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权倾大宋最新章节 >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1219章 王门子弟的面对面冲突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作者:王风加入书架

    玉泉山书院是王秀一手创办,那些名满天下的大儒,全都是他聘请,连书本也有半数是王学,可以说没有王秀,绝没有玉泉山书院,现在的研究院还掌控王秀手中,连书院高层也不能全然染指。

    只因,有了钟山书院,王秀放松了对玉泉山各堂斋的关注,让他们去自由发挥,才有了刘仁凤发挥的余地。

    费苏是相当看不起刘仁凤,他秉承沈默的路子,大肆吹鼓工商便利,在刘仁凤眼里就是言利之人,又时常公开驳斥玉泉山某些人的论调,忍不住道:“二哥,玉泉山是山长心学,王学奠基所在,天下学问自无出其右。”

    这话点了刘仁凤,不要太狂妄了,没有先生也就没有你,更没有玉泉山的辉煌,更何况王门心学依旧占主流。

    也是心学是专克理学的学术,良知无善无恶深得人心,虽说也有无法回避的硬伤,甚至本身也有矛盾,却经过王秀联系后世的观点,逐渐加以完善,就算人们还有争论,却并没有引发内部的分裂。

    宗良赞赏地看了眼费苏,这厮浑身铜臭,满身的毛病,比时雍还要贪得无厌的家伙,端地是个奸佞之辈,却还是不忘本,是王秀的坚定支持者。

    “哎,大家探讨学问,要有海纳百家学说的胸怀,名次倒是次要,此次还有佛道辩论,义利辩论,你们不妨听听。”王秀很重视这次佛道辩论,可以说是预谋已久的,关键是老子化胡,彻底定下道家正统的地位,为他君权天授打下基础。

    注意,他定论的是道家而不是道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佛道出自玄门,道以三清为尊,道教却以龙虎为祖廷,不能混为一谈。

    刘仁凤对佛道争论不感兴趣,甚至对玉泉山成功胸有成竹,却不明白当此北伐前夕,朝廷并不焦急,反倒是粉饰太平盛世,不由地道:“先生,我有一事不明。”

    “但说无妨。”王秀淡淡地道。

    “天子遇刺养伤,太子监国本是正理,却已经过了半年,却是该让太子入学了。”刘仁凤正色道。

    王秀眼中闪过一道厉色,刘仁凤说的委婉,却明白无误地点出,现在应该归政天子,算是触动他的底线,隐约间还有争取政治资本的趋向。

    封元眉头紧蹙,冷冷地道:“二哥,过了。”

    刘仁凤瞥了眼封元,蹙眉道:“天子居深宫,监国年纪十岁,士民惊疑不定,怎能服人?”

    “二哥,天子养病深宫,监国虽是年幼,内有太后,外有两府,天下士民无不赞叹监国,怎能说惊疑不定?”宗良瞪着眼怒视刘仁凤,这厮太过份了,竟然直接质问王秀,端的不为人子,当年怎么就没看出这厮有反骨?

    “天尚不明,北伐又有何用?六军将士鼓噪,为谁而战?”刘仁凤毫不避讳地发问,话说的非常直白,更是相当的无礼,这是对王秀****裸地威胁、

    “住口,你还不给我退下,丢人现眼。”宗良大怒,几乎要蹦起来骂娘,这厮发展到当面斥责王秀,明显说王秀图谋不轨,居心叵测。

    费苏冷冷一笑,平静地道:“二哥身在士林,倒是关心北伐,不如请个副都参军罢了。”这话损人啊!大儒从军本就让人笑话,你请个都参军也就罢了,竟然还是使副。

    王秀脸色如常,王门子弟的分歧,他早就洞若观火,刘仁凤的理念和他越来越远,他也是心知肚明,就算刘仁凤无礼,却也是说了现实存在,的确有不少人不满现状,从“王师北伐日,黄袍加身时”的流言,就能看出来。

    他似乎没有恼怒,也不在乎这种流言蜚语,自家的天下还有什么可争的?平静地道:“二哥关心国事,不错,士人对国政敛口不言,这才是为政者的悲哀,更是天下的不幸。然,朝廷军国重事或可问或不可参,军国重事要告知士人,那还能算军国重事吗?”

