子顿时面红耳赤,下意识地避退目光,显得很是难为情。

    不过很快,武二娘子便回过神来,尽管脸上仍有一抹淡淡的嫣红,却一本正经问道:“适才听谢学士提到缺钙,不知这……钙为何物?”(未完待续。)()《唐朝败家子》仅代表作者尹三问的观点,如发现其内容有违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内容,请作删除处理,的立场仅致力于提供健康绿色的阅读平台。【】,谢谢大家!
第229章 李世民的远虑
唐朝败家子全文阅读作者:尹三问加入书架
    钙是何物

    武二娘子很专注地问了,自然不能不回答。

    于是谢逸用了一个自认为通俗说法,来为“女皇陛下”科普化学元素和生物营养学。

    原以为这些复杂而枯燥的东西会引来女孩的烦恼,但很意外,武二娘子竟然听得津津有味,竟然很感兴趣,并且格外投入。

    谢逸心下不禁在想,无意之举难道要将女皇送上女学者道路

    本着顺其自然的原则,武二娘子既然感兴趣,求知欲相当旺盛,谢逸自然不能不教,所以一来二去接触也便多了。

    对于武二娘子而言,世界好像打开了一扇新大门,也许是无聊的太久,故而一下子就陷了进去,以至于到了要拜谢逸为师的地步。

    谢逸自己尚且未置可否,杜惜君和郑丽琬便各种反对,然后匆匆婉言阻止。

    师徒名分可不是闹着玩的,尤其是一对年岁相差不大,多有联系,以及潜在发展可能的男女。

    虽然谢逸现在信誓旦旦,但将来的事情谁知道呢作茧自缚的事情可不能干,至少两位夫人坚决不同意。

    武二娘子到是没怎么在意,但谢逸自己却微微有些尴尬,按理说不该有什么歪心思,但一个如花似玉的俏姑娘在你面前不断晃荡,频率还非常之高,让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完全无动于衷,似乎有点勉为其难了。

    若非谢逸有意克制,身边还有另外两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在,时间久了,说不定真有可能那什么

    回家的第一天,旅途劳顿什么的完全不存在了,只有小别胜新婚的快乐,如胶似漆的恩爱缠绵。

    畅快的同时,谢逸也不敢忘记自己的身份,出使归来怎么也得去拜见皇帝,做出一番交代。

    不过凑巧的是。谢逸和狄知逊的归来之时,李世民正好去了献陵祭拜高祖皇帝李渊,并未在长安城中,所以才有了两日难得的假期。

    两日的如胶似漆之后。谢逸不得不早早起身,前去太极宫承庆殿见驾陛见。

    怎么说呢此番出使到底算成功还是失败很难界定,薛延陀最终确实没有出兵,但其中多有惊险,仔细说起来使臣任务完成的并不算好。

    但最终的决定权在薛延陀人手里。即便真的出现意外,也不见得是使臣不努力,外交始终是以国力作为后盾的,还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古今皆是如此。

    不管怎么说,推恩策是谢逸的主意,也按朝廷的安排推行了,至于效果,多少算是有一些吧。虽说大度设被问罪,好似没有两子争位的情形。但多少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突利失的崛起,西突厥人的倒戈多少与此有关。现在虽然没了兄弟相争,但夷男姬妾众多,指不定什么时候又会多个儿子。到时候长兄和幼弟之间若起了什么龌龊,那效果反而更加有趣。

    更何况,纵然没有手足象征,但父子相疑的情况始终存在,并且有加剧的趋势,从掌握的情报来看,夷男对突利失的戒心加强了许多。

    如此说来。也可以向朝廷交差了,基本算是完成了任务。

    何况两位使臣千里逃亡,历经艰险,险些死在薛延陀草原上。险些为国捐躯。还是那句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太过计较合适吗

    理论上是如此,但事实告诉谢逸,永远不要低估他人底线,以及厚颜无耻程度。

    他万万没想到。不等回到长安,便有言官上疏弹劾,声称谢逸和狄知逊两人曾撇下使团数百护卫,单独逃走。

    扔下同伴,独自逃生乃是很让人不齿的行为,作为使臣,如此行为更是有损大唐体面,引发不必要的猜疑,致使边界风声鹤唳。

    不得不说,这位御史相当有想象力,并州和灵州两地兵马调动防御的责任也落到了谢逸和狄知逊两人身上。

    在这位言官笔下,此番出使没有尺寸之功,反而处处有损大唐天威,给大唐带来危害,需当问罪。甚至还有言辞声称,谢逸和狄知逊失踪许久中有猫腻,会不会和西突厥人有勾结云云。

