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权倾大宋最新章节 >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879章 王秀对皇室的长远打算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作者:王风加入书架

    “当然要神话自己,我是太初真君,太上门人,这是永远不可改变的,仙真中必有我一席之地。”

    王秀笑了笑,旋即正色道:“不过,我的最终打算你也明白,皇权和政权的对立,势必让某些人有机可趁,你我不可能长命百岁,必须要做出防范。只有彻底神话皇室,把皇室拔高到令人不敢动的程度,才有机会延续下来。”

    “这又怎么说?”朱琏心下一动,似乎有所领悟。

    “很简单,两个重点就行,让别有用心者认为,皇室在天下臣民眼中,那是真正的天选君主,而不是现在的可以被取代的,历代先贤挖了坑,何为天子?有德者居之,天子失德,大家是可以起来反抗的,这就让人头疼。”

    “还有,就是让人认为,就算他们夺去了皇权,也是得不偿失的,不仅要得罪天下臣民,皇权并没有想象中的权威,如同鸡肋的存在。”

    他的意思非常简单,传承主流文化对待皇室很独特,只是说天子乃天之子,当天子善待天下臣民,那就具有合法性,如果是倒行逆施,那就失去了合法性,天下臣民有为者,完全可以推翻他,这不是幻想,而是真正存在的思想。

    战乱时,甚至发展成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别看现在天子高高在上,一旦有事就会陨落云端。

    是因,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本身就把士人摆在和天子同等位置。最重要的是天下,士人追求的是天下大同,而不是家国昌盛,问题就在这里,士人效忠的是天下,而非家国之君,你不得人心那就好办,换一个再来。

    历史上的大宋朝廷,不是没有出现过大臣迫使天子禅让的事,而且是一夜之间改变,没有发生任何变乱,内外大臣默契程度让人咂舌,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没有引起任何的波澜。

    当然,没有让人心醉的权势,也就少了许多麻烦,他的目的也很明确,在神话皇家弱化皇权的同时,让某些有心人认为,就算他们取巧取代皇室,那根深蒂固的二元君主制,也让他们不可能得到太大好处。

    也就是说,冒着天下大不违,甚至不惜放弃更多利益,得到的好处却很少,付出和利益完全不成正比,重拳内外朝共掌,外朝大权在握,哪个傻瓜才回去干。

    就算皇室发展到穷途末路,也要慢慢走向共和,而不是再出现君主集权的制度。

    “官人想做什么就去做,只要让官家他们平安就行。”朱琏叹了口气,王秀口中的二元君主制已启动,还得到士人们明里暗里的支持,想停下来是不可能了。

    她也曾经认真权衡过,二元君主制是限制了皇权,让天子的权力大大消弱。但是,天子依然是天子,仍有最终的裁定权力,只是受到两府尚未建立议政会的制约,未尝不是对现有制度的改良。

    “娘子宽心了。”王秀看了眼朱琏笑道,他有充足信心推行二元君主制,只要能把既得利益阶层扶持到位,培养出大批新思维的士人,就算出现野心家又能怎样?历史的大势是不可改变的。

    现在,他要做的是呵护幼苗,不断为它剪除威胁,在士人认同默许情况下,他的权势如日中天,最大的威胁就是外部环境。如果说征伐南海是为了发展,为了子孙可能的后路,北方则是可能毁灭他理想的根源,草原和白山黑水,必须要彻底征服,把扼杀中国的源头,彻底地消灭。

    “十二娘女儿心思,官人切莫当回事。”朱琏仍就不放心,她太了解女儿了。

    “呵呵,可惜不能参加十二娘出嫁了。”王秀浑然不放在心上,却有一丝愧疚感觉。

    党项人迫近平羌城,对大宋士人刺激非常强烈,随着王秀即将北上,朝野上下空前的一致支持。

    枢密院都承旨,兼差权知枢密机速司事钟离睿、兵部职方司郎中张九成,无疑是两个耀眼的人物。

    当然,还有负责规划西北战事动员的封元,他现任都参军司权试知辎重动员司事,别看仅是六品,权力是大大地。

    并非王秀不用封元,而是根据需要全方位培养,一个合格的军事人才,节制全军打仗不算本事,有经验的将帅都能打,能保障全军才是能耐。

    如今,宋军编制日趋合理化,很多后世的因素不断加大,新式兵器也在研制和投入使用,对战争后勤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全军建立可靠的后勤保障,辎重和动员越发重要。