    费苏差点笑出来,这话说的简直是打脸,明白告诉刘仁凤,你没有资格知道军国重事,呵斥人不带有脏字的。

    刘仁凤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却又反驳不得,王秀说的是实情,朝廷隐秘事岂能让外人知?那么多年来,他执掌天下文学牛耳,受到士林的尊重,从未有此尴尬。

    可以预见,他已经被在场的同门边缘化,只是并未后悔,他有自己的政治理念,认定天地存在理字,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服合理的标准,王秀也不例外,尤其和书院中名儒长期交往,他对天理人欲有了认同,决不能是心外无理。

    他敏锐地意识到,王秀加平章军国事,权势已经到了顶峰,再走下去除了篡位,还真没有别的路途,这并不以王秀意志为转移,而是身边的人所左右。

    李长昇、钟离睿、封元哪个不是当代俊杰,个个是意气风发,岂能甘当中兴之臣?让王秀黄袍加身,自个做个开国功臣,岂不是更好!当年的太祖赵匡胤,不也是被将士黄袍加身吗?

    那么多年的思考,他逐渐凝固的思维,也让玉泉山学派斗争越演越烈,可以说是王门内讧,并不牵扯王学学问,而是纯粹的政治思想斗争。

    王秀不可置否,刘仁凤执掌玉泉山,以经义、诗赋堂为首的所谓主流,竭力打压研究院和格物、博物,甚至有把旁门左道清除出书院的呼声。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书院之所以有雄厚财力,能够聘请最优秀讲学,往往是研究院创造的财富,经义诗赋学子被研究院称为穷酸,简直就是天下的废物,长者手脚的非人。

    当然,在他的感官中经义诗赋学子,想必另一时空明清时代读书人,也算是思想开放,却离他希望远远不足。

    “不要说别的,就是家国重利,那些措大有几人能知?”费苏抓到机会,自然要出口气。

    “国之存亡、国之兴衰,存乎义理,浩瀚天下存人之道理,正所谓之天理。。。。”刘仁凤拿出理学道理。
第1220章 大航海时代开启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作者:王风加入书架

    “农户耕种,商人通有无,朝廷名臣,哪个不是理财能手,穷措大又能怎样?”费苏可是新一代理财能手,说出话来尤为尖刻,半点情面也不留。

    其实,他的话无可辩驳,治国是做什么?无外乎国计民生,财货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历代名臣哪个不是理财闻名,只是大家心照不宣地不去掌具体实务。

    “农耕是国本,商贾岂能相提并论。”刘仁凤脸色很不好看,他对工商并不反感,甚至也有支持,却不能认同王秀观点,大力去扶持工商,大商贾在蜀川、北方的圈地,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掠夺。

    圈地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历朝历代末期的土地兼并,才是造成皇朝覆灭的根本原因。虽然,大宋行朝工商发达,工场的不断增多,技术学校的大量开办,让人们选择机会多了,观念却不能一下转变,手里无地不踏实。

    所以,他认为王秀错了,错在让土地大量兼并,恐怕会日积月累,最终发展为民变。

    王秀赞赏地看了眼费苏,这小子有几分能耐,不动声色就转移敏感话题。

    李长昇冷冷地看着刘仁凤,那么多年过来,他早就看的透彻,什么狗屁国之存亡、国之兴衰,存乎义理,你跟那些蛮夷说天理,人家不砍死你才怪。

    对于四夷除了征服就是欺压,最多是用天理来同化,儒学上的温情,不过是表面上维系传承的纽带,撕开这层遮羞布,所剩的只有赤裸裸的掠夺。所以,他对精英统治非常崇拜,刘仁凤显得太保守,不符合他口味,尤其那浓浓地农桑氛围,更让他很不满意。

    “玉泉山没有研究院,恐怕早就办不下去了,山长说的对,天下是精英士人的,并非措大能轻易议论。”费苏不屑地笑了,宗良、封元不方便说的话,他却能肆无忌惮地说。

    “再说,朝廷有定制,在乡村民必须保留三亩留田,任何人不得买卖,只要勤快点,饿不死人的。你要想过得好点,那就学点手艺进入工坊,吃自家的粮食,赚着手工的钱,岂不是更好?”