    总而言之,言官们的脑洞开的很大,想象力相当丰富。可你能说什么呢捕风捉影,风闻奏事本就是言官的权力,连皇帝都不能轻易责问,旁人更不敢说三道四了。

    没有进长安之前,谢逸便听到了这样的传言,和狄知逊交换个眼神后便不以为意,抛诸脑后了。

    回到长安的这两日,尽恩爱欢愉,哪里还记得有这么一回事。直到此时要进宫面见皇帝才想起来,虽说不担心李世民拿这些东西来问罪,但君心难测,李二陛下到底是什么态度还未可知,是以心中多少有些忐忑。

    在皇宫门口,谢逸遇到了狄知逊。

    回家两日,狄侍郎又恢复了往日温润学者的形象,脸上还隐有红光。同为男人,完全能够理解,这肯定是狄夫人的功劳。

    “谢学士。”见到谢逸,狄知逊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谢逸笑问道:“狄侍郎,这两日可好啊”

    “那是自然,在外风餐露宿,朝不保夕,回家则安稳舒适,与亲人共享天伦,自然是极好的。”狄知逊笑道:“逍遥的气色也好了很多。”

    “那是自然。”两人哈哈一笑,有些话自然是心照不宣。

    “对了,逍遥,小儿入晋王府的事”狄知逊显然听妻说起那日李治和狄仁杰见面的情形,故而将此事放在了心上。

    谢逸当日原是突然的想法,随口一说,但既然说了,对方还这么在意,自然就要的上心。

    “狄侍郎莫急,此事在下记在心上的,但不能操之过急,待这几日我去过晋王府,见过陛下和几位师傅后再说。”

    “嗯,有劳三郎费心了。”狄知逊对谢逸自然是相当信任的,也知道促成此事并非易事。

    谢逸道:“令郎聪颖,晋王殿下对他印象极佳,狄侍郎此番辛苦。陛下都是看在眼里的,只要时机恰当,玉成美事并不难,且静候佳音吧。”

    狄知逊对此事抱有的希望确实不小。尤其是儿子几次跟着晋王李治出入王府之后,便越发期待。再次对谢逸表示感谢后,狄知逊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点什么,但最终欲言又止。

    狄夫人向他说起了儿女姻缘之事。想让他问问和谢小蛮定亲之事,思前想后,狄知逊觉得有些过于唐突了,最终还是没好意思开口。

    姻缘天注定,如果有这个缘分,不用自己说什么便能玉成美事。但如果贸然开口,极有可能让彼此尴尬,反而适得其反,狄知逊是个知情重的人,自然不会唐突。

    恰巧内侍前来宣召。请两人入承庆殿觐见。

    在进殿的台阶前很凑巧遇到了几位皇子,瘸腿的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大概是年关将近,吴王李恪又回到了长安,却不曾见到晋王李治。

    也许今日有什么事情,李世民只召见了几位年长的皇子吧,这样的情形丝毫不足为奇。

    正面相遇,瞧见谢逸之后,三位皇子的表情微微有差异。太子李承乾自然是有些不悦,甚至还有些许遗憾。之前听说谢逸可能死在草原,他别提有多高兴的。

    可惜很遗憾,最终的结果却是有惊无险,最终平安回到长安。站在自己面前碍眼,真是可惜

    李承乾下意识握紧了拳头,没什么好脸色,几乎是拂袖而去。吴王李恪则是一副温和的表情,但只是轻轻点头示意,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语。转身离去了。

    魏王李泰则轻声笑道:“狄侍郎、谢学士安然归来,可喜可贺。”

    “谢魏王殿下。”

    “两位客气了,父皇在里面等着,两位快进去吧”李泰笑了笑,目送谢逸的背影进入承庆殿,眼神渐渐有些复杂。旋即轻轻一拍手,拖着肥胖的身体缓缓走下台阶。

    承庆殿前,君王眼皮子底下,与皇子寒暄几句可以,言辞再过多便不合适了,那是犯忌讳的。

    这个度大家都把握的很好,谢逸和狄知逊也都很谨慎,别过三位皇子之后,便跟着内侍的引导匆匆进入承庆殿内。

    时隔数月,再次见到李世民,谢逸只觉李二陛下脸上似乎略微沧桑了少许。说通俗点,就是有点老了。

    毕竟已经不惑之年,每日里还有那么多政务需要处理,费脑子老得快是肯定的。何况最近几个月,宫中新进了一批年轻嫔妃,李二陛下少不得多些操劳,神思倦怠,日渐沧桑也在情理之中。

    “参见陛下”狄知逊和谢逸走到御案之前,齐齐行礼。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问卷,抬头从谢逸和狄知逊脸上扫过,凝视了片刻才轻声道:“此番两位卿家受苦了。”