    按照王秀的算计,前朝历代的辎重部队,占全军的三成左右,宋军全面武装起来,装备四轮战车和大量火器,形成以技术为核心的部队,对后勤的要求更大,辎重兵要占到四成之上,甚至要六成才行。

    现在还不到时候,但十年后肯定不是这样,那就要求未雨绸缪,兵部讲武院,各大小学校成立辎重官学业,并要求各级将校,必须把辎重列为必须课程,辎重官、参军官、器械官三位一体,能不能成为都校,三方面经历非常重要。

    封元带队协调全军辎重调度,辎重兵的转运、征签民夫的调发,还有各地乡军土兵的征伐,简直忙的一塌糊涂。

    有些人还在奇怪,一员猛将放在辎重动员上,是不是大材小用,既是功勋显赫的大将,又是王门诸子中的俊才,最起码要在殿前司六军占个副都指挥护将印,怎能当老衙官。

    不过,有的人却已经明白,封元的差遣军职走向,正是朝廷提倡的三位一体升迁模式,不由地怦然心动。

    夏兴庆府皇宫

    张启元悠然自得地坐着,他正和大夏的青天子李乾顺交谈。

    李乾顺心里实在没有底,他的确没想到,自己谨慎再谨慎的试探,竟然引起了大宋行朝,那么诺大的反应。

    他的大军还没有集结完毕,人家整个陕西六路就动了,没过多久大宋行朝实行动员,一副磨刀霍霍地样子。
第880章 张启元的纵横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作者:王风加入书架

    这事办的可就有点不妥了,按照他的计划,大军集结不攻,也就让陕西紧张一阵子,认定是为女真人助威,并非真正的要南下,也不会有过激的反应,他能进退自如。

    等金军南下逼宫,让大宋行朝无力分心,他再出其不意拿下三源地,进而收复整个横山,伺机再捞取更多好处,就算大宋君臣反应过来也晚了。

    就算大宋行朝喘过气来,想要拿出到嘴的东西,不复出十倍代价也是不可能的。

    可哪里想到,人家就没有在意十余万金军,反倒是要对付他,那还得了啊!本来是要浑水摸鱼,竟成了人家的当头炮,明显那他来立威。

    这不,眼看宋军五大行营前伸,陕西各路处处兵马调动,他实在坐不住了,把张启元请进皇宫。

    张启元一脸的不在乎,他对李乾顺是相当看不起,身为一国之君,连一点担当也没有,错过了大宋行朝虚弱的好机会,现在又想利用女真人谋利,当别人是傻瓜啊!

    你想利用别人谋利,那也无可厚非,国与国之间就是那点破事,无非是相互利益和利用。你有本事利用我,我也能利用你,大家各取所需,结果是皆大欢喜。

    但是,你利用别人也要有点气魄,总想着一点不付出占便宜,就算现在还不是征伐三源地最佳时机,机会却是自己创造的,要开始以十万大军袭击,恐怕现在局面会是两样,哪里轮到大宋行朝从容调兵遣将。

    他出使党项的秘密任务,就是挑动李乾顺入侵大宋,因为他知道王秀有西北战略,非常想图谋收复河西,党项人先动手,大宋必然趁机发兵,只能对女真人妥协。

    现在看来自己似乎有点失误,大宋行朝的反应如此强烈,竟然主动在摆出进攻姿态,让他在高兴地同时,又有很多忧虑,看来自己这个枢密直学士,还是没有接触到枢密院真正的核心。

    他眨了眨眼睛,压下心中的鄙夷,缓缓地道:“大王放心,南朝看是凶猛,实际上是担心郎君南下,被大王袭击。”

    作为女真人的使臣,他不需要对李乾顺太恭敬,名义上夏要对金称臣,连上表中也得称臣乾顺。

    李乾顺拿不准张启元意图,这个大爷自从来了,态度上就不温不火,让他拿捏不稳女真人的态度,不免有几分急躁,道:“贵使,南朝在陕西缘边设立五大行营,现在动员兵力数十万,岂能没有别的企图?”

    “贵使也曾经为枢密直学士,对南朝颇为了解,难道他们劳师动众,就为了协助沿河抵御郎君?”