    刘仁凤无法辩驳,朝廷的农田水利敕令的确有规定,在乡村民每户三亩土地,不得进行买卖,更不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强取豪夺,哪怕就是荒芜也不许动,以南方稻米两熟产量来说,足足够四口之家主粮。

    更何况,玉泉山的经费来源,八成都是研究院的贡献,就算你说吃喝用那些学田,已经能紧巴巴地过日子,也绝不可能拿出高薪聘请名士,要知道大儒的例钱,都要赶上尚书六部了,凭借田亩收成是难以做到的。

    再说,精英论是王秀在心学正论中提出,经过不断总结拔高,已经深深地植入士人心中。

    虽说,宗良对刘仁凤不满意,却也不愿他过于难堪,眼看费苏得理不饶人,口诛笔伐的差不多了,温声道:“诸子各持一说,三哥就在海外是万里风波,岂知国内君子。”

    李长昇看了眼宗良,并没有说话,反倒是封元笑道:“不要在先生面前说大道理。”

    刘仁凤相当的憋屈,却深感自己的孤立,不要说宗良、封元这些曾经患难兄弟,好歹也算给他些许脸面,费苏这一代门人,可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人家不会给他半点机会。

    只是不能低头认输,淡然道:“道理使然,圣贤治国在乎一个理字,实非我等所等参详。”

    “存天理、灭人欲,话是说的不错,却要看你怎样理解,经是一部好经,可惜和上念歪了,圣人也会无奈。天理永存于世,人欲亦是天理,无欲无求哪来的发展?”

    王秀见刘仁凤想说话,果断地转首看着薄章,微笑道:“那么多年,真是苦了你!”

    一直没有说话的薄章,那么多年也是历经风雨,大千世界、亿万种族见识多了,岂能不知兄弟们的矛盾,是人就会有思想,有了思想就会有分歧,有了分歧就会有矛盾。

    他是历经生死的人,很多事情看得开了,明智的不参合进去,王秀的问话明显转移话题,急忙道:“让先生担忧了。”

    “整整去了七八年,看来你已经明白,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的,还是方的?”王秀笑眯眯地道。

    “先生的学术,我历经近八年证实,果真是天方地圆。”薄章有几分激动,嗓音也高出几个分贝。

    “人生能有几个八年!茫茫大海,风险莫测,看你一路风浪困顿,生死几许?”王秀还是感慨不已,要知道薄章可是取道后世的澳洲,横跨南印度洋经过好望角入大西洋,过南美洲再穿越太平洋而来,无论是天灾人祸,海浪疫病,能回来就是天赐。

    “先生请看。”薄章拿出了一封图册,又道:“这是我绘制的路线,另有物产地形记录,都在驿馆。”

    王秀起身郑重地接过来,摊开在桌案上,却见赫然是一副世界的平面图,难得的是这张图是他绘制的,上面标注薄章的所到路线,的确和他想的大差不离。好望角,已经不再是好望角,而是天涯。

    “竟然是走了南线,顺着大陆北上。”王秀目光放在后世的美洲,不由地一阵感慨,这条道路何等的艰辛。

    薄章见王秀目光落在东面的大陆,沉声道:“到了西极蛮夷,证实先生说的不错,大秦早就土崩瓦解,大陆上是方国林立混乱不堪,金发碧眼,遍地饿殍,我再次横渡大洋,幸运地找到出口,沿着海岸北上,竟然遇到与我同种部落。”

    王秀眼前一亮,这不是所谓印第安人吗?不由地道:“史书记载,殷人分两支,一支入高丽,一支远渡大洋,看来六哥福星高照,失散的殷商后嗣,总算被找到了。你,开创了一个时代啊!”

    众人虽是吃惊,却也并没有太意外,王秀曾经断言,武王革命以臣伐商,纣王之所以打败,并非倒行逆施,而是商军主力征战东夷,无法回援朝歌,这支商军最终不愿臣服姬周,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成为一团迷案。
第1221章 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作者:王风加入书架

    “根据先生的学说,我专门留了一年,发觉他们的图腾石刻,与先秦有几分相通,甚至他们的祭祀,也和记载的颇多相似。”薄章说的有几分兴奋,目光闪烁不可预的光芒。

    “大概说说。”王秀颇有几分兴趣,相比那些士人的龌龊,他对航海地理大发现更感兴趣,那可是天赐之地啊!能够抢先一步的话,对于后世的影响可想而知。

    薄章倒是没有推辞,他用最简练最朴实的话,把从三佛齐出海之后的路程见闻,一五一十地叙述出来。

    大家几乎被吸引了,要说王秀也说过,薄章从另个角度阐述,那是身临其境的说法,让人感觉不一样。

    李长昇目光闪烁,自言自语道:“本以为纵横海外,海阔天空,却不想天下如此之大,倒成了井底之蛙!”