    脸上尚未完全消除的冻疮印记,以及风沙霜雪留下的痕迹仍旧十分明显,做不得假,加之此前接到的各种奏报,李世民见到不免慨叹。

    也正是这一声慨叹确定了基调,谢逸和狄知逊都松了口气,皇帝陛下如此态度,言官的弹劾已然成为笑话。有没有大功劳和丰厚的赏赐不好说,但问罪肯处罚肯定是不会了。

    “陛下言重了,不苦”狄知逊的回答很谦虚,也算中规中矩。

    “苦不苦朕心里有数。”李世民再打量两人片刻,低声道:“狄卿越发稳重了,逍遥成熟了不少。”

    谢逸到底还不满二十岁,实在算是年轻,经过此番历练之后,谢逸原本青涩的面容确实成熟了不少。

    “怎么样给朕详细说说草原上的情形吧”李世民轻声道:“奏疏上虽然有写,但毕竟笔墨有限,描述不够详尽,朕还是想听你们仔细说说。”

    “是”狄知逊和谢逸齐齐称是,将草原上的见闻,尤其是一些关乎军事和政治的细节一一道来,详细告知李二陛下。

    当然了,两人也不曾谦虚,毫不谦虚地将自己所遇到的危险讲述出来,但没有夸大,也不需要夸大。毕竟真实经历本就十分凶险,用不着夸大修饰,皇帝陛下心里有数。

    李世民听得很认真,听到关于真珠可汗夷男本身,关于薛延陀的详细描述时,会很仔细地记忆,分析;听到西突厥人在其中掺和时,会有些愤慨,听到谢逸和狄知逊的惊险遭遇时间则是皱眉,神情会下意识紧张。

    “这么说,夷男此人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虽然打交道很多年了,但李世民却从不曾见过这个对手,只是从寻常的奏疏情报中获知信息,了解可能不够全面深刻。谢逸和狄知逊和夷男有过深入接触,了解自然更为详尽,说法也更为可信。

    “是”谢逸沉声道:不瞒陛下,此番正是因为夷男的优柔才有惊无险,如果夷男果决些,恐怕

    “嗯,军过大事瞬息万变,犹疑乃是大忌,只此一点,夷男此人便不足为虑。”李世民的神情顿时轻松了许多,一副全然不把对手放在眼里的样子。

    狄知逊道:“是,夷男并非雄主,恐怕连昔日东边突厥的颉利可汗都比不上,确实当不得陛下高看。”

    “那他的小儿子突利失呢”李世民随即关切询问,一个君王不行,但如果他有个优秀的继承人,将来也会是很可怕的。李世民显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个强劲的对手,尤其是儿子不如自己的情况下。

    突利失比其兄大度设自然强不少,此人对中原文化多有了解,但格局终究太小,专营权术阴谋,难成大器。

    谢逸给出了自己的论断,从在草原上接触的情况来看,确实如此。

    突利失更多时候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为人过于圆滑,缺乏足够的魄力和英武决绝,说他难成大器倒也不假。

    何况历史上薛延陀这个部族似乎只是昙花一现,贞观之后好像就不曾出现过。

    夷男多少还有些名声,但突利失似乎籍籍无名,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故而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李世民看了谢逸一眼,追问道:“逍遥笃定如此”

    谢逸道:“臣笃定,突利失难成大器,如若实际得当,我大唐直接出兵灭了薛延陀,陛下将再无忧虑。”未完待续。

    ...()《唐朝败家子》仅代表作者尹三问的观点,如发现其内容有违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内容,请作删除处理,的立场仅致力于提供健康绿色的阅读平台。【】,谢谢大家!
第23〇章 皇帝的棋盘
唐朝败家子全文阅读作者:尹三问加入书架
    一秒记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反之亦然。

    人一旦发现自己开始老去,就会下意识开始为将来,甚至身后事打算。

    寻常人会考虑家产分配,子女安危与生存状况,对于帝王而言,除了这些,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江山传承。

    没有人会长生不死,即便有过这些念头的秦皇汉武其实心里也都清楚,否则何必要生前大费周章地修造陵寝?何必立太子呢?

    皇帝会死,但江山会传承。

    虽然明知道皇位传承千世万世不可能,秦始皇春秋大梦,二世而亡的笑话已经传承数百年了。但每个皇帝都会执着地做着这样的梦,退而求其次,至少希望江山传承的更为久远一些。

    最重要的是不能毁在自己手中,或者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毁掉,纵然不怕见到列祖列宗汗颜,也得担心死后陵寝被侵扰。

    李世民已经年近不惑,长孙皇后的死给他敲响了警钟,自己很清楚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春秋正盛那种话完全就是臣子和侍从的奉承,很不靠谱,很容易蒙蔽人,在床榻上的战斗力下降是一个很明显的讯号,是时候得开始考虑一下身后事了。

    前有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大唐的稳定传承太过重。如果不能避免前一个王朝最大的悲剧,那大唐就太失败了。

    虽说自己是大唐第二任皇帝,但高祖李渊只在位九年,是生生被自己逼着退位的,武德贞观两朝几乎可以合二为一,更何况加起来也不过才二十多年。

    这么点年头怎么够呢?如果真有个三长两短,和隋朝二世而亡有什么区别呢?

