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找书苑 > 军事历史小说 > 帝国风云最新章节列表 > 第24章 帝国第1舰 没有更新?告诉管理员更新 章节内容错误、缺失举报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体: 选择字体大小:

第24章 帝国第1舰

小说:帝国风云 作者:闪烁
受德皇重托,冯承乾哪敢儿戏。

  四月的最后一天,冯承乾去了什切青的伏尔铿造船厂,亲自主持新式战舰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冯承乾亲自担任总设计师,任用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工程师。

  对帝国海军来说,这是培养舰船设计师的一个绝佳机会,所以冯承乾不打算让那些思想僵化的工程师霸占主要位置。

  从一开始,设计工作就不大顺利。

  即便是思想开放的年轻工程师,也很难理解冯承乾的超前理念,甚至觉得冯承乾是在异想天开。

  比如,冯承乾坚持把炮塔沿纵轴布置,而且为炮塔安装厚实的装甲。

  其实,主要问题出在冯承乾身上。

  最大的问题,就是冯承乾忽视了这个时代的技术基础。

  比如在炮塔安置方式上,冯承乾就没有考虑到,在动力系统性能有限的情况下,火力布置肯定会做出妥协,不然战舰的性能就无法得到平衡,即便火力得到加强,也会导致其他性能降低。

  以当时的情况,为了使战舰的航速达标,就得尽量缩减防护区域,也就对战舰的长度做出了限制。如果按照冯承乾的要求,把三座双联装炮塔沿纵轴布置,战舰的长度将超过一百四十米,而采用一前两侧的布置方式,则能缩短二十米。千万别小看这二十米,这意味着战舰的装甲用量将减少上千吨。此外,过长的舰体,将影响战舰的稳定性,降低火炮的射击精度。

  只是,冯承乾没有立即认识到这个问题。

  在工程师提出了防护与动力上的问题后,冯承乾选择了另外一个解决办法,即把双联装炮塔改成三联装炮塔。按照他的设想,这一改动能在不减少主炮数量的情况下,把战舰的长度控制在一百二十五米以内。

  这个想法也很不现实,因为帝国只有双联装炮塔,没有三联装炮塔。

  当时,在全球范围内,也没有可靠的三联装炮塔。

  如果单独设计一种三联装炮塔,即便不考虑效费比,也要花上两三年,根本赶不上战舰的建造进度。

  虽然冯承乾没有放弃三联装炮塔,而是拿出了五十万帝国马克,向克虏伯等数家大型兵工厂发出招标书,从基础开始研制,但是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即在三联装炮塔跟不上建造进度的情况下,采用双联装炮塔。

  这个时候,新的问题出来了,那就是到底采用几座炮塔。

  当时,冯承乾认为采用两座炮塔就够了。

  虽然炮塔数量与“定远”、“镇远”二舰相同,但是采用纵向布置,每座炮塔的射界都超过了二百四十度,因此左右舷的火力密度是“定远”与“镇远”二舰的两倍,但是当时并没有成熟的海军战术,风帆时代的追逐战显然不适合蒸汽时代,所以这种设计方式遭到了众多工程师的反对。

  更重要的是,大清派来的官员也认为两座炮塔远远不够。

  要知道,这种战舰的排水量超过了一万吨,比“定远”与“镇远”二舰大得多,如果只装两座炮塔,显然显得过于单薄。

  冯承乾认为,增强火力,不一定要增加火炮的数量。

  在工程师都反对的情况下,冯承乾坚持己见,并且向大清官员提出,如果嫌火力不够强大,可以采用口径更大的舰炮,比如四十倍径的三百五十毫米舰炮,从而在只有四门跑的情况下,火力投送能力超过六门三百毫米炮。

  必须承认,这是一个较为理想的折中方案。

  只是,要说服工程师,还有大清的官员,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外,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也造不出口径为三百五十毫米的舰炮,即便正在研制,也需要等上一两年才能交付使用。

  为了这件事,设计工作耽搁了将近一个月。

  最终,冯承乾与同样坚持己见的工程师各让一步,即战舰采用三座炮塔,只是全部沿纵轴布置,其中二号炮塔位于两根烟囱之间,在设计的时候就以安装三百毫米舰炮、而不是三百五十毫米舰炮为准。

  这么设计,能够尽量利用锅炉舱与蒸汽机舱之间的空间。

  也就是说,在沿纵轴布置三座炮塔的情况下,战舰的长度能控制在一百三十米左右,仅比工程师坚持的一百二十米多了十米。

  只是,冯承乾对此仍然感到不大满意。

  在他看来,即便采用三座炮塔,也最好能够采用三联装炮塔,今后可以根据需要决定采用三座三联装三百毫米炮,还是三座双联装三百五十毫米炮,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战舰的服役年限。