    “呵呵,三哥,你倒是好感慨,却不知六哥生死之间,不知从鬼门关来往几遭,你要是去了,才知道南海风波相比重洋,简直就不值一提。”王秀洒笑不已道。

    “却是我浅薄了,先生,既然天地之大,那么多无主之地,那就要去征服。”李长昇目光闪烁,他和张过不同,张过是战术大家,用兵诡异残暴,他却着眼战略,对王秀的方略理解很深,知道王秀的移民政策,薄章的远航未尝没有远征的味道。

    王秀非常赞叹地看了眼李长昇,却没有表示同意,平静地道:“山海经所述东山,正是殷人后嗣栖息之地,也算是中国所有了!应该让他们看到故土。”

    刘仁凤嘴角猛抽,这话说的太不讲理,分明是赤裸裸占有,还要说的那么好听。

    他也深受王秀学说影响不假,却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论,更加偏向于理学夷狄论,是想泱泱华夏地大物博,何必不断占有蛮夷土地,南海上做的就有些过分了,还想着万里外的不毛之地。就算是殷人后嗣又能怎样?儒以周为正统。

    “茫茫大海,比南海内湖还要凶险,我们正在经营南州,对那片土地暂时力所不逮,却也要去关注一二。”

    李长昇慢慢颔首,王秀下了定论,大宋的海外战略,是到了延伸时了,就算暂时不能顾及,也要做好长久的推演。

    “先生,南海就凶险莫测了,看地图的大洋万里波涛,恐怕。。。。。”刘仁凤非常不赞成,却碍于薄章辛苦不便明说。

    “向西,我们要打破西海诸强,必须先经营好南海,这是数百年才能完成的。向东,乃上古真正的扶桑汤谷,无论如何要拿下来,那里可是不亚于中国的富庶之地,绝不能让任何的中国苗裔流落他乡。”

    薄章认真地点了点头,正色道:“先生说的是,那里气候温润,四季分明,我带来了不少种子。”

    “哦。”王秀眼前一亮,怎么就忘了这茬,种子,玉米、土豆、红薯的种子,这绝对是划时代意义的。

    如果,能够大规模的种植,人口压力就能得到解决,地域性的恶劣条件,也能得到改善,就算是农户仅有三亩地,也能收获大量粮食,而不是仅仅糊口。

    大宋自开国条件恶劣,虽说未能有汉唐的辽阔疆域,却是因祸得福,有了大一统皇朝所不具备的优势。

    它甩掉了因战略和过度开垦,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西北和北方,占据富庶的中原和江南,这就让整个皇朝避免被恶劣地区所拖累,富庶地区的财富,得以留在内地循环,而不是赈灾贫困地区,狭小的国土也让人们把目光瞄向了海洋,开拓了国人的视野。

    如今,朝廷已经收复定难,拿下了整个河西,北伐势在必行,对北方和西部的扩张,也纳入朝廷的大策,这就有了现实的压力,恶劣地区和人口的负担,都摆在庙算中。

    虽然,他加大了对水土破坏地区的保护,甚至不惜放慢发展马政,也要尽可能保护恢复西北植被,却不是朝夕可以达到的工程,这些收复的故土,迟早要成为动乱的源泉,这并不是以当政者清明昏庸所决定,而是自然气候条件。

    还有就是贫瘠土地上的农桑,总不能大量移民解决,这厮治标不治本的方式。要想解决西北贫瘠土地问题,只能从恢复生态上考虑,植被养护、土地休息非常重要。

    矛盾就来了,人总是吃饭的,地方也要发展,富庶军州财政倾斜,或者是大肆开发残余土地价值,无异于竭泽而渔。不仅让西北彻底被破坏,还造成民间对收复故土失地的反感,现在已经有些许苗头,大家嘴上说收复燕山,实际真的行动了,会有几个是真心实意的?不好说。

    可以说,薄章的回归,以大航海带来的地理大发现,让华夏子民扩张生存空间,那这些珍贵的种子,则是缓解恢复环境前的手段,甚至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大宋行朝不再有扩张的压力,至少能保证边远地区人们吃饱肚子。

    不过,一种作物从引进到发展,还是需要漫长过程的,他打算让官府去推动,而不是民间慢慢推进。另一时空就有惨痛教训,明代引进的地瓜,却没有享受到红利,最终被满洲人享受到了。

    “殷人种植玉米,收获季节一片喜庆,这种食物杆高果实大,米粒食用,内瓤碾碎喂猪,秸秆可以烧火,浑身都是宝贝,嗯,烤制的玉米风味最佳。”薄章笑呵呵地道。

    王秀认可薄章的话,玉米的确是高产作物,地瓜更是好东西,他想起到了烤地瓜和爆玉米,这可是两种美食啊!不由地笑道:“带来了多少种子?”