    最起码要像汉朝一样,汉与唐有着太多相似之处。

    前面都有一个二世而亡的朝代,都是历经乱世后的大统一王朝,有广袤的国土和雄厚的实力,如果大唐能像汉朝那样传承四百年,也算可以了。至少能少些遗憾。

    但前提是有个好的继承人,以及良好的内政和外围环境。

    现在大唐的内部看似稳定,官员清廉勤政,一切都井井有条。但一个不争的事实仍旧存在,那就是世家门阀。

    自汉开始,世家门阀成型,已经成为和皇权连为一体,共同成为权力和利益的分享者。从汉末到现在。哪个离开了世家大族支持的王朝活下去过?

    若不是同意实施九品中正制,曹丕能顺利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从容篡汉?北魏分裂之后,北周依赖关陇贵族,北齐依赖山东士族乃世所共知之事。

    前隋灭亡,很大程度是因为隋炀帝的政策影响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烽烟四起的民间起义不过是导火索罢了。一群乌合之众最终能够成事,暗中没有支持者才怪,都是谁在背后捣鬼,已经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李家在太原起兵。最终能够问鼎皇后,也多亏关陇贵族的支持,这些都是最有力的的证明。

    时至今日,当朝大部分官员都是世家子弟或者门生故旧,关陇贵族、山东士族和南方士族几乎把持了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职,对皇权是极大的威胁。

    但成也世家,败也可能世家,不得不依赖世家,却也不能长时间依赖。

    李世民不是不想改变,但绝非朝夕之功。何况隋炀帝因此而亡国的前车之鉴犹在,李世民自然不敢操之过急。

    徐徐图之是个办法,但是好几辈子才能完成的大业,终自己一生恐怕难有成效。需要后世子孙不断努力。

    还得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大唐虽然强盛,但周边的草原部族很多,且都日益强大。强大到已经威胁到大唐安全的地步,这让李世民很是不安,有了五胡乱中华的先例。谁敢说胡人不能灭亡中原王朝?

    当然了,李二陛下首先已经将自己从胡人的行列中摘出去了,所以外患堪忧;而且外患内忧是相关联的,一旦有外敌入侵,国内的矛盾就有可能爆发。

    总而言之,是有改朝换代的可能,亡国之祸的。

    谁都想彻底清除外患,可是这几乎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灭掉一个东边突厥,几乎已经是倾举国之力了,若是再大肆兴兵,恐怕国力不继,以至于民不聊生,若是步了前隋的后尘,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而且灭掉了东边突厥,薛延陀趁势而起,即便再灭了薛延陀,随后又会有一个部族崛起。除非彻底清除草原上的牧人,或者迁徙大量的汉家人前去定居,显而易见,户口数不足前隋开皇时一半的大唐做不到。

    更何况,现在薛延陀、西突厥和高原上的吐蕃都十分强盛,想要全都劳师远征,灭掉是没有可能的,李世民对此十分清醒。

    只能又打又拉,密切关注各部发展状况,稍微有苗头不对的,便加以抑制和打击,不让其成为大唐的对手。

    从而将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应对最强的对手身上,李世民已经认定,西边高原上吐蕃新王松赞干布是个人才。吐蕃正在强势扩张,和大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在吐谷浑和蜀中西部的摩擦已经越发严重,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开战,必须得小心戒备。

    西突厥相对遥远,并不对大唐构成直接威胁,而临近的薛延陀则是个心腹之患,随便闹腾几下就让北部边疆烽火不断。

    尤其是都城长安距离河朔草原是一条直线,距离并不算远,若再有一次胡人打到渭水河畔的事情出现,多半会天下大乱。

    故而,李世民一直颇为忧心。

    此时听到谢逸的一番说辞之后,心理顿时放松了不少,夷男此人不足为虑,突利失难成大器。且他们内部斗争不断,难以上下一心,首领又有坚定的争雄之心,如此……薛延陀便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然而说到底,还是继承人的问题,始终绕不过去。

    如果有一个足够优秀,甚至比自己更胜一筹的继承人,还用担心这些吗?如果大唐也有文、景、武帝。自己哪有后顾之忧?