    这厮也不太好糊弄,张启元并不对李乾顺说他往事气愤,自从归顺女真人,他的心性有了某种变化,那就是不惜代价,实现自己的价值,彻底击败王秀,让整个大宋朝廷在自己脚下颤抖,党项人只是他计划中的棋子。

    稍加沉吟,他决定实话实说,道:“不瞒大王,南朝王文实早就对大王有心思,这次的确是绝佳借口。”

    “哦,南朝王文实,难道他敢冒两线作战劣势,对我大夏动手不成?”李乾顺嘴角一抽,他不但相信王秀如此大胆,同时和两个强敌抗衡,要真是那样的话,他何尝不能冒险。

    大夏?张启元撇撇嘴,尼玛,才东起横山,西到沙州的千乘小国,就敢称大夏,难道忘记政和年间差点被灭国,要不是女真人南下,恐怕大宋已经完成战略包围。

    他并没有表达真实想法,而是淡淡地道:“王文实不能用常理推断,此人霸占帝姬,欺凌长公主,威逼天子,迟早有一天要效仿曹魏文帝。由此,他需要建立不世功业,大王的千里国土,正好合乎他的胃口。”

    李乾顺瞪大了眼睛,也只有这个理由,最符合南朝为何冒两线作战危险,还要竭尽全力准备战争。

    甚至,他敢相信王秀为了威信和权柄,会和女真人达成私下协议,牺牲利益来对付他。

    “大王,不是抬举王文实,他的确才思敏锐,性格尤为坚毅,南朝在他手中今非昔比。只要他下定决心的事情,恐怕连天子也无可奈何,还望大王能审时度势。”

    张启元反其道而行,对付首鼠两端的李乾顺,他采取高压的态势,不给对方一点回旋余地,人家铁了心要灭你,你除了投靠女真拼死抵抗,还有什么出路?

    李乾顺归为千乘之主,被张启元几句话玩弄鼓掌之中,心中惧怕之意大增,隐隐有倾向全力一搏的心思。

    就在当天,王秀临行前辞陛下,就在垂拱殿举行最后一次殿对,这次是纯粹的军事上的商议,龙图阁直学士、江北处置司使副辛炳也参加殿对。

    辛炳是王秀专门挑选的使副,卸任门下给事中,转龙图阁直学士,担任处置副使。

    这场殿对,完全是处置司、宣抚司和西侍军司之间权力协调,无论是各次推演还是辩论,都不曾提宣抚司和侍军司的问题,今天却要拿出来摆到明面上。

    “西侍军各大行营集结即将完成,辎重粮草也在准备,侍军都指挥使司担负前方作战,节制各路行营令行禁止,宣抚司秉承朝廷旨意,节制各军州供应大军,并与协同尚书兵部掌管全军监军事宜.”

    王秀根据战争的需要,做了一些小调整,淡化宣抚司和侍军司之间的矛盾。

    不能不说,战守分权是两大宣抚司和侍军司的矛盾,一直以来都存在,朝廷也刻意地去回避。现在,即将爆发大战,有些话必须要形成两府的公议,无论前方将帅愿不愿意,他也算玩了个手段,在最后关头拿出来。

    放在平时,文武争端绝对是禁忌,连他也要刻意回避的问题,除了两大宣抚司和侍军司扯皮,满朝文武都不愿意提,只有士林辩来辩去,谁还说服不了谁。

    他倾向于侍军司,但仍旧对侍军司不放心,提倡官制改良不假,实行新军制更不假,提高武人身份也是实实在在,却不代表他否定文人管军,是管军不是治军。
第881章 宣抚处置司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作者:王风加入书架

    禁军拥有自己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获取相对战场指挥权,有相当高的身份地位,却必须在文官管制下的军队,才是他最终要达到的问题。

    他的新军制实施核心,其实并没有任何的心意,大宋的军制是非常先进的,可以说是跨越世代的,无论是将校三年一任,还是禁军换防制度,最终到募兵制,九百年后依然存在,大宋禁军缺少的正是灵魂。

    大宋朝廷开国立意很正确,总内军权柄,宽外军行至,基本能做到发挥将帅主观能动性。

    自太宗开始就将出中御,那批太祖时代征战天下的老将,竟然纷纷变的平庸,这绝不是偶然,而是在皇权威慑下的妥协,老老实实按照天子的阵图,规规矩矩区打败仗。

    也只有几位富有个性地名将,在危局下抛弃阵图,冒着获罪的危险采用正确战术,才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新军制就是文人管军,武人治军,在文官体制下的武将征战,平时由殿前司、三衙总兵,战时侍军司掌控战区,文官不干涉具体战事,给战区指挥官最大的权限。

    说起来非常容易,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九百年后还在扯皮的问题,今天想朝夕解决,可能吗?