    “不少,除了海上吃了,还剩下很多,可以作为种子培育。”薄章很自豪地道。

    “嗯,明个就让解斋去看看,顺便让司农寺、都水监的人召集老农,要选择合适气候土地试种,太府定要好生监督。”王秀显示出浓厚的兴趣,甚至是急不可耐,他明白其中蕴含的大机遇,甚至比控制金银矿山还有意义。
第1222章 王门子弟的嫌隙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作者:王风加入书架

    费苏自然接下了这活,他可是太府寺少卿,有了王秀的支持,足以让司农寺、都水监认真办事,却不知他即将承担的差事,对后世有着怎样的影响,会为他在丹青史册上,留下何等标彰的笔墨,这是后话不提了。

    “许多事情还要细说,找个日子聚集两府六部诸公,专门听取六哥的解说,你要好好准备才是。”王秀温声道。

    众人皆是一怔,召集两府六部重臣,专门来说薄章的事情,绝对当成了军国重事,不能不让人艳羡。

    薄章也惊呆了,甚至认为是王秀对他辛苦的酬劳,才给了囊啊哦的荣誉,却又不符合王秀的性格,想想万里海疆的富庶之地,以王秀对海外的重视,未尝不想对这些地区移民,看来得好好准备了。

    “要全面的说,嗯,重点还是要把握的,要为海上殉国的烈士好好说说,稍后我给你列个纲要,你有针对性地准备,最好能匀出点玉米,让诸公尝尝鲜,烤的娇嫩的最好。”王秀笑眯眯地道。

    “先生放心。”薄章激动地满脸通红,身子也在微微颤抖,绝好的机会啊!这次,出海的六七艘大船,回来仅有三艘,为了殉难的人也要说上一说,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定要大力宣传。

    “六哥,两府六部诸公为一人会商,这还是首次啊!”宗良艳羡地看着薄章道,他知道王秀对薄章回归的重视,绝不亚于两银法。

    王秀看了眼沉默的刘仁凤,目光隐有一丝复杂,又道:“无论怎样说,二哥把玉泉山办的井井有条,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只是书院风气还要放开,百家争论岂不是更好,学生都是朝廷的栋梁,束缚的太紧了不好。”

    刘仁凤认同百家争论,不争不出学问,他对某些讲学也不满意,这些人反对学生辩论,极力驳斥其它学说,哪怕王学也斥责为异端,虽然,他不尽赞同王秀观点,甚至站在王秀的对立面,却不妨碍他支持学生辩论。

    不过,王秀在肯定他的时候,用了句无论怎样说,这就让话味道有些转变,最多只能说他勉强称职,让人心中不爽快。

    “会场怎样了?”王秀并没有去看刘仁凤,转眼看向费苏,这小子是有些能耐。

    费苏轻轻咳了声,低声道:“已经布置就绪。”

    “一个是万国博览,一个是辩论大会,嗯,务必要加强治安才行。”王秀非常得意,天下学问大辩论,还有工商业的聚会,就在前后两天举办,注定要被人记下。

    “先生,行在往来士人增多,有些人夜宿妓舍,甚至公然和优伶同进同出,实在是有碍瞻观。”宗良脸色难看,显然不太感冒。

    刘仁凤颇为尴尬,他也是听说了,对某些读书人颇为不齿,士林对和优伶往来并无不可,甚至抱有雅趣看法,反正多是没有官职的士人,朝廷明令官员不得,却没有规定士人。

    但是,此乃天下文人和佛道大辩论,来参加盛会的人放荡不堪,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费苏却是莞尔,某些所谓名士,自明风流倜傥,寻花问柳是平常的事,何况他们又不是流官,没有这麽多的约束。行在原就是繁华之地,小娘子们热情奔放,对这些名士向慕有加,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一起。

    他是一点也不在乎,反倒是用另类眼光去看,能够增加朝廷的税赋。

    王秀不屑一顾,却也能理解,轻轻地笑道:“才子向慕美人,人性使然,管不了那么多,别闹出笑话就行。”