    可太子的资质……一想到李承乾近来的表现,李世民的心情便有些沉重。

    李世民是一个很自信,很自负的,他认为自己足够优秀。从晋阳起兵到一统天下,自己功劳卓著。也正是因此,玄武门之变他才能理直气壮,相对心安理得地坐在皇位上,直面天下人的指责与诟病。

    贞观以后。他励精图治,对外更是征讨四方,大唐国力强盛,博得天可汗美誉,万邦来朝,天下承平。李世民觉得自己的功勋已经能和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了。

    而自己诸多儿子,有哪一个比得上自己?

    自傲的李世民认为没有,只能说某几个孩子的某个方面和自己比较像,比如吴王李恪的英武,李泰的文采等……

    但没有一个人全面接近。更别说超越的可能了,吴王李恪英武却不够圆滑,李泰文采飞扬却英气不足,太子李承乾小时候看着不错,但现在……尤其是腿瘸了以后,越发不堪了。

    政务方面虽无过错,但表现平平,至于德行方面……

    反正东宫属官和太傅们的评价都不好,太子经常和他们有言辞争执,缺点不少。时常在东宫里宴饮乐舞:兵戈方面就更不用说了,毫无英武之气,能不能策马举剑都很难说。

    难免让人有些失望,尤其是今日三位成年的皇子一起前来承庆殿朝拜。兄弟三人站在一起,李承乾顿时黯然了许多。

    一瞬间,李世民甚至生出些许惊天动地的念头,但很快又放了下去。

    废嫡立庶,废长立幼自古以来就是大忌,任何一个君王都不敢轻越雷池。何况自己经历了玄武门之变上位。在很多人眼里已经坏了嫡庶长幼的传统继承规则,如果李承乾这里再出现什么变故,更会被天下人诟病,成为一些人攻讦自己的由头。

    更重要的是,连续两朝废长立幼,会给后世开个坏头,嫡长子不安稳,庶子幼子们野心勃勃,夺嫡争斗乃国之大忌,甚至会导致亡国,这是李世民不得不考虑长远。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那一步万万不能走。

    但愿李承乾能够及早醒悟,做一个合格的储君,李世民对他的期望不高,只要做个守成之君便可。

    只是他自以为身为嫡长子就可以高枕无忧,随性而为,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也许得给他点压力和磨砺了。

    对一个储君而言,最大的压力便是储位威胁,想要让他紧张很容易,对一个皇帝而言更是易如反掌。

    魏王李泰对东宫一直有想法,李世民是知道的。哪个皇帝对储位没想法,那绝对是谎话,尤其是有才能,且有得天独厚条件的皇子。

    比如年长,比如出身高贵,或者有一个得宠的母亲。

    这些,魏王李泰基本都具备了,也许他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人选,一块磨刀石。当然了,如果那把刀太不成器,也许他会有所得……

    如果朝中有两位皇子形势大好,那些人会不会站队呢?想到这里,李世民似乎有了一个一石数鸟的好主意,有心想要下一盘大棋。

    不过这盘棋是有风险的,万一玩不好,两败俱伤如何是好?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一个有损伤自己都会有心疼。

    更糟糕的是,玩意玩的太过火,更多的皇子参与其中该当如何是好?停尸不顾,束甲相攻,齐桓公的悲剧决不能在大唐重演。

    李世民相信自己有这个控制力,一次摆平内政的好机会当然不能错过,几个儿子们也不会让他们闹的太出格。

    或者可以趁着机会,暗中观察,哪个儿子的人品好些,本事大些。如果李承乾不成器,必须得有人补上。

    目前为止,他最为看好,最为欣赏的便是魏王李泰和吴王李恪,也唯有这两个儿子年龄大些,堪当大任。

    不过自己年岁还不小,其他皇子有足够时间长大,李佑在齐地镇守,颇得功勋;还有便是亲自鞠养的皇九子李治也长大不少,学识修养颇得师傅们称赞,就连国舅长孙无忌都在夸赞。

    都是不错的好苗子,长大后或许会有成,甚至委以重任。李治虽幼,但到底是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自己钟爱的幼子,所以李世民难免的多几分另眼相看。

    不过李治到底还小,需要有人好生教导,几位师傅自然是不错的,自己政务繁忙,不能时时教导,还需要王府的属官们多费心。

    其中首要便是长史了,谢逸不在的时候,李世民曾经动过念头给晋王府换个长史。毕竟谢逸当初为长史乃是权宜之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其地位。

    不想刚有此念头,李治便提出反对,表示晋王府长史由谢逸担任很好,不希望替换为他人。

    李治是李世民最疼爱的儿子,他的意见自然要尊重,询问过王府的几位师傅后,也是这个意思。尤其是于志宁,对谢逸赞不绝口,夸赞其学识过人,时而对晋王殿下的教导和启迪比他们这些太傅更胜一筹。