    李纲、秦桧、朱胜非、李光早就和王秀达成私下共识,必须解决这件扯皮事,哪怕暂时的解决,也能形成惯例,大家也有解决的心思,正好把难题退给王秀。

    吕颐浩作为兵部尚书,自然坚持文人治军,他坚持道:“宣抚司定要节制诸军进退,侍军司应协助宣抚司掌兵,才合乎祖宗法度。”

    王秀看了眼这位老臣,忍不住也有点头疼,吕颐浩对他是很支持的,也能很好地理解新政,却在文人治军和文人管军上,一直就坚持文人治军,简直到了油盐不进程度。

    一字之差,足以让他轰轰烈烈新军制,成为一场闹剧,大宋禁军重新原地踏步走。

    “大人,党项叛乱已久,所谓根深蒂固,没有强有力的打击,绝不可能成功。政和年间,太上也是授权童大官便宜节制,才有了夺取横山大部的战果,今文武相争恐怕贻误战机,还望朝廷能让侍军司便宜行事。”

    杨沂中是主管殿前司公事,他性格比较温顺,又是世将出身,比较好控制,才被任命为管干殿前司。嗯,殿前司掌控天子卫率,不需要太突出的将帅,能绝对服从朝廷最好。

    谁也不曾想到,刘光世没有抗辩,他倒是挺身而出,实在让人有点惊讶。

    不过,刘光世和三衙几位大将,在杨沂中首唱后,立即表态认为侍军司应主导战事,宣抚司只要掌控战略大势就成,颇有点同仇敌忾的味道。

    赵鼎见众将抵触吕颐浩,当即勃然大怒,厉声道:“文臣典兵乃祖宗制度,你们胆敢违背,还公然顶撞本兵?”

    吕颐浩有感赵鼎解围,但他并不想太强势,毕竟两府重臣没有表态,赵鼎的强势会引起别人反感。

    两府和尚书六部都是位高权重,却有着很大不同,两府可以议论的事情,尚书却要回避某些事,以免被说成越界了。

    “二位大人,干系数十万大军,百万人力,殚尽物力财力,岂能由坐镇永兴军的文官节制。”杨沂中几乎是痛心疾首,他绝不能看到失败,文官导致的失败。

    对契丹和党项的作战,当武将有了较大自由时,才能取得重大战果,文人治军败多胜少,充其量能自保就不错了。当然,他仍然提了一句,王秀绝对是例外,文官率军未尝一败的战绩,连名将也很难做到。

    赵鼎很不满地瞪了眼杨沂中,却冷不防看到王秀,见这厮气定神闲,那股子气就不打一处来,你挑起了事就不管了,在旁边看二行,天下没那么便宜的事,当即沉声道:“王大人,也是赞成侍军司主兵?”

    王秀很随意地笑了,轻声道:“我要不赞成也不会提出,不过,还要听听各位的意见,毕竟,宰相不能专断不是。”

    赵鼎狠的一阵牙痒痒,王秀的高姿态让他不爽,却又无话可说,人家说的无懈可击,作为宰相绝对有权力,提出增侧性的问题,由两府和尚书六部讨论,本身就占据了优势。

    赵谌没有多话,对他来说王秀太强势,只是淡淡地道:“各位卿家说说看。”

    “王大人还是先说吧!”李纲瞥了眼王秀,这时候可不能让王秀当枪使了。

    王秀莞尔一笑,很随意地道:“要我看,宣抚司也不需要常设,罢了也就罢了。”

    此言一出,大殿内众人脸色各异,说不出的古怪。

    李纲惊讶地看着王秀,道:“如今山河沦陷,宣抚司掌四方安抚,主持方面军务,岂能随意撤销。”

    谭世绩也瞪大了眼睛,急促地道:“不错,侍军司设立,总数路禁军兵马,各路安抚制置使岂能压制,不设宣抚司太过孟浪。”

    众人纷说不停,完全一边倒的态势,对王秀关于要不要宣抚司,根本就是大加鞭挞。

    赵谌也觉得不妥,宣抚司由侍郎或直学士之上大臣担任,明显是文官制衡武人,岂能轻易的废除,道:“王公,宣抚司事关重大,断不能轻易废立。”