    宗良嘴角一抽,这话明显有所指,某理学名士自负才高八斗,却和云溪比丘尼交往,闹出了一段风流佳事,实在劲爆,让多少人大摔眼镜。

    “先生洒脱,只是有些所谓理学名士,却又人欲横流,实在是让人费解,天理何在?”费苏嘿嘿地笑了,目光却看向了刘仁凤,那讽刺的味道毫无掩饰。

    刘仁凤脸色僵硬,狠狠地瞪了眼费苏,就知道这厮会落井下石,拿着几个败类说话,却不得不说道:“天下之大、儒者之多,一二无良之人,还是难免的。”

    “天理人欲,名士大儒啊!”费苏看着刘仁凤,一阵怅怅地叹息。

    王秀眉头微蹙,玩味地看着他们二人,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宗良白了眼费苏,心下暗骂这厮嘴贱,竟在王秀面前争斗,显不出你的能耐不是。

    封元轻哼一声,沉声道:“解斋。”

    费苏嘿嘿一笑,不再说话,脸色还是很随意,他和刘仁凤针锋相对,并不是无脑行为,更不会在王秀面前卖好表现。

    相反,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王秀对于刘仁凤很特别,能够容忍这厮的背离,那就需要能制衡的人,他显然是不错的选择,能够虽是给刘仁凤打击,说出王秀要说却又不便说的话,只要把握住尺度,相信王秀不会怪罪。

    因为,王秀不想九子中有任何内讧,维系王门最核心的团结,他恰恰是十五子中的人物,同样也是王门势力核心,定位在刘仁凤对面再合适不过了,也只有这种掌握财货大权的人物,能从国计民生方面,给予那些空谈者有力回击。

    王秀摆了摆手,转首看着封元,轻声道:“四哥,你和八哥一南一北,不久就要走了。”

    高堪,一直冷眼看笑话,他对费苏相当感兴趣,却也有几分看的不顺眼,认为大家应该拥护王秀才对。不过,他对王门子弟内部龌龊,相当的不感兴趣,大家在一起风花雪月不好,非得要剑拔弩张?

    也罢,他也不想掺和其中,早在两天前,他被新委任知邕州军州事,权广南西路安抚制置使,对旁人来说不算是好差遣,在他看来却是好机会。

    这是王秀对他的重用,更是他的好机会,有着海外守臣的经历,对交趾、占城熟悉,让他被提议节制边务,这场战争能够分割交趾李家,他的前程会更加光明,尚书省也未尝不可。
第1223章 北伐阻力初现端倪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作者:王风加入书架

    邕州,地处广南西路南部,也是和交趾接壤的重镇,神宗时代交趾曾进攻邕州,屠杀十余万平民,岭南为之震动,让朝廷也越发重视南方,王秀主政尤为重视,不断加强广南西路开发,广南西路安抚制置使司设在邕州,就是为了就近节制战争,准备了接近十年的时间。

    话说,大宋行朝设置侍军司主征战,却并不是放弃文官管军,安抚制置使司依然有监督战事,供应物质,签发丁壮的大权,端地是非常重要。

    “此次,殿前司以拱圣军为主,其它五军各选旅镇,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四哥可知其中玄机?”王秀并没有计较高堪,南侍军征讨势在必行,准备了那么多年,又有海外驻军和侍卫水军的支援,拿不下交趾太不像话。

    封元摇了摇头,他在王秀面前不准备隐藏心思,道:“高太尉领军征讨河东,恐怕分割北侍军战场。”

    王秀明白封元意思,高平作为殿前司大将,又是文人从戎,自然是心高气傲,又加上西北战事的功勋,已经是节度留后,自然是目空一切,连枢参也不放在眼中,被王渊阴了几次,始终没有登上殿帅宝座。

    这次统兵出战,要不是几位大将的联合,殿前司也不可能单独成军,恐怕要和北侍军有了摩擦,影响战事的进展,封元有此考量是有大局观。

    “你作为使副,并非是副手,而是直接统率拱圣军和殿前司车旅,至于朝廷的意图,等到北上再说。”