    如此情况下,李世民自然不好再更换晋王府长史。再有,他也看得出来儿子李治、甚至是小女儿兕子都对谢逸感情甚好,自然不希望他们伤心。

    问过出使情况和草原局势之后,李世民吩咐道:“你们此番出使有苦劳,有功劳,该当封赏,也该另行任用,而今年底将近,待新年之后再做调整吧。”

    “但凭陛下安排。”这种问题,谢逸和狄知逊自然不会的说什么,不怪罪,还能另有任用,可谓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李世民续道:“逍遥啊,待会去见见雉奴吧,晋王府许久没有长史,堆积的事情可不少。”

    谢逸当即道:“臣遵旨,稍后便去拜见晋王殿下,处理王府事务。”

    “嗯,既然回到了长安,朕就把雉奴交给你,务必好好照料。”李世民不忘叮嘱两句。

    “一定,但请陛下放心。”谢逸说之后,略微转头,恰好看到狄知逊诚恳的眼神,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未完待续。)()《唐朝败家子》仅代表作者尹三问的观点,如发现其内容有违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内容,请作删除处理,的立场仅致力于提供健康绿色的阅读平台。【】,谢谢大家!
第231章 贴心的孔颖达
唐朝败家子全文阅读作者:尹三问加入书架
    狄知逊的意思,自然是要谢逸操心他家儿子狄仁杰入晋王府伴读之事。

    既然答允了,谢逸自然会尽力办到,何况促成此事对自己也多有何处,何乐而不为呢?

    出了承庆殿,谢逸便直奔晋王府而去,皇帝的诏命自然不能拖延,关键是自己也颇为迫切。

    听杜惜君和郑丽琬提及,自己“失踪”的日子,李治和晋阳公主十分紧张,甚至为此哭过鼻子。而听说自己平安无恙之后则是欢呼雀跃,甚至专程到谢家报喜讯,开怀同乐。

    看得出来,这两个心地纯良的孩子很重感情,尤其是对自己感情甚好。

    这是好事,正是谢逸希望看到的局面,将来则是自己和谢家最大的资本,必须珍惜,并妥善维护。

    所以无论李世民给自己安排什么差事,晋王府长史一职都尽量不放手,至少不能放松对李治的影响,以及维持这份弥足珍贵的情谊。

    至于将来,李治慢慢长大以后会不会变味,那就不得而知了,但终究时日还长,暂时不必顾虑那么多。

    来到晋王府的时候,正有师傅在书房讲诗,孔颖达则刚刚讲完他的《五经正义》从书房出来。

    “孔祭酒!”谢逸赶忙向这位国子监祭酒,当朝大儒见礼。

    孔颖达客气道:“谢长史平安归来,可喜可贺。”

    谢逸微笑道:“多谢孔祭酒,谢逸虽遇些许凶险,但幸得托陛下和晋王殿下的福,侥幸逃脱,得以安然回到长安,侍奉陛下。侍奉晋王殿下。”

    “嗯,回来就好,前些天谢长史行踪不知。传言甚多,晋王殿下可没少担心。以至于寝食不安,平日里课业都心神不安。”孔颖达笑道:“如今谢长史平安归来,晋王殿下也该安心了。”

    谢逸是明白人,当即道:“谢逸有幸,得晋王殿下厚爱,感动不已;稍后在下也会劝慰晋王殿下,不可因此耽误了课业。”

    “如此甚好。”孔颖达道:“想来是文德皇后崩逝,晋王殿下自小失母怙。如今早早开府,身边有无兄弟关爱陪伴,难免孤单;我们师傅除了授课外,平素大都在东宫履职,谢长史若也不在,晋王殿下难免孤单。”

    谢逸心中一喜,当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孔颖达提起这个由头真是太好了。

    “孔祭酒说的是,晋王殿下确实有些孤单。”谢逸佯作沉吟,徐徐道:“不若奏请陛下。让越王和纪王殿下一道前来读书,兄弟作陪便不孤单了?”

    “这个……”孔颖达轻声道:“此举恐怕不太妥当,晋王是嫡子先一步开府。越王和纪王仍居宫中。如果要请两位殿下出宫与晋王共读,便得……”

    孔颖达没有说下去,但谢逸却摆出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点头道:“在下想当然了,孔祭酒见笑了。”

    “哪里!”孔颖达摆摆手,悠悠道:“适才说到共读,不若给晋王殿下添置个伴读?”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谢逸当即心花怒放,附和道:“孔祭酒言之有理。寻常富贵人家子弟读书,都会有个书童作陪。何况是晋王殿下。只是给皇子伴读,等闲人家子弟恐怕不行。在下到长安时日不不久,不甚了解,不知孔祭酒可有合适人选?”