    “陛下,臣并无废除宣抚司之意。”王秀抓住赵谌话中破绽,道:“文臣管兵断不可废,这是万世不变的道理。”

    “那.”赵谌不解王秀的意图,有点糊涂了。

    “朝廷设立侍军司,并非是常设衙门,而是主持方面的征战事务,平时只需要衙门框架,战时再选派将校。宣抚司设置的意图也是如此,无非是宣抚四方,并非朝廷常设差遣,只要没有主要应急目标,完全没必要靡费财货,也避免衙门权力过大弊端。”

    王秀脸色平静,沉稳地道:“要一夕之间改变,哪也不现实,臣建议合并宣抚司和处置司,成立宣抚处置司。”

    赵谌没有说话,目光转向了众人。
第882章 北上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作者:王风加入书架

    李纲、秦桧、谭世绩、李纲私下同意,让侍军司主导整个战争,却没想到王秀又要合并处置司和宣抚司,不免有几分吃惊,他们想再看看,王秀打的怎样的算盘。

    谭世绩眉头一挑,沉声道:“宣抚处置司,还请望大人明言。”

    “宣抚使本就是临时设置差遣,两大宣抚司设立有十年,几乎成了固定的衙门,这和朝廷制度不符。借此次征战,把宣抚司和处置司合并,成立持节宣抚处置大使,设立三位副使和一位判官,待战后宣抚处置司裁撤,两大侍军司、行营保留框架,并不再设置典兵都指挥、都统制官,以经略制置使兼差副都指挥,只保留军都指挥。”

    在场的这群老狐狸明白了,王秀的办法算是不错,突然撤去宣抚司动静太大,难免被人诟病,利用西北战事机会合并,战事结束裁撤,一切顺理成章。

    经略制置使不过是路级率臣,本来是由文官任职,给予武官也是无不可。不设置典兵都指挥、都统制官,并不是把侍军司、行营给撤了,而是这些武官成为名号,对辖区禁军没有指挥权力,兵权还是归枢密院和三衙。

    既然兵权依旧归朝廷,那些掌控十余万大军的都指挥,要还有实权的话,真让人坐卧不安,能够虚化都指挥使司、都统制司,对于他们来说是松了口气。

    不过,合并宣抚司等同于王秀全面指导战争,功成之日无论是声誉还是功绩,都是无以伦比的。

    “当然了,还是按部就班,臣在开封应付兀术,为西北战事争取时间。”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再提反对意见,现在国家机器已经开工,箭在玄上不得不发,容不得你有不同声音。

    任由宣抚司和侍军司争权,只能导致战事惨败,他们输不起这场战争,王秀的提议的确很恰当,算是换汤不换药,文人依旧指导整个战争,只不过换了个名目。

    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最深一层,王秀的根本目的是文人掌控战争,却不去指导战争,看是仍旧是原有坛坛罐罐,他到任之后自然会有说法。

    赵鼎也没有去再争辩,他也觉得王秀建议不错,无论是侍军司还是宣抚司,他都认为权柄太大,不应该常设。既然王秀能在战后一并裁撤,或是简化为框架,他也免得再有口舌之争,算是多年来为数不多几次。

    就这样,王秀的突然袭击,又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再加上两府重臣的默认,赵谌只能发布诏谕,任命王秀以宰相兼差持节宣抚处置江北大使,两大宣抚司归王秀节制,王庶、蔡易、辛炳分别担任宣抚处置副使。

    次日,王秀火速北上,预示着战争的开始。

    送行自然要送行,宰相典兵自然不能小了排场,两府重臣都到了都亭相送,连皇太后和天子,也派人送来御酒。王家家眷早在府邸就送了行,只有王卿苧跟到了都亭,准备把兄弟送走,自己准备几天北上。

    王彦、岳飞、韩世忠、王德、刘锜、张俊、张宗颜、刘惟辅等人,统帅北侍军十余万精甲,早就在沿河严阵以待,。

    陕西方面更是大军汇集,五大行营汇集禁军十四万,各军州签发乡军十一万,还有正在开赴西北的天武、神卫两军,六路团结兵马达二十八万,京西的兵力随时可以支援。

    当然,天武军是直接开赴西北,神卫军在王秀前,由船只通过运河北上开封。

    人们看到了这场战争的组成,王秀是宣抚处置大使,王庶、蔡易、辛炳为副使,让人意外的是,判官由何为、张所担任,一个变成两个,管勾机宜文字自然跑不了宗良。

    随着王秀的北上,朝野上下的目光落在开封,而不是陕西六路。如今,大宋行朝不再是十年前,只是一听到征战,大家还是本能地想到王秀,他为大家带来的惊喜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人们特别关注他的身影。