  问题是,工程师提出的方案,得到了大清官员的认可。

  冯承乾不得不接受现实,只是耍了个手段,即让威廉港造船厂加入进来,负责为帝国海军建造首舰,只是刻意减慢建造进度,让这艘战舰最后完工,而为大清建造的四艘则提前完工。

  这么做,就是为了在建造过程中修改设计。

  八月初,冯承乾向腓特烈三世提交了设计图纸,并且通报了大清官员。

  当时,存在两套设计图纸,一套针对大清,一套针对帝国海军。

  腓特烈三世没有详细过问,只是让冯承乾看着办,别把事情搞砸就行了。这也难怪,腓特烈三世并不了解海军。

  以当时的指标来看,针对大清的设计方案更加先进,也更加合理。

  这四艘被李鸿章命名为“摄远”、“鸿远”、“抚远”与“吉远”号的四艘巨舰在建成时的基本数据稍有差别,以“摄远”号为准,标准排水量为一万零八百吨、满载排水量为一万二千四百吨,舰长一百二十八点五米、标准排水量时水线长度为一百一十九点二米,标准吃水七点四米、最大吃水七点七米,配备六门三百零五毫米(德国标准,如果按照英国标准就是三百毫米)三十倍径主炮、八门一百五十毫米副炮、四门三十七毫米转管式机炮,三具鱼雷发射管,另载两艘鱼雷艇,炮塔的最大装甲厚度为三百毫米、侧舷为二百八十毫米、司令塔为三百二十毫米,配备八座锅炉、两台三胀往复式蒸汽机、最大功率九千八百马力,双轴双浆推进,最大航速十六节。

  论性能,这四艘巨舰在远东地区绝对是首屈一指,即便放眼全球,也非常先进。

  拿到设计书之后,李鸿章极为满意,立即就批准了建造订单,并且准许帝国外交部在青岛设立劳工招募处。

  “青岛”这个称呼也首次出现在了官方文件上。

  相对而言,冯承乾为帝国海军量身打造,后来由腓特烈三世命名为“腓特烈大帝”号的铁甲舰就没这么耀眼夺目了。

  按照冯承乾的要求,“腓特烈大帝”号在设计的时候,就以三联装三百毫米舰炮、或者是双联装三百五十毫米舰炮为准。结果,“腓特烈大帝”号的长度达到一百三十二米,吃水深度增加了零点二米,排水量增加了一千五百吨,锅炉减少到六座,推进系统输出功率仅有八千四百马力,战舰的最大航行速度仅有十二节。为了降低排水量,副炮减少到四门,其他武备也有所降低。

  在任何人看来,速度如此慢的战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以当时的眼光来看,这确实是问题。

  只是谁能想到,十多年后,在“摄远”等四舰相继成为历史之后,“腓特烈大帝”号不但还在服役,而且焕发第二春?

  十多年后,“腓特烈大帝”号进行了第一次全面改装,换上了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提高到了二万四千马力,找书苑 www.zhaoshuyuan.com 航速一下子提高到了二十四点五节,达到第一批战列巡洋舰的标准。在换上了双联装三百五十毫米四十五倍径主炮之后,“腓特烈大帝”号依然是一艘性能强大的战舰。

  冯承乾的超前眼光,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帝国海军的资产。

  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帝国海军绝不可能发展壮大。

  后来,很多人都认为,“腓特烈大帝”号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只是大部分史学家依然认为“腓特烈大帝”号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列舰,因为这艘战舰在建成时,采用的仍然是短倍径三百毫米主炮,往复式蒸汽机,在性能上与后来建成的战列舰有很大差距,即便改进之后,也难以充当战列舰。

  只是,谁也不能否认,“腓特烈大帝”号是帝国迈入海军强国的第一步。

  当时,故意压缩性能指标,也对帝国大有裨益。

  要知道,最关心帝国海军的正是英国。如果帝国建造出了性能强大的主力舰,肯定会刺激英国建造新式战舰,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就会在帝国还没完成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帝国获胜的希望将更加渺茫。

  让英国认为帝国造不出性能先进的战舰,才能让英国放松警惕。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摄远”四舰在两年后就交付给大清海军,而“腓特烈大帝”号足足建造了三年,直到一八九三年才正式服役。到这个时候,还有四艘战舰正在建造之中。帝国海军不急不忙的扩军速度,产生了很大的麻痹效果。

  




如果喜欢《帝国风云》,请把网址发给您的朋友。
收藏本页请按  Ctrl + D,为方便下次阅读也可把本书添加到桌面,添加桌面请猛击这里

快捷键:上一章(←) 下一章(→)
作者闪烁所写的《帝国风云》为转载作品,帝国风云最新章节由网友发布。
①如果您发现本小说帝国风云最新章节,而找书苑没有更新,请联系我们更新,您的热心是对网站最大的支持。
②书友如发现帝国风云内容有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我们将马上处理。
③本小说帝国风云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与找书苑的立场无关。
④如果您对帝国风云作品内容、版权等方面有质疑,或对本站有意见建议请发邮件给管理员,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相应处理。
扫码