    谢逸早就打听过,孔颖达家中以及亲友中并无适龄少年,虽然身为国子监祭酒,但常年奔走在宫廷与王府,想来对长安权贵子弟也不慎了解。此时骤然抛出个伴读人选的问题,想要立即有个妥当的答复,难啊!

    果然,孔颖达沉默了,但片刻后突然眼中灵光一闪,谢逸却下意识一惊,微微有些不淡定。

    “一时间老夫还真想不起来……”和谢逸预料中的一样,孔颖达确实是这个反应。但下一步却不是反问“谢长史是否知晓合适人选?”

    而是直接说道:“前几日晋王殿下带个少年来王府做客,似乎是尚书左丞狄孝绪之孙,年纪虽小,但彬彬有礼,学识修养都不错,与晋王殿下关心甚笃,可谓伴读上佳人选。”

    谢逸心中顿时满心欢喜,简直是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啊,孔颖达真是太贴心了,帮自己把想说的话全说了。

    狄孝绪正是狄知逊的老爹,其孙不正是年幼的狄仁杰嘛!

    本来自己还苦恼,怎么顺理成章地提及此事,没想到孔颖达从头大尾帮了大忙。

    主动提出晋王李治过于孤单,主动提到需要伴读,然后还不用自己费丝毫功夫,推荐了狄仁杰。

    妙啊,当真是妙!

    谢逸当即道:“没记错的话,孔祭酒所说的乃是礼部侍郎狄知逊之子,此番出使正是与狄侍郎同行,临出发送行时曾见过那孩子一面,聪颖懂事,彬彬有礼。

    且狄家乃是河东名门,狄公孝绪与狄侍郎都是当朝重臣,深得陛下器重,乃人臣之楷模。他家子孙,定然自小教养甚好,倒晋王府伴读倒是个不错的人选。而且难得他与晋王殿下本就熟识,少年友谊最为纯洁,想来很合适。”

    孔颖达点头道:“是这个道理,只是不知狄家是否有此意?”

    “到晋王府做伴读乃荣耀之事,且有孔祭酒的大儒授课教导,想必狄家不会反对。”谢逸道:“作为晋王府长史,谢逸会将此事奏报陛下定夺,只是在下到底身份有限,不敢过多妄言;些许情由还请孔祭酒告奏报陛下知晓。”

    “那是自然,此乃分内之事,老夫自会禀奏陛下。”孔颖达道:“只要对晋王殿下的学业与成长有好处,老夫自当义不容辞。”

    “有劳孔祭酒了。”谢逸欠身致谢,发自内心表示感谢。

    孔颖达轻轻摆手道:“谢长史不必客气,今日老夫的授课已经结束,得去东宫了,谢长史在此等候吧,老夫失陪了。”

    “孔祭酒走好!”谢逸礼送孔颖达出门,回到晋王府院中,若非有侍卫在一旁看着,恐怕早就跳起来。

    孔颖达实在太贴心,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的日子真是太爽快!(未完待续)()《唐朝败家子》仅代表作者尹三问的观点,如发现其内容有违国家法律相抵触的内容,请作删除处理,的立场仅致力于提供健康绿色的阅读平台。【】,谢谢大家!
第232章 皇子意动
唐朝败家子全文阅读作者:尹三问加入书架
    

    有了孔颖达说辞,谢逸旋即又征求晋王李治本人的意见。

    答案自然是求之不得,李治确实有些孤单,有个人陪自己一道听课读书的是好事。狄仁杰虽然比自己小两岁,但很聪明,说话做事都讨人喜欢。

    李治这里有需求,师傅也点头了,谢逸便名正言顺将此事上奏给李世民。

    看到奏疏之时,李世民也曾微微怀疑,是否是谢逸和狄知逊勾结,暗中使计促成此事?

    但当面听过孔颖达的叙述之后,李世民大笑了怀疑,谢逸压根就不曾主动提出一句话。从孤独敢,到寻找伴读,以及伴读的人选,全程都是孔颖达的意见。

    谢逸什么都没干,只是尽好一个王府伴读的本职,并无不妥,反而算得上尽职尽责。

    合情合理的请求,切切实实的需要,李世民自然理由拒绝。

    于是乎,狄仁杰便顺理成章进入晋王府,成为李治的伴读。一对君臣c自少年时便早早组成了。

    谢逸觉得,自己的布局算是又落下了一个重要棋子。

    但人生有时候,你坐在的棋盘侧落子,自己却早已成为别人盘中的棋子。

    在李世民摆在的棋盘中,有谁不是棋子呢?