    似乎有点猫腻,现在还不是说的时候,封元捉摸着王秀为何同意殿前司单独划分战区,里面透着诡异,他却不敢去妄自揣测,以免坏了先生的大计。

    “拱圣军是七十二将改编,掌握在你手中,我非常放心,记住,万勿贪功冒进,要和北侍军都参常联系。”王秀又交代一句,显得语重心长。

    北侍军都参军不是别人,正是张宗颜,也算是朝廷的宿将,主动向王秀示好,成为王门势力的一员。

    这厮爬的也挺快的,从新军建立就两任统军大将,一任行营都统制,最终成为都参军,封元显得非常平静,他们可是有深厚交情,办事自然顺畅。

    刘仁凤静静地听着,看来北伐迫在眉睫,看来能在宰相身边得到消息,比外面那些流言蜚语要强。

    王秀没有再说别的,就算是门人亲信,有些事也不能说的太多,目光转到刘仁凤身上,轻松地道:“北伐前,能流过墨香余韵,也算是优雅。”

    刘仁凤眉头一动,却没有说话。

    就在第三天,朝野剧烈震动,两府六部重臣,连同兵部职方司、枢密院机速司、司农寺、太府寺、都水监大臣汇聚,听取归国薄章的天下游论。

    原来预备一天的会议,竟然足足开了三天,最后连监国太子也来了,甚至连钦天监的人也过来,他们和职方司一同根据述说,标注船队所过之处的建议地图,让重臣们有了更加直观的印象。

    市民可就有了话头,通过断断续续的传言,各大小报推波助澜,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我等居住的地方竟然是圆的,简直是骇人听闻。”

    “你等个屁,不是说天方地圆吗?老祖宗都说了还有假,人家薄学士只是验证。”

    “也难为他了,整整七八年的时间,刀山火海,地狱尽头,听说去的时候上千人,回来却只有百余人了,真是不容易啊!”

    “听说,薄学士见到仙山,想必遇到了仙人。”

    “对啊!听说他到了山经所述的汤谷,那可是大日升起的地方。”

    “鬼扯,海外仙人可遇不可求,如今王相公不就是仙人临凡,你这消息不正。”

    “胡扯,我大姨妈家的小舅子的结拜兄弟的连襟,那可是尚书省的都事,他昨个回家说的。”

    “是不是仙人,不是马上要开佛道大会,王相公肯定会去坐镇,仙家法术任你看个遍。”

    “这些仙真鬼神的敬而远之,咱是升斗小民,却听说薄学士带回了海外的种子,听说能够高产,解决饭锅子,让人人都能吃饱饭。”

    “切,现在哪有饿着的人,没看到连粟米都是喂马养猪,还要那些粮食干嘛?”

    “说了你也不懂,我那大姨妈。。。。他就尝了口玉米饭,真是天上的美味。”

    “说的就跟你听到一样,是不是真的?”

    “骗你是小娘养的。”

    “我看,那些粮食都是为西北准备的,这些年那些军州,年年靠我们来养活,有了这些粮食就好多了。”

    “不错,要不是王相公的善政,太府还有钱年年去贴补,恐怕要给我等增加赋税了。”

    “我看,这些地方要不要一样,都是鸡肋。”

    “话可不能这样说,那些军州都是我汉家的,岂能让别人占据?”

    “你就愿意加税赋?”

    话说,朝廷重臣被薄章图文并茂,连带着实物展示,看到波澜壮阔的海外。

    不能不说,薄章这些年辛苦有所值,从所谓的黑人到碧眼金发人,还有大陆上的殷人,都让众人大开眼界。

    尤其是解决了一段史家公案,搞清楚殷人后嗣去了哪里,王秀借题发挥,既然天赐之地,嗯,他把那片大陆称之为天赐之地。既然,这片富饶的土地是殷人所发现,殷人又是黄帝子孙,那就说明这片土地是中国所有,好办了,下面的事情就是开辟航道,让愿意冒险的子民,去开拓这片大陆。

    至少,也要让流落海外的子民,有了一条回家的道路。

    虽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先秦时代的周开创的,殷人并没有乡土观念,却不防王秀拿着偷梁换柱,为海外开拓做铺垫,哪怕有人察觉也不能辩驳,你敢说殷人非中国,那还不被别人给喷死。

    有薄章那会殷人文化的括本,对照史官的记录,众人也无话可说,最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新物种,那些玉米还有所谓的地瓜干,烤制食用味道极美,自然首先支持播种。
首页241242243244245246247248249250251252 下一页 末页
扫码
作者王风所写的《权倾大宋》为转载作品,权倾大宋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找书苑提供权倾大宋全文阅读。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权倾大宋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权倾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权倾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权倾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