    就在王秀北上的第六天,楚国长公主下嫁范离,婚礼筹备的相当喜庆,规格也十分高。

    赵多福系假冒被火炼,她成为朝廷唯一的公主,无论怎样说都要大办,嫁妆自然是非常丰厚,赐办财钱三十万贯,全部出自内库,三倍于公主成例,车架配掌扇加四把,引障花、烛笼各加十个。

    一套繁琐而周详地礼仪,范昭被册封驸马都尉,赐玉带、袭衣、银鞍勒马、采绢百匹。

    按照制度,皇后韩氏率妃嫔,并各局尚宫,送赵柔嘉仪仗到大内晨辉门,由六尚宫送至东华门。

    当然,迎娶公主绝非简单到东华门迎接。作为人臣迎娶天家娇女,自然要有人臣的礼节,没办法,谁让你是尚而不是娶。

    迎亲前一日,殿中省派出内侍,在东华门设置场所,这厮夫妻第一次相会处,阴阳交泰的起点,自然要非常隆重。

    当天范家父子有一番教诲礼仪,范离三拜乘马迎娶公主,至东华门下马,礼直官引他站到自己该站的位置上。

    楚国长公主赵柔嘉的卤簿、仪仗也在门外,待赵柔嘉出晨辉门向内东门而来,范离在礼直官引导下,进入东华门,长公主的车架跟随入内。

    范离还要躬身向西,请赵柔嘉升车,才能步入晨辉门,向皇后韩氏行大礼,再转身反悔府邸,恭候赵柔嘉仪仗,并不是亲自接赵柔嘉回去。

    朱琏嫁女,自然有一番伤心,赵谌也在赵柔嘉辞行时,本着脸例行公事地交代,公舅要恭敬淑德,万勿有皇家矫治。

    江宁的居民可算是饱了眼福,真正看到皇家嫁公主,江宁各大小报,纷纷评论婚礼,有的说皇室喜庆,预示战事必将顺利,也有的说公主出格三倍于成例,简直太奢靡了,朝廷决不能任由攀比。

    无论怎样说,大家就图个乐子,暂时冲淡了战争的雾霾。

    你说皇家喜庆,预示展示顺利,简直是扯淡,还不如多关注王相公。
第883章 西北战事的开端
权倾大宋全文阅读作者:王风加入书架

    至于说三倍成例的酸话,殿中省在邸报发文,内外库彻底分离,内库是皇家专用,楚国长公主的嫁妆并没超过十万,而是皇太后拿自己的私房钱。

    这就让人无话可说了,太后心疼女儿,从自家腰包掏钱,干你们屁事?还是闭上鸟嘴得了。

    热闹总会过去,娱乐性的事务总比不过现实,大家的目光还是盯着北方。

    商人或是工场主,那是尤为地兴奋,战争对于生民来说或许是恐惧,又或许是娱乐,对他们而言却是财源滚滚。无论是皮革还是铜铁,都是流水价地消耗,让他们赚个钵满盆溢,怎能不去关注成败。

    实际上,张启元对李乾顺的态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坦诚让李乾顺彻底下定决心,开始对陕西用兵。

    究其最根本缘由,还是李乾顺抱有幻想,希望金军能挑起大战,让他成功夺取横山,最终平羌城的战斗开始打响。

    十万夏军云集,至少有五万正兵,对平羌城防御体系发动攻势,对各处关防进行猛烈攻击。

    守军近万人分布各关防,利用地形,依托城堡关隘,层层阻击夏军。战斗打的十分激烈,在宋军坚决的抵抗下,夏军攻势屡屡受挫,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尤其是平羌城主关城前堡的争夺,应该用惨烈来形容。李世辅集中上万人,上千吏士身披湿牛皮重甲,轮番进攻前堡,守军千余人进行顽强抵抗,杀的是血流成河,夏军三度登上城池,宋军组织反攻,经过血战把夏军反击下去。