    ……

    临近年关,皇子们都回到了长安。

    大约因为李世民恰好今年整四十,所以分封在外的皇子们都得到恩旨,返回祝寿。

    吴王李恪回来两日之后,蜀王李黯、齐王李佑也从齐州返回,长安城里顿时有些热闹了。

    腊月二十三,这会还没有小年的说法,但毕竟年关将至,所以太极宫中,长安城里都已经热闹起来。

    吴王李恪也在这一日进宫去向母亲杨妃请安,并送上一些年节礼物。

    将近一年不见儿子,爱子心切的杨妃自然想念的紧,拉着儿子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将儿子在安州饮食起居,方方面面细节全都问过一遍之后,心情才平复下来。

    “母妃不必担心,儿子在安州一切都好。”

    “好我就放心了。”杨妃道:“也别怪母妃我啰嗦,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就你和小黯两个孩子,都不在身边,难免想念。尤其是你,身在安州,但盯着你的人却不少,我自然多些挂念。”

    杨妃有两个儿子,其中吴王李恪更有本事,资质也更好一些,如果说有什么念想或期许的话,李恪自然是首选。李黯到底要比一母同胞的哥哥若些,杨妃自然是寄予厚望。

    同时,木秀于林,风必吹之。

    李恪很优秀,关注他的人自然也就多,加之又是太子之外,最年长的皇子。且最具英武之气,武略最佳,采其实也不差,算得上是众皇子中的佼佼者,难免特殊些。

    如今常年不在长安,杨妃一来是担心儿子的饮食起居,下面的人照顾不周,二来是怕儿子有什么危险。

    “母妃关心,儿子自然知晓,只不过儿子年纪大了,懂得照顾自己,所以母妃不必过多挂念。”李恪道:“倒是我们兄弟都不在长安,不能在母妃膝前尽孝,实在遗憾。”

    “没什么,母妃身在皇宫之中,饮食起居都有人妥善照顾,平日里有你父皇的关心。还有众多嫔妃相伴,并不孤单。”

    杨妃悠悠道:“当然了,如果你和小黯能留在长安,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但你们年纪大了,乃是皇子,是亲王,大唐有制度,该分封自然要去封地,你父皇若是有什么委任,自然要去为朝廷办事了。”

    李恪轻声道:“这么说起来,儿子倒是真羡慕四弟可以留在长安。”

    诸皇子中,除了太子李承乾居住在东宫,几个未成年的皇子留在长安外,按照制度,成年的皇子都要分封在外的。

    但这其中,魏王李泰是个例外,因为李世民**爱的缘故,一直留在长安,并不曾前去封地。当然了,李世民还专门给李泰找了个理由,雍州大都督嘛,古来整个关中都是雍州之地,李泰居住在长安自然是也是没有问题的。

    冠冕堂皇的理由,皇帝喜欢,群臣自然也什么可以说的。但诸多皇子心里难免有点想法,吴王李恪这会只是说羡慕,已经轻的了。

    私下里,齐王李佑不知道说过多少次,说父皇偏心四哥云云。只是这些话一般都有意隐瞒,李世民或许知道,但毕竟都是自己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偏爱李泰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他儿子抱怨几句也在情理之中,不加以补偿就算了,还要责怪那就更不对了。

    所以这种事情最终也就不了了之,只会成为宫闱之中偶尔的笑谈罢了,还都是私下的。

    听到吴王李恪这句话,杨妃的神情不由又几分黯然,低声道:“是啊,魏王是好福气,可惜母亲的身份,所以……你们兄弟少不得要受些委屈了。”

    杨妃一直以来耿耿于怀的便是自己的出身,作为前朝公主,隋炀帝的女儿,一直被朝中大臣们所诟病或者说忌惮。

    这样一重身份对一个妃子而言无所谓,只要皇帝**爱,不嫌弃就行了。身为一个前朝亡国公主,能够苟活于世已经不错了,现在在宫闱之中为贵妃算是幸运,难得的荣**,没什么不满足的。

    但延续到儿子身上就不同了,因为有前朝皇族的血脉之故,李恪明明很优秀,但还是被朝中众臣们不待见。当然了,现在是有嫡长子为太子的情况下,这些并不明显。

    但如果一旦东宫有变,李恪是事实上的长子,但因为出身的缘故被人诟病,很有可能还是与东宫无缘。

    这是杨妃一直以来的遗憾,或者说心结,所以为了儿子的平安,他更多时候教导儿子不要争。

    想要息事宁人,保佑儿子平安。

    但有些时候,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即便儿子远在安州,但盯着他的人还是不少。尤其是现在,东宫太不成器,日日胡闹,已经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

    儿子突然在这时候回到长安,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首页424344454647484950515253 下一页 末页
扫码
作者尹三问所写的《唐朝败家子》为转载作品,唐朝败家子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找书苑提供唐朝败家子全文阅读。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唐朝败家子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唐朝败家子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唐朝败家子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唐朝败家子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