    连续六天作战,守军阵亡四百余人,夏军更是千余横尸城下,双方几乎都脱了力。

    开头就是当头炮,硬碰硬地对头顶,都是火气十足,李良辅没想到宋军那么坚韧,碰了个头破血流。

    不先说陕西战事,却说王秀到达开封,已经是秋凉气爽。他首先去祭拜了秦献容的坟墓,三柱青烟缭绕,几盘精美地果品,在那里待上了整整一夜。

    不能不说的是,开封城不复当年神采,大量的权贵南迁,失去了往日的贵气。

    但是,百年故都仍有一丝余韵,作为人口百万的大镇,依然是商贩云集、酒楼林立,州桥夜市灯火仍然彻夜不息,仕女们的衣着打扮还是争奇斗艳,为秋风瑟瑟地天气,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王秀抵达开封,让市民们吃了颗定心丸,他的事迹仍在开封流传,无论是杀的虏人丢盔卸甲,还是退去涛涛洪水,或是一力把王黼拽下马,都让人感到安心。

    王相公是天上的仙真,能人所不能,有了相公坐镇开封,大家该忙什么忙什么,天塌不下来的。

    不过,他在城外美人居,当天就被传了出来,人们并没有指责他,更没有说三道四。当年,秦献容的事情早被传开,那可是真正的烈女,王秀刚刚抵达开封的第二天,就到了美人居,那份真挚的情感,让人实在说不出话。

    才子和美人是永恒的话题,凄美残缺的故事,更能引起人的同情,太完美了,总让人感到少点韵味。

    此时,开封城不知多少妇人,都在羡慕秦献容,纵然是香魂散去,也让王相公牵肠挂肚。

    就着这瞬间,年不过四旬的王秀,成为她们心中男人的标尺。也是,一位入仕不到二十年,就位极人臣男人,还是位被传为仙真转世的人物,能如此的牵挂一个妇人,换成是自己,哪怕死了也值得。

    就不说市井间那些传言,王秀回到城中第二天,四位行营都统制官,风尘仆仆地陆续抵达。

    有小报首先爆料,北侍军四大行营都校到达,预示着王相公有重大行动,一下子勾起人们的眼球。这要怎样的大手笔,才能把四位大帅,哦,还的加上京畿的制置使,一共是五位实权大帅汇聚一起。

    午间,大日当头,留都大内宣德门外尚书省兵部,进进出出全是禁军将校,要真有有心人去看,就会明白这些人多是参军,而且尚书兵部防卫十分森严。

    就在兵部大堂内,摆了一张巨大的沙盘,几名低等将校摆动红黑旗,随着那些高等将校的推演,演示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还有各种情况下的侧重点。

    北侍军正、副都参军、管勾行军参军,四大行营都参军使、管勾行军参军们比比划划,分为正反双方,不断进行战略对抗,以解决王秀提出的三个问题。

    王秀在开封的府邸,他在客厅会诸位都校,到场的除了蔡易,还有北侍军副都指挥使、护将印王渊,北侍军副都指挥使王彦,京畿北面经略制置使刘锜。

    北侍军第一行营(京东东路齐州行营)都统制官张宗颜、第二行营(京东西路行济州营)都统制官岳飞、第三行营(京西北路怀州行营)都统制官张俊,第四行营(京西北路孟州行营)都统制官韩世忠,还有神卫军都指挥使刘惟辅。

    设立行营是战争的需要,也有点仓促,几位也都是公认有能力的大将,也是得到王秀认可的,由军都指挥使兼差行营都统制官。

    但是,四大行营都统制官都是权试,绝不是正任,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资格,只能立了大功或是资历到了,才能把权试给去掉,真正以军主兼差行营方面大任。

    不过,王德仍然留在宣武军,没有得到提拔,让某些人看着不明白。在北侍军中,王德、张长宁、秦良三人绝对是王秀的人,怎么没有被提拔?显然不合情理。

    王秀召集行营之上都校,并非有作战部署,就是和诸将见上一面,加深彼此的交流,增加对众人的感官认识。

    这样做能更好了解高层将校,对将来可能把发的战争,做到知人知彼,一个连自家部下也不了解的大帅,怎么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他的目光从岳飞脸上,转到刘锜脸上,这位可是真正的低调人物,不容他忽视,当下温声道:“虏人南下,担子最重的却是信叔兄。”
首页173174175176177178179180181182183184 下一页 末页
扫码
作者王风所写的《权倾大宋》为转载作品,权倾大宋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找书苑提供权倾大宋全文阅读。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权倾大宋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权倾大宋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权倾大宋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权倾大宋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